[摘要]兵團黨委黨校長期以來,跟蹤研究有關兵團屯墾戍邊的實踐性問題,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兵團更好發揮維穩戍邊特殊作用,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了智力支撐,也為努力形成新時代兵團維穩戍邊新優勢提供了實踐思考。
[關鍵詞]黨校;屯墾戍邊實踐;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D633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4—0112—07
[作者簡介]席霍榮,女,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屯墾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新疆、兵團的歷史與社會。
兵團黨委黨校長期以來緊跟時代步伐,服務于兵團中心工作,跟蹤研究屯墾戍邊實踐問題,對兵團體制機制改革與定位、經濟建設、社會治理、維穩工作和黨的建設等多方面的實踐性問題進行了系統性、整體性、建設性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兵團更好發揮維穩戍邊特殊作用,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了智力支撐。
一、關于兵團體制機制改革與定位的研究
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發展得益于不斷推進的體制機制改革。改革開放后,兵團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要,開始進行多方面改革,雖然改革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對照更好履行屯墾戍邊職責的定位要求,如何創新體制機制以推進兵團融入市場經濟發展中,一直是兵團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重要問題。
潘新剛(1996;1998)[1]認為兵團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特殊體制如何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兼容的問題,必須探索和創新以壯大經濟實力為中心的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屯墾戍邊新模式;兵團整體改革定位要以鞏固和壯大兵團特殊的政治地位、促進兵團經濟發展為中心。張紹中(1998)[2]指出在改革中要看到農牧團場是兵團事業的根基,是兵團執行屯墾戍邊特殊任務的載體,是任何一個經濟社會組織所不能代替的。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國際局勢、新疆區情的復雜變化,要求兵團既要通過改革為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要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做好維穩戍邊工作。為此,兵團對照黨中央定位要求,通過推進城鎮化與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立“師市合一”“團(場)鎮合一”管理體制,不斷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探索如何更好發揮維穩戍邊特殊作用。
趙柳成、陳暢(2011)[3]認為中央對兵團的領導管理體制的調整是隨著國內外形勢及新疆區情的變化而進行的,兵團對內部管理體制也要進行相應調整,既要堅持黨政軍企合一體制,又要主動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陳士齋(2019)[4]認為新時期深化兵團行政體制改革,應緊緊圍繞新疆工作總目標,通過準確定位兵團行政職能、設市建鎮理順行政體制關系、簡政放權培育壯大社會組織、做好行政職能和行政執法權承接工作等四個方面深化改革。
強始學、白燕(2016)[5]認為“師市合一”管理體制是兵團面對市場經濟沖擊,為適應環境、擴大生存空間、增強維穩戍邊要素集聚力而尋求的體制創新與探索,兼容了兵團體制與適應開放發展需要的城鎮管理體制優勢,實現了維穩與發展目標的價值平衡,成為激發兵團經濟社會轉型的內生動力,提出需要從理順中央對兵團與地方的治理關系、完善管理體制的內部結構、厘清師市管理職能等方面進行探索。王娜娜(2016)[6]認為實行“師市合一”體制,可以通過“市”作為一級政府所擁有的稅收權和工商管理權來彌補“師”體制中的不足與缺陷,是促進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及解決兵團特殊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接軌的有效途徑。強始學(2006)[7]認為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城鄉統籌,推進兵團城鎮化,并加快推進兵團現代農業建設和發揮示范作用,促進團場職工持續增收,培養造就一支屯墾戍邊隊伍。殷小波、姜濤(2020)[8]總結兵團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的經驗主要有:規范程序選舉好連隊“兩委”、公正公平劃分好職工身份地、全面落實職工生產經營自主權、落實“土地、職工、民兵”三位一體管理、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兩委”職能主動做好引導服務。
二、關于兵團經濟建設實踐的研究
兵團承擔屯墾戍邊職責使命必須以強有力的經濟發展活力和雄厚的物質基礎為前提。在兵團發展的不同時期,需要解決的經濟發展問題不同,為此,兵團黨委黨校相關學者緊貼兵團發展需要,進行多方面、深層次的探討。
(一)在農業建設方面
在兵團農業結構調整方面,強始學(2005)[9]從不斷提高投資效率、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三個方面提出了戰略性結構調整思路。田艷秋(2009)[10]認為行政命令式地"一刀切"調整方式、就農業內部結構調整而調整的認識偏差、就農業發展而發展的賣原料的生產方式不利于農業結構調整。盧玉文(2015)[11]認為兵團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受到管理體制、經營機制、政策保障機制、服務機制等方面的制約。
