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貴 胡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我國各民族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2014 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核心內涵。2017 年,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其寫入黨章。2019 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同年,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2021 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由此可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民族理論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理論的重要內涵,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和長治久安、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自此論斷提出之后,學術界掀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熱潮,通過梳理歸納相關文獻觀點,進行分析和述評,對其做出進一步的研究展望,以期引起學術界對該問題的深入研究。
早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學術界已經零星地出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表述,主要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議題兩個方面。在當時,僅涉及民族工作和統戰工作,缺乏理論性的界定和系統性的研究。在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之后,學者們繼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諸如徐杰舜的《從多元走向一體:中華民族論》、趙杰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論》等。從總體上看,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有著大量的研究綜述。針對研究主題,蔣永發認為,學界對其科學內涵、價值意蘊、現實挑戰、構筑路徑等進行多維度的探析,提升了創新、系統、問題等意識;方正強調,學界對其形成機理、基本內涵、重大意義、實踐路徑進行深入的研究,要深入挖掘理論、開拓研究領域、加強交流互鑒,提升學理性、系統性及創新性。劉吉昌強調,從內涵、個案及路徑進行分析,注重探析歷史實踐及價值意義,進而拓展研究的高度與深度。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主要涉及橫向的分類研究、縱向的歷史研究、差序格局的分層研究、以點帶面的聚焦研究。
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以復線式作為切入路徑,呈現多維的構建模式。一方面,從認識論角度進行闡釋。孫秀玲強調,正確認識“多元一體”理論的作用;趙紅偉提出,從馬克思視域出發,深化認識;陳智強調,增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歷史文化及制度的認同;姜永志寫到,從認知和認同的視角,探索具體的研究進路;張淑娟指出,民族主義是共同體意識建構的重要因素;于衍學指出,對于研究主題,基礎在于實體認知,關鍵在于價值認知,核心在于路徑認知,進而提供學理性的支撐;嚴慶強調,注重政治認同,開展“五個認同”教育,追求團結統一;高永久指出,要正確認識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國家戰略與社會擔當、理論批判與繼承創新、理論指導與實踐檢驗等關系;陳路路指出,從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視角,實施物質保障、思想引領、教育為重、秩序為本等路徑。另一方面,從方法論的角度進行闡釋。劉吉昌認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強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沈桂萍強調,文化紐帶是構建國家認同的核心;梁靜以為,從心理學視角,探索相應的機制,深入梳理心理路徑;彭謙指出,在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方面堅持共享發展,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孔亭強調,從制度內涵、現實需要、機制對策等,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意識效能。
借助縱向視野,漸進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深度與廣度。張淑娟提出,民族建設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質,注重雙向認同;劉再營強調,從歷史及現實中找尋其歷史趨勢;張學敏指出,回溯民族教育及政策的演變歷程,提供經驗借鑒和理論啟示;馬亞輝強調,探究清代西南邊疆民族政策,總結相關的經驗;楊剛寫到,從歷史視角分析其內在機理,總結其內在的規律;段超提出,“夷夏”觀念歷經著“夷夏之辨”到“華夷一體”的演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徐麗曼寫到,圍繞文化認同,從價值、內容、實踐維度等進行考量和建構;蒼銘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經著從自在實體向自覺實體的轉變;姚賤茍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橫向表現為物理和思維空間,縱向表現為政策利益與認識的自生與交叉;李靜認為,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華民族發展的縱向脈絡來分析歷史基礎,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心理等方面分析其現實基礎,進而探討具體的行動策略。
趙旭東認為,從“一帶一路”、文化自覺、“鼎和五味”入手,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徐夢強調,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放置于世界秩序的構建中,深刻地認識到現實情況;金剛寫到,結合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和國際關系,注重共有精神家園,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念,構建全球治理體系,實現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張三南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著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觀點,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趙杰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治國安邦、民族復興、維護世界和平的現實意義。
圍繞研究主題,進行以點帶面的聚焦研究,把握研究重點的同時進行深入研究。第一,針對民族地區。李少霞主張,圍繞研究主題,新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粘合力有著重大意義;袁同凱認為,要樹立教育大局觀,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內涵式發展;蘇德認為,注重民族語言保護工作,加強語言認同教育;王易提出,構建民族關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第二,針對民族院校。冉春桃提到,堅持以教學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及制度為保障等;張志強提到,加強思想導引、注重環境熏陶、提供法治保障及進行實踐深化等;包銀山指出,通過組織領導、教學模式、平臺建設、校園環境等路徑;楊勝才強調,利用“五大課堂”平臺,以“五個認同”為核心,“創建工作”為關鍵,“偉大夢想”為載體,“三交”為途徑,構建相應的制度體系;第三,聚焦特定人群。針對民族大學生群體,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顧超認為,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通過建立認知前提,夯實物質基礎,構建價值共識等;趙剛認為,注重跨界民族的特殊性,開展歷史與文化教育、公民與法制教育、中國國情與民族團結教育等。
國內學者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進行著較為充分的總結和概括,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歷史、社會等較為宏觀的視角,往往聚焦在邊疆民族地區,而針對某些特定區域的研究成果較少。總體來看,圍繞研究主題,學者們進行了多元立體化的研究。從認識論角度,對中華民族的正確認知是其基礎和前提,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從方法論維度,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元方法,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歷史觀視域,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演進,總結內在機理及發展規律,借鑒歷史經驗,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從價值觀視角,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性視閾下進行審視,推進世界秩序、國際關系及治理體系的構建;從實踐論領域,聚焦民族地區及相關院校、特定人群,針對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
