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留跡墨海 印記時代
——李國華之公共空間大型創作

2023-09-01 05:20:58廣東美術館美術文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周善怡
國畫家 2023年4期
關鍵詞:創作

廣東美術館美術文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館員/ 周善怡

一封發自北京頤和園藻鑒堂的中國畫創作組邀請函,揭開了李國華一段深藏于歲月之中的往事。一系列公共空間大型創作——廣州東方賓館、廣東迎賓館、廣州流花賓館、廣州新火車站、廣州白云山山莊旅舍、大同礦務局、肇慶鼎湖山慶云寺、廣州珠島賓館、廣州白云機場候機樓、廣東省人民政府迎賓廳、香港新華社接待大廳……在其藝術生涯寫下一筆筆厚重的印記。歲月蹣跚,我們穿越時空,追尋這位跨越將近一個世紀的老畫家所經歷的藝術人生,披露李國華不為人知的從藝歷程。

一封保留至今的發黃的邀請函,牽出了一段李國華老人引以為豪的經歷與塵封已久的記憶。1979年12月21日,國家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發公函,邀請李國華赴北京頤和園藻鑒堂作畫。

據李國華憶述,當時中國畫創作組的邀請函,是經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轉交給他的。其時,他早已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在肇慶工藝廠國畫組工作。李國華至今保留著當時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的發函復印件,函曰:

肇慶工藝廠:

為了交流國畫創作經驗及完成明年國家需要的中國畫作品,我們約請您廠李國華同志來京作畫。如您們同意,來時請電告到京日期、車次及車廂號,以便安排接待。

中國畫創作組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廿一日

邀請函的右下方還印有中國畫創作組的印鑒,地址為頤和園藻鑒堂,上面附有電話和電報掛號。正是這頁珍貴的文獻資料,開啟了李國華藝術生涯中的重要一幕。

在作者的采訪中,李國華遙想當年,回憶起1979年底赴京的情景:“當時我是坐飛機去北京的,抵京已經是深夜,北京下著雪。我還記得出閘時,前來接機的北京藻鑒堂負責接待的同志不斷熱情地招手:‘是廣東來的嗎?’因為我是這批廣東唯一被邀請的畫家,所以他很快就和我對上了。報到后,他為我安排好住宿。”

藻鑒堂地處頤和園昆明湖西南角的一個半島上,三面環水,只有一條路出入,當時幾乎沒有游人走到。那里原是北京市的一個內部招待所,就一座兩層小樓,依山傍水,綠樹掩映,當時正空著,創作組全包租下來,除了招待所的幾位工作人員,就再也沒有外人,幽雅、安靜、安全。[1]藻鑒堂是始建于乾隆年間的建筑,與治鏡閣、南湖島鼎足而立,這三座島是頤和園前湖水景的點睛之筆。古時選拔人才稱為“藻鑒”,“藻”即文采,“鑒”是品評、鑒別,“藻鑒”意即文采鑒人。這里曾是清時殿試后的閱卷處,乾隆皇帝以“藻鑒堂”命名,寓意“人才難得”。李國華回憶道:“藻鑒堂守衛得很嚴密,我記得里面有很多層窗簾與外界相隔,似乎有一道屏障。我就住在藻鑒堂里,創作組給每位畫家安排一間獨立的房間,室內布置相當寬敞舒適,有畫案、床、衛生間等,設施完備,每個人都能在安靜獨立的空間里自由創作,這種環境在當時是很優越的。”當年藻鑒堂雖然地處郊外,但是條件不比友誼賓館差,畫家們的生活待遇非常高,住的是賓館式的標準間,伙食在那個年代更是顯得很特殊。中國國家畫院辦公室主任吳一娜說:“跟他們吃飯,我就覺得這太高級了,四菜一湯,我記得當時還吃那個東坡肉,小饅頭那么小,花卷也那么小,雪白雪白的。”[2]李國華回憶道:“那個時候我們在餐廳里吃飯,一桌桌的,接待的伙食很好,還有小點心。那時的生活比較困難,有些菜式在外面很少能吃到。”冬天的藻鑒堂全是冰和枯萎的荷葉,別有一番景象。李國華道:“我有一張照片是站在昆明湖旁邊拍的,當時昆明湖的湖面已經結了冰。”