在兵團農業現代化方面,趙柳成(2004)[12]認為兵團在西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對于增強屯墾戍邊綜合實力,維護新疆社會穩定,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強始學、王曉娟(2005)[13]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產業鏈短,產業關聯效應弱,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等是制約兵團農業現代化整體發展進程的主要問題。白燕(2007)[14]認為兵團在全國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全國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全國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中,要合理布局,實施規模化經營;要加強基地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的科技創新和加快團場城鎮化建設。田艷秋(2009;2011)[15]認為兵團各師、團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整合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將農業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和競爭優勢,以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和綜合效益。
在兵團農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方面,白燕(2008)[16]認為在兵團生態農業發展中,需要積極爭取國家及兵團的資金支持,加強生態農業的制度建設,做好團場規劃,重視科技創新,開展周邊地區的生態建設。盧玉文(2022)[17]認為在兵團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兵團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理念,加強統籌規劃;強化市場化取向,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強化業態創新,進一步豐富農業功能;強化共享融合利益,促進產業融合主體更加多元化;強化規范化標準化,推動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顏璐(2019)[18]提出要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機遇,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職工增收為目標,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彭銀春(2012;2022)[19]認為兵團團場與農業科技園具有天然耦合性,建設農業科技園要特別注重現代企業制度、開放式經營、資金及技術保證和綜合效益等要素,并提出以數字技術賦能兵團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在工業與服務業建設方面
在工業建設方面,強始學(2001)[20]認為兵團工業結構存在輕、重工業的比重長期失衡、工業產業集中度偏低、工業技術水平普遍偏低的問題,需要從制度創新入手發展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大“放開中小”企業的力度和扶持壯大支柱產業力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促進工業結構高度化。彭銀春(2007;2010)[21]基于兵團工業化程度較低的現狀,提出既要抓住人力資本這個關鍵因素,又要不遺余力地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人力資本積累和工業化的良性互動,同時兵團工業發展必須借助產業園區平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盧玉文、殷小波(2009;2010)[22]認為兵團工業化發展中存在工業空間布局分散,缺乏產業聚集“塊”;產業發展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產業組織分散,集中度低;產業綜合效益不高;缺乏知名品牌支持,競爭擴張能力較低等問題。為此,要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重構區域產業優勢;優化產業結構,重構兵團工業新體系;優化組織結構,完善兵團工業產業組織體系;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拓寬工業投資渠道,提高工業投資質量。
在服務業建設方面,劉昌龍(2012;2016)[23]認為兵團發展現代服務業應在轉變思想觀念、做好發展規劃、深化服務領域改革、加大對外開放、加快城鎮化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相關技術和先進模式,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積極發揮對整體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支撐作用。
(三)在非國有經濟發展與團場經濟建設方面
顏忠民(1997)[24]認為兵團在非國有經濟發展中存在思想觀念不解放,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團場只從局部利益出發,缺乏整體利益觀念等問題。殷小波(2005)[25]認為發展兵團非公有制經濟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制定政策,扶持發展;鼓勵干部、能人帶頭;招商引資,開放合作;搭建平臺,促進發展。馬彥梅(2018)[26]認為兵團在繼續保持國有經濟主導地位的同時,應進一步創新集體所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速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形式。
團場是兵團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王小平、劉玉欣(2014)[27]針對非貧困團場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兵團應通過因地制宜制定各墾區的發展戰略,大力增強農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以一產為基礎推進團場工業化;通過大力引進和培養人才,推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袁敏芳(2007)[28]提出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經濟發展,需要突出經濟發展特色,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職工增收,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職工教育,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和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和宗教問題。羅大勝(2011)[29]認為兵團邊境團場在對外開放中面臨著東部對外開放和中亞地區國家對外開放的雙重競爭,邊境團場要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緣優勢,準確把握國家西部陸路開放戰略導向,制定與之相對應的策略措施,使邊境團場對外開放實踐與國家西部陸路開放戰略目標達成一致。
