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勞動教育課程貼合勞動素養的目標要求,注重勞動實踐的整體層次,考慮勞動文化的涵育策略。教師在設計與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時,應全面依據素養結構以融合育人,系統設置實踐項目以達成進階,積極關注認知規律以面向真實。
【關鍵詞】勞動課程;素養導向;設計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9-0069-04
【作者簡介】陳乾,南京市第九中學(南京,210014)教師,一級教師。
勞動教育課程以學生的勞動生涯發展為導向,基于勞動教育的一般特點和區域教育的特色資源,通過主題單元任務群的形式,系統全面地規劃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內容體系,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素質,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本文以筆者參與編寫或試教應用的勞動教育指導手冊的部分案例節選為例,說明如何在新時代素養導向下設計并實施高中勞動教育課程。
一、新時代素養導向下高中勞動教育課程的特點
1.知識內容的組織把傳統和現代結合
勞動教育需要適應新時代生產力與社會關系的特征,充分體現我國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國情,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式。因此,對經典勞動教育內容的傳承與改造應是設計勞動教育課程時關注的要點之一。
將云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型樣態的技術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課程,不僅可以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感,更能夠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增強勞動的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例如,對于“電子、電工”這部分知識內容,區別于以往在印制的電路板上進行安裝、焊接的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面包板上完成插件調試,或者采用虛擬仿真軟件,提高勞動過程的容錯率。
2.實踐活動的開展讓校內與校外共通
實踐性是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特性。針對學生不同的經驗基礎和發展需要,高中勞動教育課程需要以典型勞動項目為基礎載體,以勞動任務群為基本單元,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構建體現勞動實踐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程結構。
在設計課程教學時,教師一方面需要科學系統地設計校內實踐活動,多渠道、多形式為學生提供勞動場所、崗位和機會,讓學生逐漸成為校園勞動的重要主體。例如,從日常生活勞動入手,引導學生做好教室、寢室的值日值勤、清掃保潔、收納整理等,讓學生自覺參與校園公共場所的衛生包干、綠化美化、垃圾分類等義務勞動和管理服務。另一方面,結合學校實際特點,教師可以緊扣重要時間節點,依托高等學校、高新產業園區、社區、少年宮等區域社會資源,開辟指向勞動體驗實踐、勞動技能實踐、新技術實踐、職業體驗實踐四類主題式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時要以開放的姿態,積極與家庭、社區緊密合作,為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構建“家庭—學校—社區”一體化的育人環境。
3.評價方式的采用從單一向多元轉型
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應當有利于學習診斷,促進學生發展。為了更好地監測學生知識、技能以及價值觀的發展水平,教師在教學時可采用勞動任務單、勞動自評表、勞動檔案袋等多元化的評測工具。
其中,勞動任務單用于記錄某項勞動任務的方案設計、勞動過程、勞動成果、勞動體會等情況,可作為評價學生勞動學習與實踐效果、勞動目標達成情況的有效依據之一。以“衣物手工熨燙”為例,高中勞動教育課程任務單可制作如表1。
二、新時代素養導向下高中勞動教育課程的設計分析
1.嚴格遵循勞動素養的目標要求
新時代素養導向下的高中勞動教育課程應引導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也正是勞動素養在勞動課程中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
從具體現實因素考慮,勞動教育最核心、最本質的價值目標是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調動受教育者對于勞動服務的內在熱情、對于勞動創造的熱切希望等積極因素。當學生能夠從個體、集體勞動中獲得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時,將更有利于把零散的生活經驗通過實踐與學習聯結起來。
以“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模塊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參與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項目要求,具體勞動任務為疫情防控宣講。從素養表現的四個維度來看,通過學習與實踐,學生可以熟悉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組織與實施,運用相關勞動知識(疫情防控常識、社區宣講注意事項、所在社區的基本情況等)與勞動技能(現場組織調動、與居民溝通協商等)服務社區居民;理解個體勞動與社區發展之間的直接關系,形成對社區發展負責任的態度,初步形成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職業意識;提升以勞動服務他人的社會責任感,體認參與社區建設的自豪感與幸福感,培育精益求精、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2.整體考慮勞動實踐的過程設計