藻鑒堂是當時公認的最核心的中國畫創作基地,中國畫創作組凝聚了一大批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的泰斗,他們延續著綿延千年的傳統血脈,為日后中國畫研究院的成立積淀了深厚的文脈與根基。“中國畫創作組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擬定了暫行條例,主要是完成三大任務:第一,提供國家收藏保存的作品。第二,完成國家重點創作任務。第三,為外貿機構提供一定數量的作品,增加外匯收入,團結全國的知名畫家。”[3]按照計劃,一般受邀來京的老畫家,創作時間為一個月。每批約20人,期滿后回原單位,再邀請下一批。在京創作期間的生活費,往返路費和稿費,均由創作組包干。這臨時性舉措體現了政府對老畫家的尊重和關懷,也是給畫家的一種榮譽。[4]曾經,無數的大家在此相遇,能有幸受邀在藻鑒堂創作的這段時光,成為李國華生命中難忘的經歷。

在藻鑒堂的日子,李國華在創作組內潛心作畫:“我創作的主題是肇慶星湖風光。”他選擇以自己擅長的山水畫題材入畫,全情貫注,傾力創作,完成了一批大尺幅的星湖山水畫作品。他的表現手法隨著景物而變化,星湖煙雨、溪流飛瀑、泉溪淙淙、林壑幽深,七星巖特有的陡峭的石灰巖結構,被李國華以多種筆墨技法表現得渾然一體,既有傳統的筆墨,也具有豐富的色彩,畫面烘托出湖光山影交相輝映、妖嬈多姿,使作品顯得新穎而更富于生命力。其中,《溪云初起》被選入1979年“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國畫展”。“為國家畫畫,做這個貢獻是應該的。”李國華淡淡地談道。那個時代的精神力量如今仍在老先生們的身上釋放,受到國家的召喚,不講任何條件,以最大的創作熱情投入其中,這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更代表了老一代藝術家的無私與境界。

這次難得的聚合,名家匯集,在作者的采訪交流中,李國華首次詳談當年他在藻鑒堂與著名畫家葉淺予、啟功、張仃、黃永玉、劉文西等人的交往逸事。回憶起與葉淺予的交往,翻開珍貴的歷史資料,李國華至今還保留了一封葉老先生給他的親筆信:“國華同志:端溪墨海收到,惜未見面為歉,眼下我正在做腸胃治療,不能去藻鑒堂看你,幾時進城請打電話通知我,一定在家恭候,墨海需價幾何,亦請示知。專肅并問近好。”原來,葉淺予得知李國華將赴京,于是托他幫忙帶一端溪墨硯,準備有空便到藻鑒堂相聚。然而李國華在京期間,葉淺予剛好做腸胃治療,因此復信未能到藻鑒堂來與他相聚,請他何時進城先電話通知,葉淺予在家恭候。李國華談道:“正因為這個原因,我離京前,專門找了個休息時間,親自進城到葉淺予家探望他,并帶去墨硯。”據李國華憶述,那時他們在藻鑒堂很少獨自外出,創作組不時會派車送畫家們進城活動和購買用品。住在頤和園藻鑒堂的日子,李國華除了獨立創作,還登門拜訪了同在創作組里作畫的張仃等大家,到他們的房間去看他們畫畫,邊畫邊聊,聽他們講述對中國畫的獨到見解。中國畫創作組還經常組織組里的畫家們筆會,與啟功、黃永玉等大家面對面地深入交流,熱切探討,與代表了中國當時中國畫最高水平的一批大家們朝夕相處,在今天看來,這種生命中書寫的經歷仍然讓人十分激動。李國華回憶道:“那時黃永玉畫的那張大尺幅的白描水仙,就釘在他房間的畫板上,他的線條真過關。他邊聽音樂邊畫畫,房間里擺放著一臺小音響,十分別致。”在京期間,李國華獲得了啟功和劉文西送贈的字畫。啟功學識淵博,寬厚善言。他為李國華寫了一幅書法:“密葉悵青蓋,枯藤綴紫霞。夢中溫日觀,仍若破袈裟。題畫舊作一首并呈國華同志正之。一九七九年 啟功。”劉文西是我國著名人物畫家,李國華回憶道:“那時在藻鑒堂,我在自己的房間里作畫,劉文西在他夫人的陪同下過來我房間觀摩,他們邊看我作畫,邊跟我談創作的事情,大家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他們經常過來拜訪聊天。印象最深的是,在我離京前,那天天氣非常寒冷,外面都結了冰,劉文西和他夫人又專門過來,送給我一幅畫好的少女人物畫,以作留念。”畫中的少女形神畢現,惟妙惟肖,落款:“國華同志正之。一九八〇年二月 文西于北京。”這一段段存留在思緒中不斷回放的片段,早已定格成為那個時代,老先生們之間那份特殊情誼的歷史見證。它依稀已湮沒于歲月深處,以往從李國華口中也未曾提及,更不為外界所知。

