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雙

現代生活中,“焦慮”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常見、卻不那么受歡迎的情緒關鍵詞。“內卷”“內耗”等焦慮情緒就像一只“情緒小怪獸”,慢慢地吞噬著現代人的心靈。近年來,人們對于焦慮癥的關注度不斷升高。焦慮情緒伴隨而來的往往是讓人緊張不已的經濟壓力、繁忙的工作、被打斷的生活節奏等等現實問題,也可能是抑郁癥的先兆,嚴重的還會出現自傷自殺等風險。今天我們為大家全面地介紹焦慮情緒,認識焦慮障礙,幫助大家更好地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我們在人生路上的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不同階段,都可能會出現焦慮情緒。關注心理健康的我們,首先需要辨識哪些是正常的焦慮情緒,哪些是需要及時干預和疏解的異常焦慮情緒。其實,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時,適度的焦慮情緒對我們個人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適度焦慮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增強自己對情緒的控制和對目標的掌控感,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為迎接未來的挑戰做好技術和心理的準備。
那么如何辨別異常焦慮情緒呢?辨別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另外,不同年齡段的人焦慮擔心的內容和表現是不同的,這取決于個體大腦的發育程度和社會化的程度,具有發展性特點。比如嬰兒會害怕大的噪音和陌生人;幼兒會害怕黑暗、怪物,擔心與父母分離;學齡期兒童會害怕身體受傷,害怕打雷,害怕學校;青少年會擔心社會評價和自身的學校表現,出現學習困難、逃學和其他行為問題;成年期更容易出現酒精依賴和其他物質濫用;老年期則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經常丟三落四。不同的人引起焦慮的場景也不相同。有的人可能是害怕尖銳的物品、某種動物,有的人可能會害怕高空、電梯、商場等特殊地點。焦慮也分為心理癥狀和軀體癥狀,心理癥狀可能表現為擔心、害怕、恐懼等,軀體癥狀可能表現為頭痛、胃痛、拉肚子、心慌、心悸等。
正是因為焦慮的具體表現千差萬別,大多數人都先到綜合醫院就診,最多就診的科室依次為神經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最后才可能轉介到精神心理科治療。焦慮障礙也可能伴隨其他軀體疾病,比如低血糖、嚴重的心臟疾病、甲狀腺危象,也可能伴隨其他精神心理疾病,比如抑郁障礙、強迫障礙、精神分裂癥等。所以,如果你出現異常的焦慮情緒,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到醫院請專業的醫生進行評估。醫生會通過臨床訪談、行為觀察、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臨床診斷評估,根據年齡、嚴重程度、損害和共病情況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通常會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放松訓練、認知行為治療)、物理治療等方案可選擇。
如果是正常的焦慮情緒,我們可以學習5個小技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①規律生活,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你擁有更充沛的精力;②轉移注意力,心煩時可以選擇吃點水果、聽聽舒緩的音樂、到戶外散步等,調整你的狀態;③學會恰當表達情緒,對你的家人朋友傾訴內心想法,也許會找到更有力的支持者和合作者;④面對害怕抗拒的目標時,可以把它拆解成幾個小目標,循序漸進的完成,可以幫助你更勇敢;⑤出現心慌、出汗、身體發抖時,多做幾次深呼吸,可以讓身體放松下來,有助于讓緊張感消失,克服焦慮心理。
其實,情緒不分好壞,不管是焦慮也好,抑郁也罷,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功能,只要我們能正確地認識、對待、接納自己的情緒,都可以掌控這只“情緒小怪獸”,甚至可以在面對困難的關卡時,讓這只“小怪獸”幫助我們升級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