綜合來看,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注重從多領域、多視角、多學科予以開展,呈現多元共存的趨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與應用價值,進而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需要進一步厘清核心概念、規范實踐路徑、深化特色研究、加強理論內涵及拓展研究視野。但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還處于發展階段,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厘清核心概念、規范實踐路徑、深化特色研究、加強理論內涵及拓展研究視野五個方面。
第一,進一步厘清核心概念。對于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核心概念,缺乏較為權威的學術界定與內涵分析,難以把握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未構建起相關的理論體系,影響到理論內涵和外延的理解。這使得研究的碎片化傾向較為明顯,難以構建相應的話語體系,影響到學界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理論體系的深入探討。
第二,進一步規范實踐路徑。目前學界往往從政治、經濟、文化、法治等層面進行論述,多以規范性研究為主,對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施路徑過于宏觀,注重對普遍性的規律進行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地實踐過程中的區域性特色。從教育、心理等微觀研究較少,更缺乏聚焦于特定區域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對策,使得實踐過程缺乏針對性,進而影響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效性。
第三,進一步深化特色研究。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前闡釋其內涵、探討路徑的研究成果較多,容易造成同質化傾向,缺乏全面而系統的理論體系,尤其是對于某一區域特定歷史時期條件下,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論述則較少。此外,研究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地豐富和拓展,不能僅局限于政治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而要從心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等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特別是結合港澳臺、新疆、西藏等區域特色,更加客觀、精準、全面地提高理論的解釋力度,進行整體而全面的學理性思考。
第四,進一步加強理論內涵。學界從多維度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性界定,缺乏高度凝練的理論概括,在理論核心和邏輯體系方面難以形成共識,容易造成相關概念的“模糊化”。在學理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夠,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族理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中華民族觀、多元一體格局等理論,研究力度和深度仍需要進一步的加深。
第五,進一步拓展研究視野。目前學界研究在一定程度將研究范圍予以泛化,不利于特定地區研究的深入發展。此外,通過文獻梳理,主要集中在歷史論述、觀念形成及政法凝聚的視角,例如以新疆地區為例的區域視角,研究成果還不豐富,難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研究體系,理論與實踐研究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研究視野有待進一步深化與拓展。
縱觀學者們的觀點,從認識論、方法論、歷史觀、價值觀、實踐論等方面進行研究,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域。從這些維度進行梳理,可以看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更好地維護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進而開創黨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由此,要正確把握共同性與差異性、中華民族意識和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質和精神等關系。因此,要補充和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后續研究可以從深化理論研究、加強實證研究、拓寬研究領域、探尋心理進路等四方面著手。
第一,提升創新意識,深化理論研究。目前,學界較為注重理論闡釋,而對于理論體系建構較為缺乏,尚未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話語體系。此外,缺乏可量化的評價體系,缺少針對某一特定區域的可行性措施,對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規律的把握不夠全面,影響到理論研究的全面性與深刻性??梢?,要依托各個地區的歷史史料、理論積淀、民族政策等,將理論價值與現實需要進行融會貫通,豐富理論所具有的科學內涵,拓展理論研究的外延,闡明理論體系內在的邏輯關聯,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進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研究。
第二,注重問題意識,加強實證研究。目前,學界注重理論闡釋和規范分析,但是缺乏實證研究的力度,弱化了理論與實證研究之間的關系,影響實證研究方法的選擇及數據分析,甚至難以得出科學的結論??梢?,應當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在宏觀理論研究的同時注重具體分析、實證研究等微觀研究,探尋內在的發展規律。利用深度訪談、大數據、云計算等,提供實證性的材料支撐,構建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標予以細化,探究具體的影響因素,在分析問題的同時總結經驗,進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證研究。
第三,強化系統意識,拓寬研究領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作為較為宏大的議題,學理基礎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僅局限于政治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導致現實問題滯后于理論的發展,使得相關理論未能發揮相應的解釋力度。可見,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引領,通過法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體系建構的內在邏輯。進一步來說,在拓展研究視野的同時吸收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打破學科壁壘,倡導融合研究,提升全面性、系統性與協同性,同時加強比較研究,提供扎實的學理性支撐和全面的實踐性指導,進而對特定區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多學科視角的研究。
第四,夯實心理機制,探尋心理進路。近年來,心理學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適應等關系,體現為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理論探討較多,本土化研究較為缺乏。未來研究需要結合多種研究方法,從研究假設、研究工具、調查對象進行分析,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和特征,進而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民族認同理論??梢姡瑥男睦韺W角度,分析各族民眾在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所展現的心理認同傳導機制,把握心理層面的支撐因素,厘清心理認同的演進路徑,進而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機制研究。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及精神力量之魂。它歷經動態的歷史發展進程,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為民族事務治理體系貢獻了諸多的經驗。從全方位的基礎體系、廣泛化的對象體系、全景式的目標體系、凝練化的觀念體系、動態化的過程體系及程式化的具體建設等方面,為我們呈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性概貌。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實現更深入的創新發展,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共同開創我國民族事務工作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