當時國家領導人常來藻鑒堂看望畫家們,創作組也經常組織畫家筆會。據李國華憶述,他在京期間,1980年新春前夕,中國畫創作組舉行畫家雅集,那次地點好像是在國務院,大家云集,盛況空前。李國華說:“當時劉海粟畫了一棵松樹,我有幸在旁邊畫松果及其他。創作組里有一部分畫家有幸參與了這次筆會,現場揮毫。”與劉海粟一起作畫的場景至今如在眼前。

北京頤和園的藻鑒堂,承載著一件40年前的往事。當時位于藻鑒堂的中國畫創作組是如今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國家畫院有如此深的功力和底氣,正因為其非凡的出身。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楊曉陽說:“它起步就是個大師集團,就像老子,他生出來就是一個智者,生出來就是個大師,所以這個中國畫研究院它的出身太好了。”[5]跟隨中國國家畫院成立30周年攝制的紀錄片《水墨年輪》,我們追溯這些珍貴的老影像背后隱藏的故事:

從1972年開始,周恩來以外交部需要國畫為理由,在北京的幾大賓館設立專門的房間,把各地的畫家集中起來作畫,原本分散的畫家們在這里產生了緊密的聯系。當時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正是這次的聚合,為今天的中國國家畫院埋下了最早的種子。

1976年,毛澤東逝世后,黨和國家決定修建永久性的紀念建筑——毛主席紀念堂。毛主席紀念堂是天安門廣場上的一個標志性建筑。而在新中國美術的史冊上,這座殿堂也是一個特別的路標。為此臨時組建了毛主席紀念堂創作組,一批著名畫家在此相遇。更重要的是,這個臨時的創作小組卻引起了大家更為長遠的打算。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郭怡:“紀念堂呢,是單獨組織了一批畫家,為毛主席紀念堂畫創作。但是大家在一起以后,就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別散了。”李可染夫人鄒佩珠:“把一些人力組織起來,有意識地畫一些畫的話,對我們整個文化的發展,是很有利的。”此時,中國社會的各項事業都處在復蘇中。1977年12月12日,文化部決定,在毛主席紀念堂美術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中國畫創作組。組長華君武,副組長丁井文。