(四)在兵團經濟發展“走出去”方面
王小平(2016)[30]認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兵團具有獨特的集團化優勢、組織優勢、區位優勢、技術優勢、經濟結構互補性優勢和政策優勢,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積極參與到建設中。劉昌龍、田艷秋(2017)[31]通過分析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兵團農業“走出去”的可行性分析,提出應由兵團履行國家戰略與巴基斯坦合作共建中巴農業合作示范區,將兵團"三大基地"的建設管理模式在示范區全面復制。
三、關于兵團社會治理實踐的研究
兵團社會是由各類人員承擔國家屯墾戍邊功能所形成的集合體,有其相對獨特的社會結構。在計劃經濟時期,高度適應國家計劃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兵團社會建設的快速推進,兵團社會結構隨之發生急劇變化,面對出現的各類社會問題以及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建設的需要,相關學者就社會治理的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在社會治理方面
潘新剛(2003)[32]提出由于多種原因,兵團在發展中出現經濟發展、開放程度、人文精神、城市文明等社會邊緣化傾向問題,要警惕由此影響到兵團履行屯墾戍邊職責。付英(2016)[33]認為兵團在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過程中,需要注重推進社會治理多元主體格局建設、社會治理標準化建設、社會治理資源統籌聯動建設和社會治理信息化建設。彭銀春(2017)[34]認為團場既存在一般國家基層政權組織治理面臨的問題,又有其自身治理面臨的特殊問題,需要用現代治理理念完善兵團模式,進行團場的治理和角色定位。白關峰(2012)[35]提出隨著維持兵團少數民族社會穩定秩序各要素的變化,需要通過社會管理的手段,組織利用各種有利資源,建構起適合當前發展穩定的社會秩序。
隨著兵團綜合配套改革的推進,兵團如何承接履行好“政”的職能成為重點。尚夢媛(2020)[36]針對兵團團場承接和履行行政職能和行政執法權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從梳理承接事項、推行權力清單制度、界定兵團團場行政職能和行政執法權等分類推進。陳士齋(2016;2017)[37]針對兵團在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級思想認識不到位、項目體量小、社會資本參與意愿不強等問題,提出要完善頂層設計、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相關配套扶持政策。
隨著兵團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社區成為兵團社會治理的新主體。付英(2015)[38]認為以社區為社會治理的重心,創新兵團社會治理體制,筑牢屯墾戍邊事業的社會基礎,繼續發揮好兵團維穩戍邊的作用,是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關鍵。王玉柳(2015)[39]認為兵團城市社區具有人口相對集中,居住人群比較單一;人際關系和諧,兵團文化色彩濃厚;組織化程度高,凝聚力強;居民思想素質高等特點??聜ィ?021)[40]從建立兵團社區治理的基本保障體系、制度運行體系、結構功能體系、方式方法體系、風險防范體系等五個方面提出構建與城鎮化相適應的兵團社區治理體系。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實現兵團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步驟。付英(2009)[41]認為建立符合兵團實際的農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借鑒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化解市場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其成員經濟收入方面的功能,對于促進兵團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孫衛青(2021)[42]提出兵團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要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強化產業支撐,著重提升內生動力和活力,提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完善集體所有制連隊改革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李靜(2022)[43]認為在鄉村振興中,團場連隊存在產業發展不強、連隊經濟活力不足、自我發展能力有限、提供公共產品不足等問題。針對南疆少數民族聚居團場鞏固脫貧成果問題,殷小波(2021)[44]認為存在脫貧人口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脫貧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脫貧戶返貧監測預警不完善、團場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不緊密、部分幫扶干部工作作風亟須轉變等問題。盧大林(2022)[45]認為需要從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強化工作責任制、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發揮致富能人的積極作用、解決團場職工群眾融資問題、做好扶貧工作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強化對扶貧工作考核及獎懲等方面做好工作。
(二)在法治建設方面
