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莊子曰:“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則精復。”意思是說,丟開世事則形體不會勞累,看破生死則精神不會消耗,身體就會健康。孔子說“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說的是德高者長壽。先哲們的至理名言將道德修養與養生益壽的關系說得非常明確。
歷代醫藥學家也主張,欲養生須養德。《黃帝內經》中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說,當人的精神狀態良好時,不容易產生疾病。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百性周備,雖絕藥餌,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醫家張景岳也說:“欲壽,惟其樂;欲樂,莫過于善。”先賢們都認為,要想擁有健康之軀,必須要有良好的品德。
現代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修養確實有益于長壽。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用40年時間進行研究,發現在21歲和46歲之間,舒暢精神的59人中只有兩人在55歲時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而在同一時期內,不能舒暢精神的48人竟都在55歲前死去。美國心理學家杰爾曼及他的學生歷時70多年對死亡者的心理特征與其壽命的對照研究,結論是人的某些心理特點有助長壽。例如,那些少年時代表現出性格誠實、遵守信用以及責任心強的人,比不夠自覺、不夠踏實的同齡人要多活2~4年。美國耶魯大學、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分別對7000多人和2700人的健康狀況進行14年跟蹤調研,結果表明,樂于助人,和他人相處融洽的人,預期壽命顯著延長,男性尤其如此。
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巴西醫學家馬丁斯經過10多年研究發現,屢犯貪污受賄罪的人,60%因患癌癥、腦出血、心臟病、神經過敏癥而折壽;而清廉官員中僅有16%的人患病。他對長壽老人研究的結果亦發現,90%左右的長壽者德高望重。
為什么良好的道德修養具有奇特的養生功效呢?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融洽的社會關系、良好的心理活動,可以使體內分泌較多的有益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能把血液流量及神經細胞的興奮性調節到最佳狀態。同時,大腦中可分泌一種天然鎮靜劑,使人獲得內心愉悅,有助于緩解心中的郁悶和煩惱。美國紐約大學的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對一組做好事者進行唾液分析,發現他們的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大大增加。這為做好事的人為什么會較少發生感染性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臨床心理學家則從社會、精神方面進行分析,認為德高益壽的原因有三。
首先,德高者與人為善,樂于助人,人際關系良好。他們能正確認識自我,尊重社會需要,遵守道德規范,充滿信心和責任感,妥善處理人際間的各種矛盾與沖突。他們與人為善、寬厚待人,能喚起他人的感激、喜歡和熱情,由此而給自己帶來良好的心理感受和心靈慰藉。醫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與別人在一起,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比缺少社會關系、無交往的孤獨者長壽2~5倍。
其次,德高者心地善良、正直、富于愛心,凡事為他人著想,那些敵意、仇恨、不友好、無謂爭論、惡性競爭等多與他們無緣。研究表明,常懷敵意者,患心臟病的可能性最大。研究發現,人在說話時血壓會升高,而在傾聽別人談話時血壓又迅速下降,這樣便達到一種平衡。而那些懷有敵意、仇恨和熱衷于惡性競爭的人,從來都不會對別人的談話洗耳恭聽,只是在尋找機會反駁別人,從而喪失了達到血壓平衡的機會,容易患上高血壓等心身疾病。
第三,德高者心胸坦蕩,光明磊落,處于淡泊寧靜的良好狀態。而那些道德修養差的人,常為了一己之利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其胡作非為又必然導致做賊心虛,產生緊張、恐懼、焦慮、內疚等心態,從而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無形的心理負擔和壓力使大腦皮質功能失調,器官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出現心悸、失眠、頭痛、頭暈、食欲下降等癥狀,嚴重者還會誘發某些精神疾病。
清朝哲人金纓說:“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益。”加強道德修養,保持情操高尚,則災病不生,樂多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