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老畫家們重執畫筆,傾盡畢生之心血,盡情創作。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力量,為了國家的需要而作畫,延續綿延千年的傳統血脈。當年,畫家們的很多畫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用途,就是為國家換取寶貴的外匯。當任務布置下來,沒有人會提出異議或講任何條件。創作組雖然是在特殊的條件下產生的,但對未來中國畫的發展卻形成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創作組的開端,仍然為后人所牢記和緬懷。楊曉陽:“美術創作組一組成的時候,就調集了全國最好的畫家,大概有不到40位。由于是國家行為,它一組成它就是一個大師集團。”中國畫研究院原院長劉勃舒:“這么些德高望重的、見過世面的、有藝術經驗的,是跟著時代一塊前進,方方面面都是我們望塵莫及的。”僅僅看當時創作組的名單,我們就能知道什么叫“大家集團”。黃永玉、李苦禪、吳作人、吳冠中、蔣兆和、葉淺予、許麟廬、劉勃舒、彥涵、崔子范、何海霞、李可染、黃胄、俞致貞、婁師白等等。每個人都是國畫界的翹楚,他們的作品是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留給全世界的。

1977年底,這個由繪畫大師組成的“大家集團”,被特意安排進駐到了友誼賓館內的南工字樓。盡管友誼賓館的條件十分優越,但為了給畫家提供一個更適合作畫的環境,1979年6月1日,中國畫創作組遷往頤和園中的一個小島。島上的庭院被叫做藻鑒堂。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李延聲:“它是一個島,就是正對著那個佛香閣吧,南面,湖中間。”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張立柱:“藻鑒堂是一個民國時期的建筑,它不像頤和園的其他建筑,那種宮廷式的,它是一個半洋式的二層樓。”河南省文聯主席馬國強:“這個小島呢,風景非常好,當時的畫家都以非常愉悅的心情在這里搞創作。”

1981年的11月1日,是中國畫研究院正式成立的日子。中國畫研究院的第一任名譽院長李可染在成立大會上發言:“中國畫研究院在國務院文化部的倡導下創建,在中國畫創作組的原有基礎上,經過幾年的擴張工作的努力,終于在今天成立了。”會議開的并不長,卻給所有與會者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刻記憶。因為這不只是一個研究機構的成立大會,而是一次中國文化的盛會,是中華文化復興的一聲號角。[6]

從1979年6月1日,到1984年6月25日,中國畫創作組和成立后的中國畫研究院,在藻鑒堂前后住了5年零25天。時間長,是一回事,更主要的是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大,中央領導也經常去,“藻鑒堂”這三個字,幾乎成了中國畫創作組和中國畫研究院的代名詞,當時的不少作品,作者只題“作于藻鑒堂”,而不是創作組或研究院。藻鑒堂是當時公認的中國畫創作中心和頂級代表,藻鑒堂時期,則被認為是中國畫研究院的黃金時期。[7]

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郭怡孮在其《回憶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一文中寫道:“創作組成立極為重要,是有特殊意義的。從此,出現了中國畫的全面復興。創作組是我國歷史上,從沒有過的國畫家的大交流,大聚會,大檢閱,上百位畫家集聚一堂。團結了全國的知名畫家。創作組保存了一批精品力作。這些作品成為那個時期的代表。中國畫創作組為中國畫研究院創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比如組織上、思想上、工作上的準備。創作組的工作做得好,成績非常明顯,影響極大,中央才可能更為重視,才可能成立中國畫研究院。現在看來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的成立,在中國美術史上是劃時代的,應該說是中國美術界、中國畫復興的一聲春雷。”[8]

1979年6月中國畫創作組剛搬到藻鑒堂后,首批受邀到創作組作畫的書畫家有廣東的黎雄才。1979年底至1980年初,李國華受邀在北京頤和園藻鑒堂作畫月余。在李國華的回憶中,這段被其稱為“一生之雄”的經歷,是他藝術歷程的一個重要節點。現在看來,早在籌建中國畫研究院的藻鑒堂時期,他已經作為一位有造詣的畫家而名列其中,有幸在那段籌建中國畫研究院的履歷中做出應有的貢獻,在那段有意義的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李國華參與國家文化部組織的大型創作活動并非第一次。早在1978年,他已經受到國家文化部的首次邀請,與劉海粟、葉淺予、鄭乃珖等大家一起在大連棒棰島作畫約一個月。據李國華憶述,那次赴大連棒棰島創作的人員名單是由時任文化部藝術局負責人的華君武確定的。