法治建設是新時代兵團更好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重要保障,也是兵團更好發揮特殊作用亟需關注的問題。針對兵團特殊體制下如何實現法治兵團建設,盧大林(2015)[46]提出要實現兵團履行維穩戍邊職責法定化這一目標,需要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明確兵團維穩戍邊職責使命,需要兵團加強自身維穩戍邊的制度建設。針對兵團社區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他提出要按照法治要求制定兵團關于社區建設和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創新社區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形式,強化兵團社區法治建設必要的經費保障。針對鄉村社區法治建設,趙赟(2021)[47]提出兵團要以《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實施為契機,推動團場、連隊建設法治化、現代化。為防范化解職工土地承包經營中存在的風險,盧大林(2022)[48]提出要盡快制定與中央政策國家法律緊密銜接、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的農牧團場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建立兵團土地流轉市場和配套的監督管理機制,建設好兵團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機制。針對兵團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法治化問題,劉瓊(2018;2021)[49]認為兵團應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為契機,將法治化變為社會治理的常態化手段,通過建設法治政府、構建法治社會、維護司法權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深入推動法治兵團的建設,在經濟貿易、人文交流、反恐維穩等領域不斷提升對外合作法治化水平。
四、關于兵團黨的建設實踐的研究
兵團屯墾戍邊偉大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斷推進發展的,黨的建設是其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
李全玲(2011)[50]認為兵團黨建的獨特性在于更強調使命意識,緊緊圍繞兵團“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而開展;更結合新疆實際,尤其堅持“政治標準第一”的原則,努力提高基層黨組織反分裂、反滲透的能力;更強調圍繞“發展”而展開,要求黨的干部尤其要強化發展意識。吳珍、李全玲(2011)[51]認為黨領導兵團屯墾戍邊輝煌實踐的基本經驗是堅持黨的領導,保證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爭取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增強兵團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能力;堅持以人為本,建設高素質的屯墾戍邊隊伍;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增強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發展后勁;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兵團屯墾事業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不斷推進兵團民主法治建設;弘揚兵團精神,培育兵團先進文化。李全玲(2021)[52]提出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背景下,兵團提高政治執行力,黨員干部要著力提高理論素養,在政治站位上下功夫;著力轉變工作作風,在責任擔當上下功夫;著力提升工作本領,在素質能力上下功夫;著力創造良好執行條件,在優化環境上下功夫。在如何做好企業黨建工作,引領企業發展方面,王玉柳(2021)[53]認為要以高質量黨建推動兵團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堅持服務生產經營不偏離,堅持黨組織對國有企業選人用人的領導,堅持建強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
在基層黨建工作方面,李全玲(2010)[54]認為加強團場黨員隊伍建設,需要強化理論武裝,激發黨員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完善黨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把握黨員學習教育規律,建立學習型黨員隊伍;發展黨內民主,確立黨員主體機制;加強領導班子自身建設,提高班子工作水平。張旭團(2014)[55]認為在兵團改革發展中,黨務干部思想觀念存在偏差、能力素質不夠、對黨務干部的保障激勵環境缺失、形式主義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基層黨建工作創新。針對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后連隊民主管理存在的問題,他認為需要健全完善并落實好各項民主管理制度,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民主管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優化提升民主管理成效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理順民主管理中的關系,提高連隊“兩委”和職工的素質。針對社區黨建存在的問題,王玉柳(2021)[56]認為需要加強社區黨支部建設,提高社區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嚴格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強化社區黨組織的思想引領力;完善協商議事平臺建設,提升社區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增強社區黨組織的社會號召力。
五、關于發揮兵團維穩戍邊特殊作用的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起,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兵團履行屯墾戍邊職責使命的工作重點轉向維穩戍邊,如何發揮兵團維穩戍邊特殊作用,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問題。
