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四川清音是四川省一種土生土長的曲藝,其以豐富的曲目和優美的曲調而聞名于全省,并以其鮮明的地域特征而風靡全國。四川清音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美學價值,在現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應當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繼承。基于此,本文重點對四川清音的藝術特色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并針對其發展現狀提出保護與傳承策略,希望能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二、四川清音概述
四川清音初名“唱小曲”,或“唱小調”,因演唱時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亦被人們稱作“唱琵琶”或“唱月琴”。四川清音系在明清小曲的基礎上,與四川民謠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唱腔。四川清音主要用四川方言演唱,有八個大調、一百余支小調,唱段兩百多支。大調多講的是故事和傳奇,小調則主要根據四川民間流傳的民歌來進行演唱。上世紀三十年代,成都曾建立過“清音專業協會”,后來改名為“清音音樂改革協會”,此后確立現在的名字“清音”。[1]
在清音的演唱方式上,傳統的唱法是坐姿,也就是擺上一兩個八仙臺,表演者面向聽眾,左邊是月琴或琵琶,右邊是碗碗琴或是二胡與胡琴。演唱多見于茶樓、書齋,也可見于街頭或酒肆。清中葉之后,四川地區清音樂手大量存在,呈現出“月琴滿街,酒家滿屋”的盛景。四川清音樂手中除了職業樂手,也有很多的業余樂手。他們不僅會唱歌,而且會彈琵琶或是月琴,這些業余樂手在四川清音文化傳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2]五六十年代,隨著四川清音進入曲藝劇場,舞臺上的坐唱轉化為立唱。現在,表演者都是自己敲著竹節鼓,用小管弦樂來演奏,伴奏的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
《哭五更》是四川清音中傳唱至今的一支曲牌曲詞。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反封建思想的曲目,如《媽媽好糊涂》《十想》《好丈夫》等。抗戰時期,藝人編創了《五更嘆國情》《上海大戰》《送郎去當兵》等題材的曲目。近年來,四川清音還推出了《白蓮女杰》等長曲,在演唱中嵌進了告白,并以韻文和散文交織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和下河派,成都“省調”屬于上河流派,不僅唱得輕柔,而且還有一種獨特的跳躍式的“哈哈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哈哈腔”作品包括《小放風箏》《繡荷包》《趕花會》,等等。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藝術劇院申報的“四川清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四川清音的藝術特色
(一)唱腔結構
四川清音是在與地方山歌、曲藝相結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曲調種類繁多,其樂曲結構有三大類,即“單聲體”“聯曲體”和“板腔體”。
在“單聲體”中,采用藝人稱之為“小調”的曲牌。表演者獨自扮演一個或多個角色,通過聲音和動作表現故事情節。例如,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幕“夢游天姥山”,通過唱詞和動作表現出主角在夢中游覽天姥山,遇見仙女之后的種種感受。
在“聯曲體”中,多個不同的曲調組合在一起演唱,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清音中有八大調,但只有“月調”“背工調”“寄生調”可以構成聯曲體結構的唱腔。
在“板腔體”中,固定的曲調搭配不同的唱詞來表達情感,一般是從戲曲中吸收的原來就具有板腔因素的唱腔發展而來的。
(二)唱腔特征
四川清音在一代代演奏家的不斷努力下,已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演唱技巧,諸如“哈哈腔”“滑音”“倚音”“彈舌音”,這些都是四川清音演唱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四川清音獨特的演唱特點。[3]
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哈哈腔”。“哈哈腔”是以唱歌時的“哈哈”聲命名的,是一種節奏較快的停頓式唱法,其特征是圓潤靈活,細膩生動,音色飽滿,變化多端,正是四川清音的典型特征。“哈哈腔”在民間廣泛應用,《小放風箏》和《布谷鳥兒咕咕叫》是其最顯著的代表作品。“哈哈腔”是清音系最具特色的一種唱法,也是最難以把握的一種。[4]“哈哈腔”因其不同的演唱內容與藝術效果的要求,其演唱方法與演唱技巧也各不相同,千變萬化。通過調節舌頭的移動速度,以及呼吸的力度,就能發出各種不同的“哈哈”音色。因此,要想演唱好“哈哈腔”,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聲色的搭配。“哈哈腔”的訓練,應以“輕聲”“高音”為主,且有別于美聲的“花腔”唱法,這些都是我國聲樂教學中可以學習和吸收的內容。[5]同時,“哈哈腔”的唱法是四川清音藝術家經過多年的唱法實踐,對其進行改進、創新和總結而成的。這一特點,使其演唱靈活圓潤,音色甜美,吐字清晰,把曲子里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等刻畫得栩栩如生,使作品的內容更為豐富。