李國華談道:“東北叫‘人參’做‘棒棰’。1978年9月,由華君武點名,文化部組織邀請了劉海粟、葉淺予、鄭乃珖和黃新波、余本、我等廣東的十來位畫家赴大連棒棰島賓館作畫,為當地創作一批棒棰島風光的畫作。廣東的這批人是當時廣東實力最強的畫家,有獨立的寫生創作,也有大家一起合作的大畫,這些作品用于當地樓堂館所的陳列布置。那時我還創作了丈六匹宣紙的大尺幅作品,描繪棒棰島上的自然風光。我們當時入住的棒棰島賓館,是大連市的‘國賓館’,一座座別墅式的。接待的食宿非常好,我們經常能吃到鮑魚等海產。”

棒棰島上景色秀麗,自然風光巧奪天工,人文景觀天人合一,是入畫的絕佳題材。畫家們在此采風寫生,海風習習,自然心情舒朗,沁人心脾。創作的熱情隨著筆下的靈動不斷生發,由一幅幅寫生稿的生動演繹,凝聚成棒棰島風光的大型創作。

據李國華回憶,他們在棒棰島作畫期間,毛澤東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兒媳邵華,還帶著毛主席的孫子毛新宇專門來探訪他們。李國華向作者講述了當時的情景:“我們與劉海粟、葉淺予等一起作畫,那天大家都在,毛主席的兒媳邵華說廣東的畫家來了,要來探訪我們,與我們合影留念。我記得那時毛新宇還很小,最后大家一起合影,拍了一張長的橫幅照片。”這次難得的會面,成了名人畫家們留在棒棰島上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

棒棰島是大連市東南角上一個棒棰形的小島,三面環山,一面瀕海,島上岸崖陡峭,怪石嶙峋,海域開闊,海水清澈。賓館依山傍海,環境清幽,花木繁茂。棒棰島的歷史可追溯到數十年前:

棒棰島因“棒棰島賓館”而著稱于世。棒棰島賓館最早叫東山賓館,是新中國首批建成的國賓館之一。它是與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南京東郊賓館和杭州西子賓館一起被譽為“四大國賓館”的老建筑群,歷經50多年風雨洗禮后歷久彌新。

在棒棰島賓館海岸山坡上開鑿出的一塊平面上,可以看到氣勢磅礴的毛澤東手書葉帥《遠望》詩,大氣風雅,蔚為壯觀。而“棒棰島”三個字也被拓大篆刻在海邊的一塊大石頭上,成為如今棒棰島的重要標志。“棒棰島”雕刻石和毛主席手書《遠望》的山體壁詩,使景色秀麗的棒棰島賓館彌漫著書卷墨香而增輝添彩,正是這一墨寶和詩篇將擁有棒棰島的大連推介到五洲四海……為大連歷史和文化書寫了濃重的一筆。[9]

在這個充滿偉人足跡的賓館下榻,有幸在此與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兒媳邵華會見,與劉海粟、葉淺予、鄭乃珖等大家朝夕與共,一同寫生歡聚,為棒棰島繪制大型創作,段段往事雖已隨時光流逝,卻在藝海長流中不時掀起陣陣漣漪……它們是李國華藝術生涯中值得回味與追憶的片段。