姜杰(2017)[57]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分析屯墾與維穩戍邊的關系,指出屯墾和維穩戍邊事業依然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今后的工作重心。王小平(2010)[58]認為面對挑戰,兵團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不斷增強經濟實力、提高人口素質、提升帶動能力、加快文化發展、強化應變功能、鞏固邊境安全等方面進行努力和探索,全面提高自身的維穩戍邊能力。趙柳成(2014)[59]提出要強化兵團的人口資源優勢、文化類型優勢、現代農業優勢、管理體制優勢、地理分布優勢,更好發揮維穩戍邊特殊作用。張全峰(2014)[60]認為兵團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可從“常態型”和“應急型”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周黎明(2014)[61]認為要在夯實維穩戍邊的物質基礎、健全維穩戍邊的體制機制、加強維穩戍邊的經費保障和基礎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兵團維穩戍邊能力。王雙麗(2017)[62]認為兵團在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安全上的突出貢獻在于增強了民眾心理安全感,兵團強大的組織凝聚力有助于降低由不確定感引發的社會焦慮,兵地各民族間“嵌入式”發展能有效緩解民族間群際關系焦慮。羅利華、王玉柳(2019)[63]認為面對當前新疆嚴峻的社會局勢,兵團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維穩工作機制,增強維穩戍邊實力,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加強民族團結和宗教事務管理。王巧玲(2015)[64]認為在維護新疆社會穩定過程中,兵團人口數量尚顯不足、素質有待提高、結構有待優化、分布有待完善。對此,需要增加兵團人口總量、優化兵團人口結構,提高兵團人口素質,完善兵團人口分布。
參考文獻:
[1]潘新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實現形式的探索 [J].兵團黨校論壇,1998(6).潘新剛.簡述兵團改革思路[J].新疆社科論壇,1996(4).
[2]張紹忠.關于兵團農牧團場深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新疆農墾經濟,1998(3).
[3]趙柳成,陳暢.新疆兵團體制演變探究 [J].中國農墾,2011(4).
[4]陳士齋,王曉璐.新時代兵團行政體制改革的路徑探析[J].兵團黨校學報, 2019(6).
[5]白燕,強始學.新疆兵團師市合一管理體制研究 [J].行政管理改革,2016(5).
[6]王娜娜.兵團“師市合一”特殊行政管理體制的起源、功能、困境與優化 [J].兵團黨校學報,2016 (3).
[7]強始學.關于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的若干思考[J].新疆農墾經濟,2006(5).
[8]殷小波,姜濤.新疆兵團深化團場綜合配套改革調研實錄 [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0(1).
[9]強始學.新疆兵團農業結構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管理,2005(1).
[10]田燕秋.對兵團新一輪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09(5).
[11]盧玉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兵團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問題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5(10).
[12]趙柳成.兵團在西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問題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04(6).
[13]強始學,王曉娟.兵團農業現代化:現狀難點與對策[J].新疆農墾經濟,2005(1).
[14]白燕.建設好三大基地提升兵團現代農業水平[J].兵團黨校學報,2007(5).
[15]田燕秋.基于比較優勢、產業集群與競爭優勢理論的兵團農業發展問題[J].兵團黨校學報, 2009(3).田燕秋.探索具有兵團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J].兵團黨校學報,2011(5).
[16]白燕.對新疆兵團發展生態農業的思考[J].經濟師,2008(2).
[17]盧玉文.兵團加快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 [J].新疆農墾經濟,2022(6).
[18]顏璐.提高兵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研究[J].河南農業,2019(2).
[19]彭銀春.農業科技園:兵團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J].兵團黨校學報,2012(4).彭銀春.以數字技術賦能兵團農業高質量發展[N].兵團日報(漢),2022-5-16(8).
[20]強始學.對兵團工業化戰略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01(1).強始學.對兵團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問題的研究[J].中國農墾經濟,2001(1).
[21]彭銀春.兵團人力資本與新型工業化[J].兵團黨校學報,2007(4).彭銀春.兵團工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 2010(5).
[22]殷小波.新疆兵團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思路與對策[J].甘肅農業,2009(9).盧玉文.兵團新型工業化跨越式發展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0(4).
[23]劉昌龍.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兵團“三化”建設 [J].兵團黨校學報,2012(4).劉昌龍.“互聯網 +”背景下的兵團服務業轉型升級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6(4).
[24]顏忠民.新疆兵團非國有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兵團黨校論壇,1997(5).
[25]殷小波.對兵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 2005(5).