在早期的四川民謠中“哈哈腔”并不存在,19世紀初期,中國新民謠中才逐漸引進了與“哈哈腔”相似的“跳音”“頓音”唱法。然而,四川清音“哈哈腔”與美聲“跳音”“頓音”唱法在氣息和音色等方面還存在著顯著差異。所以,在指導“哈哈腔”的過程中,可以從“跳音”和“頓音”兩個方面進行比較,讓練習者去感受和總結。另外,“哈哈腔”在吐氣方面的“舒緩”與“省勁”,也更優于“跳音”和“頓音”;并且,相對于“跳音”“頓音”,“哈哈腔”在音色上更顯清澈,也更符合四川民歌的地域性、音樂風格,且更能反映出中國民歌特有的民族特色。
彈舌,又叫“打嘚兒”,是在更高、更靠前的聲位相結合的情況下,將氣息從舌尖和上頜之間的空隙中噴出來,不斷地彈舌,形成翻滾,從而發聲的一種歌唱方法。[6]彈舌多用來模仿某些音效,表達角色愉快的心情。而四川清音“彈舌音”的唱法,則以其輕快活潑的特點將角色的心理表現出來,再加上曲調動聽,從而極富感染力。例如,在《峨眉茶》的末尾,運用了一段很長的“彈舌音”,不僅豐富了唱法,還更好地表達了峨眉人對峨眉茶的自豪和喜愛,以及他們對故鄉的眷戀。再比如,在《數蛤蟆》的譜例中,將“彈舌音”的唱法巧妙地融入曲子中,不僅讓曲子變得歡快活潑,幽默風趣,而且也流露出了作曲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此外,“彈舌音”俏皮歡快的唱法,既貼切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又體現了四川人民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的優良品質。
四、四川清音的傳承價值
四川清音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珍貴遺產,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
(一)藝術價值
四川清音是中國傳統音樂中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具有悠揚動聽的旋律、婉轉動人的唱腔、簡潔優美的伴奏等特點。四川清音的演唱方式獨特,既注重音樂的基本功,又注重情感的表達,使得聽眾能夠在音樂中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文化價值
四川清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精髓。四川清音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反映了四川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社會價值
四川清音的演唱能夠陶冶情操,拉近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因而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五、四川清音的保護傳承策略
四川清音是中國民族音樂的珍品,更是中國古老而又輝煌的文明遺留下來的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其中仍有許多值得我們發掘、探索、傳承與學習的內容。[7]我國的曲藝必須繼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特質,并將之融入我國的曲藝作品之中,在繼承與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并保持與時俱進的發展思路。
(一)重視清音曲目的創新
在清音作品的創作上,要有一定的創新,不僅要表現出現代生活的趣味,而且要符合音樂的表現方式。[8]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將現代音樂的創作理論融入其中,對一些傳統的曲目展開新編,在曲式、旋律、歌詞等方面賦予老曲目新的生命力。清音的發展并無統一定式,更無先賢之路可循,當代的清音傳承者只有在不斷的練習中加以經驗總結,才能使清音的未來發展得到更好的保障。[9]每一種藝術形式在發展過程中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要與當下所處的時代接軌,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二)在高校中融入清音課程
過去,清音的傳承多為口頭傳承,既無樂譜,也無音像,更無一套科學、系統的學習方法,傳承情況堪憂。再加上清音的演唱有很大的難度,真正會這門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因此,拓展清音的記錄方式勢在必行。現在,我們可以用技術來記錄畫面和聲音。并且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在其課程中融入了清音內容,并邀請了一些專門的清音老師來進行教授。[10]例如,四川音樂學院的民族聲樂專業就邀請了著名的清音大師田臨平先生,來為學生講授清音的演唱技巧,從而提高學生對四川清音的學習熱情,進而為清音今后的傳承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三)采用多元化的傳播途徑