另一件不得不提到的公共創作,是至今展示在廣州白云山山莊旅舍元首房的《黃山云》。廣州白云山山莊旅舍被國家領導人稱為“嶺南奇舍”,“嶺南的傳奇,在這里發生、延續,成就著一段非凡的歲月。時至今日,在這里,我們依然覺得,隨時都可以與偉人對話。”[10]1976年,李國華接到山莊旅舍的邀請,為其創作公共空間作品。李國華幾經醞釀,決定以有“國賓迎客松”之喻的黃山迎客松作為畫面主題。為此他再次啟程前往黃山寫生,當登上“天上玉屏”時,迎客松一景撲面而來,此刻,一個生動鮮活的構圖驟然在腦海形成。以迎客松暗喻主人的好客與熱情,寄寓廣東人民以豁然大度的姿態,對來自四面八方客人的熱切歡迎。李國華對自然景物地質地貌駕輕就熟的技法,此刻發揮得淋漓盡致。《黃山云》畫面山石行筆老辣,水墨淋漓,被稱為黃山三絕的石、松、云融于一畫;國之瑰寶——迎客松,近在咫尺;眺望遠處云煙似海,意境壯觀。畫作右上角題款:“登黃山天都峰至天上玉屏,值宿雨新晴,朝云如海,雄奇壯觀。一九七六年大暑揮汗寫于廣州。”這件為山莊旅舍而作的山水畫《黃山云》,至今仍然完好地陳列在山莊旅舍“天然居”的客廳正面,繼續點綴這個深藏南國云山的詩意空間。

除了上述的藻鑒堂、棒棰島、白云山山莊旅舍,早在20世紀60年代,李國華已經受邀為國內多個重要的樓堂館所和公共空間進行大型創作。其中第一次的大型創作,是1959年他與老師黎雄才在肇慶合作完成的《水電之源》。此畫以李國華到新豐江水電站、流溪河水電站工地的寫生為題材,由李國華創稿繪畫,待畫面基本完成后,再由黎先生作局部的潤色,畫龍點睛,畫面頓時滿紙生輝。畫面上跨江而過的電纜,李國華運用他獨創的“魚竿”彈線技法來處理,線條之精細有力令人叫絕。作品參加“社會主義好畫展”,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對于此畫的創作過程,李國華經常引以為悅,細說與恩師的合作經歷,除了能真切地體會與大畫家共同創作的收獲,亦反映出一個大藝術家對后輩的提攜與幫助的情懷,自此開始了他與其師黎雄才的多次合作。

20世紀60年代末,黎雄才受邀為東方賓館進行大型創作,創作為期兩個月,在賓館現場進行,揮寫出巨幅山水《旭日蒼松》《迎客松》《西樵雨后》。《旭日蒼松》畫面右上方展現了一個直徑達一米的,用天然朱砂寫成的紅太陽,左邊寫幾株老干虬枝的蒼松直沖霄漢,白云翻滾,氣象萬千,寓意祖國繁榮昌盛,蒸蒸日上。整體筆墨嚴謹,渲染得宜,使整個環境如沐浴在燦爛陽光之下。李國華回憶起當年與黎雄才一起作畫的情景:“黎師在東方賓館創作巨制《旭日蒼松》、為貴賓廳創作《迎客松》《西樵雨后》的兩個月中,我一直當他的助手,他作畫的細節我十分清楚。他的大畫中,無論是水墨還是設色畫,都是在裝裱之后的宣紙上直接作畫,用墨從不弄污畫面,一氣呵成。就連畫六張丈二匹連成的巨幅,也是如此。可見他掌握水分和墨色的準確程度。”與黎師共同進行大型創作的過程中,李國華一直得到這種近距離的學習,使其進一步深化、探究黎師的筆墨精粹,同時融入自己對藝術實踐的獨特見解,運用長期由寫生積累而來的創作體會,從而形成李國華描寫祖國河山地質地貌的特有的個人風格。