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志,讓學生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體認勞動成果與價值,培育勞動精神與品質。因此,教師在設計勞動實踐項目時需要考慮課程學習內容和核心活動的前后聯系,從項目引入前的勞動情境創設,到項目實施中的閱讀任務和具體操作,再到項目最后的知識回顧與反思體會,構成一個有層次、系統性、結構化的勞動實踐過程。
例如,在教學“綠色食品檢測與烹飪”模塊時,教師可以提問“作為一名普通的消費者,我們如何保障自己吃到的食物是安全的呢?”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開始勞動學習與實踐。之后,教師指導學生應用農藥速測卡對蔬果進行檢測,并繪制相應的勞動步驟流程圖。當學生掌握農藥速測方法后,教師可適當普及如何檢驗食品中的其他有害物質,請學生嘗試制訂相應的勞動方案。最后的勞動拓展延伸內容可以選擇“綠色食品烹飪”,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與本項目實踐的主體部分相呼應,又保護了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其得到更多的自主發展空間。
3.積極探索勞動文化的涵育機制
首先,在選取課程內容時,教師要用好社會勞動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四史”中蘊含的勞動教育素材。課程設計可圍繞“三大精神”,即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將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的最美勞動者事跡以“英雄小故事”“青年大講堂”“勞動技能展示”等形式呈現。其次,在組織課程內容時,教師要做到由淺及深、由表及里,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勞動文化觀。最后,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也直接影響著教師和學生的使用效果,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對各類呈現方式進行設計,如用PPT呈現教學內容時,每頁的圖表與文字占比呈對半分布,可適當加入勞動流程圖、勞動評價量表等。
三、新時代素養導向下高中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策略
1.挖掘素養結構內涵以實現融合育人
核心素養是課程開發的編寫依據和評價標尺,這要求教師在實施課程時根據勞動素養的結構內涵來評價學生分階段完成課程學習后達到的水平。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聯系多學科教師開發課程資源。例如,可以適當增設技術寫作的任務,要求學生深入解讀相關主題的勞動技術文本,把握并提煉短文要旨與核心觀點,闡述其設計創意或撰寫使用說明等。第二,綜合多學科要求布置實踐任務。如在指導學生參與公益志愿勞動服務時,首先要引導高中生從一個“完整的職業者”的立場投身到勞動任務之中,這一過程中可能會涉及眾多學科的能力要求,不僅考查學生對勞動與技術的親近情感、理性態度、社會責任與倫理精神等,還反映了他們思維更迭、問題解決、創新能力方面的自主發展。第三,采用多學科視角評價勞動成果。教師在展示家用電器設計意圖時,學生的思維可能會聚焦在單一層面,例如從技術角度分析讓電力傳輸成本減少,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社會政治層面思考,他們就會考慮政府為供電系統發展進行財政投入、電力在與其他相關能源行業競爭中怎樣才能取得優勢等問題。
2.著力項目系統設計以滲透學習進階
從系統視角來看,課程的實施是一個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而實踐項目作為勞動課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每部分應遵循對應的設計邏輯和技術要求以實現各自的功能。因此,筆者構建的勞動項目設計系統模式如圖1所示,圍繞核心勞動邏輯展開,聚焦工具、材料、工藝、組裝、測試、維護等具體關鍵要素。
分層分類地系統設計勞動項目可以解決目前實踐任務梯度不合理的問題。分層即就任務的難度梯度而言,應與學生的學習階段、水平和知識內容的特點相契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技術思維,使得教學循序漸進、有效實施。分類則是確定標準,項目在設計時可依據兩個標準:其一是任務類型,即按勞動體驗、勞動設計、勞動制作、勞動試驗、勞動探究等類型依次設計,豐富課程任務類型;其二是任務功能,即按照實踐項目的考查目的分為知識理解、方案設計、技能訓練、問題解決等類型,并體現思維要求上的進階深化。
3.立足學生發展規律以走進真實情境
勞動是基于人類真實需求而開展的實踐活動,而情境恰恰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勞動實踐的基本特點,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課程,幫助學生在已有能力的基礎上加工整理有意義的信息。
具體來看,課程內容應適量且富于趣味性,避免對學生產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同時也應難度適宜,針對具體的勞動背景和生活情境做出簡答,設置開放式問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應當關注問題生成、思維轉化、實踐解決的全過程,有意指導并發展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力,討論評價標準如何更加合理化,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是培養學生勞動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