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妤娓 韋祝
夏季到來,草木茂盛,一片郁郁蔥蔥,人們陶醉在綠色世界中。但隨之而來的昆蟲咬(蟄)傷也令人頭痛。尤其近兩年來不斷有蜱咬傷致人死地的報道,令人毛骨悚然。孩子們活潑好動,更易受傷,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策劃/執行
家庭醫學編輯部
昆蟲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物種的總稱。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類群之一,已發現超過100萬個物種。其中單鞘翅目中所含的物種數量便占全動物界所有物種之25%。昆字原作(蟲+蟲)。目前普遍采用狹義的昆蟲定義,是指包括石蛹目、衣魚目、有翅類昆蟲(包括翅退化的種類)在內的一個集合,稱為外顎類;即昆蟲綱與外顎類為同義詞。原本昆蟲的定義涵蓋無翅亞綱及有翅亞綱,但由于現今系統發生學研究顯示無翅亞綱并非單系群,所以它不應為分類群;現今,昆蟲的定義已不含彈尾目、原尾目、雙尾目這三個類群的無翅節肢動物,它們屬于內口綱,又名內顎類。
常見的叮咬昆蟲包括蚊、蚋或蠓、螞蟻、跳蚤、虱、臭蟲、白蛉和花蟲(橢圓形小蒼蠅)。大多數昆蟲咬人不是出于防御,就是吸血(以血為食),并由此形成不同的傷人途徑。吸血的昆蟲將唾液注射到人體皮膚中,唾液中含有抗凝劑、血管擴張劑和影響攝食的消化酶。此外,蜂、蜈蚣、松毛蟲、桑毛蟲、茶毛蟲等通過蟲體表面的毒毛或刺毛刺入人體皮膚,引起人體皮炎;隱翅蟲則是釋放蟲體內毒素,接觸人體皮膚后引起皮炎;疥螨、蠅蛆通過寄生在人體,引起皮膚變態反應。
蚊子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引起叮咬反應的節肢動物,蚊子叮咬反應是由于機體對蚊子唾液中的蛋白質產生免疫應答,可表現為典型反應和劇烈局部反應。蚊子叮咬后留在人體內含有抗凝血劑的唾液,會通過血管向被咬皮膚的周圍擴散,引起局部組織腫脹,甚至可引起嚴重感染。
臭蟲屬于半翅目寄生昆蟲,有臭腺,能夠分泌特殊的臭氣,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溫帶臭蟲和熱帶臭蟲。臭蟲叮咬通常會出現皮膚瘙癢、皮疹等局部反應,很少引起全身性反應。根據既往文獻報道,臭蟲引起的全身性反應多為大皰性反應,也有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關節疼痛及發熱等報道。其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有Ⅰ型超敏反應參與其中。臭蟲鎖定飼主后,刺破皮膚表面并注入具有抗凝和麻醉作用的化合物,通過直接刺入淺表毛細血管吸食血液。臭蟲叮咬本身通常是無痛的。但是臭蟲在進食過程中會釋放透明質酸酶、蛋白酶以及激肽等物質,誘發皮膚反應,如紅斑、風團水皰或出血性結節。反復叮咬還可導致更為明顯的皮膚表現或全身性反應。
毛蟲可通過毒毛或毒刺進入皮膚后,其毒液引起瘙癢性、炎癥性皮膚病。松毛蟲毒毛可引起骨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繼發感染可致骨髓炎或膿毒血癥。

蜂蜂蟄傷主要是蜂毒對人體的傷害。蜂毒的成分各異,主要包括生物胺類、多肽類、激肽類和酶類。生物胺類包括乙酰膽堿、兒茶酚胺、組胺等;肽類包括蜂毒肽、蜂毒明肽、溶血毒素、神經毒素肥大細胞脫顆粒肽等;酶類包括磷脂酶A、磷脂酶B、膽堿脂酶、透明質酸酶、蛋白酶等。蜂的種類不同,蜂蟄傷后的臨床表現常不一致,人體被蜂蜇傷后,毒素進入體內,主要發生毒性反應和過敏反應。單處蜂蜇傷主要引起過敏反應,多處蜂蜇傷臨床以毒性反應為主,其中局部表現包括局部疼痛、紅腫、傷口感染等,全身癥狀可表現為過敏性休克以及全身多系統損傷。
隱翅蟲 屬于節肢動物門鞘翅目隱翅蟲科,當蟲體爬行在人體上受到拍打或抓撓時,會迅速釋放出一種強酸性內毒素于皮膚表面,在數小時至2天內引起皮炎即隱翅蟲皮炎。好發于夏秋季節,皮損可表現為條狀、片狀或點簇狀水腫性紅斑,其上密集疹、水皰及膿皰。
疥螨 疥瘡是疥螨寄生于患者皮膚角質層而引起的一種瘙癢性疾病,夜間瘙癢劇烈,常因搔抓引起抓痕、膿包、血痂等繼發反應。若病情未及時控制,還會引發毛囊炎、淋巴結炎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蠅 皮膚蠅蛆病是由昆蟲綱雙翅目蠅類幼蟲寄生在人體皮下引起的皮膚炎癥反應,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人類接觸牲畜若未及時清洗,蠅卵可在皮膚表面孵化為一齡蠅蛆再鉆入皮膚致病。根據臨床表現,分為癤腫型、匍行疹型、創傷性腫。臨床表現與幼蟲對移行部位的機械性刺激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為游走性疼痛性皮下腫塊,有的表現為結節或匍行疹。
螞蟻 螞蟻咬人過程中,通過向人體釋放蟻酸和毒素而誘發不同程度過敏反應。蟻蟄傷后出現刺癢及疼痛感,火蟻及大黑蟻蟄傷后局部疼痛難忍,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橫紋肌溶解、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可危及生命。
被蚊子叮咬后若出現局部皮膚瘙癢,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消炎水、花露水等止癢;如出現瘙癢明顯或腫脹感,可外用地奈德軟膏或糠酸莫米松軟膏,必要時口服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若出現局部破潰,應避免搔抓,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等防治感染;一旦發現與叮咬相關的發熱、血尿等嚴重癥狀,應及時就診。嚴重的蚊蟲叮咬過敏反應可出現高熱、全身不適、淋巴結和肝脾腫大,應盡早就醫。
疥瘡由“人型疥螨”通過直接接觸而傳染,但疥螨除了在人身上活動,還可在衣服、被褥、毛巾、床單、枕套生存,因此可通過病人物品間接傳染,多見于家庭或集體宿舍等。治療原則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和集體同治。
螞蟻咬傷可出現輕重不同的變態反應,治療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辨別重型過敏反應,防治并發癥,對已有并發癥予以對癥處理。如保持呼吸道通暢,氧療,防治水、電解質、酸堿失衡,抗過敏治療,出現休克癥狀者及時應用腎上腺素、地塞米松,以及擴容、血管活性藥物等治療。
如被蜂蟄傷,應立即拔出蜂刺,局部外涂10%氨水或肥皂水,也可用5%~10%碳酸氫鈉溶液濕敷,或用季德勝蛇藥片化開調成稀糊狀涂于皮損處。全身癥狀明顯可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出現休克者需立即搶救。
夏季蚊蟲多見,昆蟲及蜱蟲等也是一些傳染性疾病的媒介,應預防為主,早期識別,早期干預,防止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