20世紀7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先聲吹響南粵大地,廣東地區政府的大型接待場所、酒店賓館等紛紛需要國畫作品作為公共空間的陳設布置。李國華受到廣東省交際處的邀請,為廣東迎賓館創作了大尺幅國畫《電站雄風》(3米×2米)、套色玻璃腐蝕畫《農講所》、國畫《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新港晨曦》《迎客松》《桂林山水》。1973年,為廣州流花賓館創作《粵北春暉》,為東方賓館創作《星湖春染》《漓江朝暉》等巨幅國畫。《電站雄風》以宏大的場景描繪,反映當時祖國各地電站、水壩等大型工程建設如火如荼的新興景象,以筆墨表現時代。據李國華回憶,為廣東迎賓館創作的套色玻璃腐蝕畫《農講所》,畫面描繪毛主席在農講所的歷史情景,由李國華完成水墨稿,時任廣州市副市長的林西專門進口套紅玻璃,通過工藝做成腐蝕的套色玻璃畫,在當時無論是材質還是工藝都極為珍貴。《新港晨曦》描繪晨曦初現,閘坡漁港的漁船停泊在堤邊等待出海的一片寧靜景象,船與船線條的交織,要選擇最能表現船的結構的角度,若是幾船并行,更要表現出相互呼應協調而不混亂的關系。船雖是小小的點景,但經過加工也能引人入勝,把人引入藝術的境界。

1973年,李國華受到當時廣州重要的新地標——廣州新火車站的邀請,為其貴賓廳創作大尺幅山水畫《珠海云山》(3米×2米)。《珠海云山》以鳥瞰廣州全景的獨特視角,描繪20世紀70年代廣州“一河兩岸”的秀麗景象,“母親河”珠江上的輪船往來貿易,廣州標志性建筑海珠橋屹立其上,珠江兩岸嶺南建筑精致如畫,近景廣州“市花”紅棉在枝頭盡情盛放,英姿勃發,遠景白云山烘托出畫面全景,一幅70年代廣州市容風貌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繁華的廣州城,作為一座山水之城,白云山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常有白云升騰繚繞的詩意白云山,早就是廣州城的名勝。李國華為廣州新火車站貴賓廳創作大尺幅山水《珠海云山》,畫面宏偉壯觀,用俯視的角度描繪以羊城母親河——珠江為血脈,英雄花——木棉為精神,白云山為龍脈的,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而又充滿朝氣的城市,李國華曾經自豪地說過:能夠以羊城八景之一入畫,演繹山、水、城的理念,是廣州的金色名片。李國華深為為廣州城創作這張同時擁有云山、珠水、紅棉的巨幅畫作而欣慰。他覺得,一座城市的靈毓秀氣,是由山與水決定的。李國華以其扎實的寫生能力、精致的筆墨和創新的鳥瞰全景的視覺角度,記錄了當時廣州特有的風土人情和歷史風貌,見證了時代的巨大變遷。畫家創作巨幅的大氣和對大場景的從容把握,令人嘆服。

1977年9月,應山西大同礦務局邀請,李國華為新接待大樓創作丈二匹《五臺山毛主席路居舊址》,陳列在接待廳的大禮堂上。此前,李國華特赴五臺山寫生收集素材,水墨寫生《五臺山道上》乃當時在沿途即時記錄的畫稿,此畫題款記有“1977年9月應大同礦務局之邀,赴山西作巨幅國畫,特驅車到五臺山寫生收集素材,至應縣繁峙等縣歸途道中拾稿”,畫幅展現五臺山盤山道上高山環繞的景象,印證當年為創作巨幅國畫遠赴五臺山寫生取材的足跡。

20世紀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李國華在肇慶工作生活期間,為肇慶鼎湖山慶云寺,創作了代表當地風光的大尺幅山水《鼎湖山》(3米×2米),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夠在慶云寺一睹這件作品的真容。

1983年,李國華為廣州珠島賓館所作的巨幅公共空間創作《丹霞秋靄》(圖10),丹霞的地質地貌,宏大景觀帶出的空間氣韻,躍然紙上。此作至今仍陳列在珠島賓館重要的會議接待大廳。

圖1 1979年1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邀請李國華赴北京頤和園藻鑒堂作畫的公函。