探究四川清音的傳承與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除了清音自身內容落后于時代的原因之外,也存在著一定的客觀因素。近年來,在新媒體平臺上迅速走紅的歌曲、段子比比皆是,如果想要使更多的人聽到清音,了解清音,就要結合現代傳媒特征,來擴大清音的傳播范圍。另外,要想擴大四川清音的影響力,也可與旅游文化相結合,從而將其打造成四川的一種文化符號,進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喜愛。比如,南京秦淮燈會、江西景德鎮古窯、貴州侗族民歌,這些都是很好的文旅結合的例子。因此,將四川清音與地方旅游相融合,既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可以塑造其獨特的文化形象,提高其市場價值。就像一說到天津,大家就會想到相聲;一說到蘇州,大家就會想到評彈;一說到四川,大家就會在“火鍋”“川劇”“大熊貓”等關鍵詞后再多加上一項四川清音,這就是四川清音未來傳承與發展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
(四)重視傳承人才培養
首先,相關部門要指導建立專業的清音藝術團隊,包括清音藝術研究人員、清音藝術教師和清音藝術表演團隊等。專業團隊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清音藝術,同時也可以為清音藝術的演出和推廣提供更加專業和高水平的支持。
其次,在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推廣來提高清音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演出和比賽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清音藝術的魅力,發展更多的清音愛好者,將其中有潛力且樂于傳播清音藝術的業余人才吸收為清音傳承隊伍骨干。
(五)建立清音藝術傳承基地
為了保護和傳承清音藝術,相關部門可以建立清音藝術傳承基地。基地提供專業的清音藝術培訓課程和活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清音藝術的學習和傳承中來。此外,基地還可以收集、整理和保存清音藝術的相關資料和文物,保護清音藝術這項傳統文化遺產。
六、結語
四川清音作為一種盛行于四川的說唱音樂,在四川曲藝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產生于明清兩代的民間小曲、戲曲音樂和四川民歌。與其他戲曲有所不同的是,四川清音以其鮮明的音樂特色、優美的曲調、鮮明的四川特點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在新形勢下,聽眾的審美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四川清音要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充實。要想在新時期實現對四川清音的繼承與發展,就要對四川清音的特色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演唱技巧與表演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對曲目不斷進行創新,讓清音走進校園,并利用新媒體拓展宣傳渠道,這樣才能使四川清音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其更好地被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張佳明.四川清音研究綜述與展望[J].民族音樂,2022(02):4-8.
[2]王爭艷.四川清音的伴奏藝術[J].四川戲劇,2022(01):112-114.
[3]閆安安.淺析四川清音表演形式與伴奏藝術的發展[J].黃河之聲,2022(03):32-34.
[4]朱薈錢.“哈哈腔”:四川清音中的“花腔”演唱[J].藝術品鑒,2022(02):153-155.
[5]曾戀.對四川清音演唱的發展探索[J].戲劇之家,2020(27):79-80.
[6]袁茹.淺析古箏在太和清音《雨花英烈》中的伴奏藝術[J].作家天地,2022(31):159-161.
[7]梁家碧.四川清音及《小放風箏》演唱實踐分析[D].中國音樂學院,2021.
[8]何丁瑞.皖北清音藝術的比較研究——以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為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05):79-82.
[9]黃毅,鄧思杭.“非遺”視閾下四川清音的對外傳播與觀眾拓展思考[J].文化產業,2022(17):142-144.
[10]張佳明.四川清音研究綜述與展望[J].民族音樂,2022(02):4-8.
(作者簡介:余音榕,女,碩士研究生,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聲樂)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