[26]馬彥梅.兵團所有制結構調整及發展方向研究——基于兵團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 [J].新疆農墾經濟,2018(4).
[27]王小平,劉玉欣.兵團非貧困團場的發展思路探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28]袁敏芳.兵團民族團場經濟發展思路及措施[J].新疆農墾經濟,2007(4).
[29]羅大勝.加快邊境團場對外開放的探討[J].兵團黨校學報,2011(5).
[30]王小平.新疆兵團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發展定位[J].石河子大學學報,2016(1).
[31]劉昌龍,田燕秋.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兵團農業“走出去”戰略思考[J].新疆農墾經濟,2017(2).
[32]潘新剛.防止兵團發展的社會邊緣化傾向[J].兵團建設,2003(11).
[33]付英.關于推進兵團社會治理精細化的若干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16(2).
[34]彭銀春.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兵團團場治理及角色定位[J].兵團黨校學報,2017(1).
[35]白關峰.兵團少數民族社會秩序轉型與社會管理——以兵團維吾爾族聚居團場和連隊為例[J].兵團黨校學報,2012(5).
[36]尚夢媛.兵團團場承接和履行“政”的職能問題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20(6).
[37]陳士齋.兵團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7(16).
[38]付英.城鎮化背景下創新兵團社會治理問題研究——基于社區建設視角[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7).
[39]王玉柳.兵團城市社區的特征與功能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4).
[40]柯偉.構建與城鎮化相適應的兵團社區治理體系[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5).
[41]付英.扶持農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兵團經濟和諧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現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農業經濟與科技,2009(2).
[42]孫衛青.兵團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21(5).
[43]李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兵團實踐[J].南方農機,2022(20).
[44]殷小波.新疆兵團少數民族聚居團場脫貧成果鞏固和對策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2).
[45]盧大林.鞏固兵團南疆深度貧困團場扶貧攻堅成果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2(7).
[46]盧大林.關于兵團維穩戍邊法治化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15(6).盧大林.關于兵團社區法治建設的調查分析[J].法制博覽,2015(33).
[47]趙赟.依法推進兵團連隊全面振興[N].兵團日報(漢),2021-10-11(07).
[48]盧大林.兵團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風險及防范對策[J].兵團黨校學報,2022(1).
[49]劉瓊.“一帶一路”倡議下兵團法治建設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8(6).劉瓊.絲綢之路經濟帶視域下兵團對外合作法治化問題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21(3).
[50]李全玲.兵團黨的建設歷史回顧及基本經驗[J].兵團黨校學報,2011(4).
[51]吳珍,李全玲.黨領導兵團屯墾戍邊實踐的基本經驗[C].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黨建研討會論文選編(上冊),全國黨的建設研究會會議論文集,2011:448-455.
[52]李全玲.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視角下的兵團政治執行力問題研究[J].新疆社科論壇,2021(6).
[53]王玉柳.以高質量黨建推動兵團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N].兵團日報(漢),2021-12-13(07).
[54]李全玲.加強團場黨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10(4).
[55]張旭團.對加強兵團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4(1).張旭團,饒麗思.團場改革后連隊民主管理的變化及影響 [J].兵團黨校學報,2021(2).
[56]王玉柳.提升兵團市域社區黨建工作水平[N].兵團日報(漢),2021-9-13 (08).
[57]姜杰.新疆兵團屯墾與維穩戍邊關系的哲學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17(5).
[58]王小平.新形勢下兵團維穩戍邊能力探析[J]. 兵團黨校學報,2010(6).
[59]趙柳成.強化兵團獨特優勢發揮維穩戍邊特殊作用[J].新疆社科論壇,2014(4).
[60]張全峰.肩負起“安邊固疆穩定器”的使命[N].光明日報,2014-11-12(010).
[61]周黎明.提高維穩戍邊能力,夯實維穩戍邊基礎 [J].當代兵團,2014(6)(下半月刊).
[62]王雙麗.兵團在新疆維穩處突中對化解社會焦慮的積極作用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7(5).
[63]羅利華,王玉柳.新時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問題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19(1).
[64]王巧玲.社會穩定視角下的兵團人口問題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5(1).
責任編輯:張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