圖2 1979年底1980年初,李國華在中國畫創作組期間,葉淺予給他的復信。

圖3 1979年底1980年初,李國華在中國畫創作組期間,劉文西、啟功贈送的書畫。

圖4 1979年底1980年初,李國華在中國畫創作組期間,劉文西、啟功贈送的書畫。

圖5 中國畫創作組組長華君武,副組長丁井文。

圖6 頤和園藻鑒堂

圖7 1978年9月,應國家文化部邀請赴大連棒棰島作畫,李國華(后排左二)與劉海粟(后排左六)、葉淺予(前排左四)、鄭乃(后排左五)等合影于大連。

圖8 1978年9月中秋,于大連棒棰島賓館(從左至右)李國華、黃安仁、何克敵、黃新波、余本。

圖9 20世紀60年代末,李國華(左)與黎雄才(右)在東方賓館創作大型巨幅國畫《旭日蒼松》現場。

圖10 李國華 丹霞秋靄 紙本設色 1983年 廣東珠島賓館藏

圖11 李國華 云岡石窟 紙本設色 123cm×247cm 1993年

20世紀90年代,廣州白云機場候機樓擴建新落成時,李國華受邀創作6米反映肇慶星湖風光的巨幅山水作品《星湖煙雨》,這是李國華為公共空間創作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畫面筆墨淋漓,煙雨朦朧,烘托出肇慶星湖風光的醉人意境。此作被一直展示在白云機場新候機樓大廳。

1994年11至12月,李國華應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的邀請,為省政府新建1號樓迎賓廳創作巨幅山水《南粵春暉》(圖12)(1.84米×5.8米),該畫一直被懸掛在廣東省人民政府迎賓廳。此作李國華以晚年精到的筆墨,描繪南粵山水的廣闊意象,謳歌廣東地域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加速造林綠化,以致林木蔥蘢,覆蓋于廣袤南粵大地,造福后代世人。

圖12 李國華 南粵春暉 紙本設色 184cm×580cm 1994年 廣東省人民政府迎賓廳藏

此外,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李國華與關山月等在海南合作大型創作畫。他還受到香港新華社的邀請,為新華社接待大廳創作巨幅山水。

那個年代,能被邀請為政府和大型公共場所進行創作對于一個畫家來說是一種無上的榮譽,是社會對畫家藝術造詣給予的充分肯定。當接到公共創作任務后,李國華總是不講求回報,百分百地全情投入,傾力創作。正是他這種不計較個人得失、無私豁達的品格,以及他在眾多畫家中較為難得的、對大尺幅山水創作出色的駕馭能力,使他比別人獲得了更多的邀請機會,因此在國內眾多重要的樓堂館所,都留下了他繪就祖國壯麗山河的墨寶。

注釋

[1][7]趙力忠,《遙想當年——從中國畫創作組到中國畫研究院籌備組》,中國國家畫院官網http://www.cnap.org.cn/gjhy/lwsy/201309/652a7a912d744076906ebf 3ef5c1d63d.shtml,2013-09-01。

[2][5][6]引自《水墨年輪》紀錄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中國國家畫院聯合攝制,2011年。

[3]中國書畫家數據庫編委會,《與偉大的改革開放共成長——中國國家畫院40年發展擷英》,2019-01-16。

[4]覃紹殷,《難忘的頤和園藻鑒堂——30年前一次創作活動回憶》,《廣西文史》,2009年第3期。

[9]盧真珍整理,《棒棰島,留下多少偉人印記》,《大連晚報》,2013年5月11日。

[10]曾敏兒,《嶺南奇舍:一座山莊的歲月傳奇》,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13年,封面。

猜你喜歡
創作
咱也過回『創作』癮
創作鑒評
寶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7:54
當創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時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6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一場說來就來的雨》創作談
納蘭詞對當代詞創作的啟示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0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創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伊人操|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毛片一级在线|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91九色国产porny|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护士| 色135综合网| 国产在线啪|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a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亚洲动漫h|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不卡视频国产|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亚洲三级成人|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久久伊人操| 国产免费a级片|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亚洲不卡影院|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亚洲一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91亚洲免费|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久草中文网| 青青极品在线| 尤物视频一区| 噜噜噜综合亚洲|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第八页|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爽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