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珠 (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智慧物流是供應鏈體系的一部分,在原材料供應、產品分銷、末端配送等各個階段,智慧物流都承擔著核心任務,但物流與供應鏈之間的內在作用機制仍然不夠清晰,還需要通過深入的理論探討,進一步明確供應鏈對智慧物流人才培養工作的影響。
智慧物流將現代化的傳感器技術、計算機及信息化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先進技術全面應用于物流服務的各個環節,使物流體系具備了末端感知、數據驅動、供應鏈整合、自動化分揀及配送等一系列能力,其技術特點和典型供應鏈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物流的技術特點及供應鏈模式示意圖
智慧物流的主要業務層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1 物流信息感知
物流的根本任務是將物資從生產商、代理商、零售商以及自營電商平臺處運輸、配送至終端用戶,智能物流形成了完善的數據跟蹤技術,以射頻識別、電子標簽、條形碼和互聯網平臺為基礎,能夠全程感知物資的流通信息,包括每一個物流操作、商品的運輸路徑等[1]。整個物流過程具有良好的信息反饋,能夠強化終端用戶的感知體驗。
1.1.2 智能運輸
在長距離的物流運輸中,智慧物流依托物聯網技術,由導航軟件根據交通基礎設施、物流環境信息自動規劃運輸路線、預估運輸時間,在運輸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智慧規劃能力。智能運輸主要針對的是具有較高人員參與性、主導性和靈活性的公路運輸,車輛定位和識別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在這一環節發揮了關鍵作用[2]。
1.1.3 智能倉儲
倉儲設施用于物資臨時存儲和周轉,在整個物流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智能倉儲系統擁有智能化、自動化的貨架、托盤、搬運機構、堆垛設備、分揀設備、傳送帶運輸設備,物資的入庫、出庫以及盤點均采用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夠實時監控倉庫中物資的狀態。
1.1.4 智能配送
配送屬于城鄉環境內的短途運輸,起點為城市中的物流站點或者商品零售點,終點為終端用戶或者消費者。配送環節的智慧性體現為根據用戶數量、用戶空間分布、實時交通條件、用戶需求變動等條件,制定動態化的配送方案,從而減少配送時間、縮短配送路線、降低配送能耗。
1.2.1 供應鏈
完整的供應鏈以原材料采購為起點,以消費者或者用戶獲得產品為終點,中間環節包括原材料生產和運輸、產品生產和運輸、信息流的跟進以及資金流的控制。可見,供應鏈幾乎涵蓋了智慧物流的所有管理活動。核心企業是聯系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與下游產品消費市場的關鍵節點,具體過程是由核心企業利用原材料生產制造終端消費產品,再將其分銷給代理商或者零售商。
1.2.2 共生關系
1.2.2.1 供應鏈為智慧物流提供發展框架
供應鏈管理包括五大基本內容,分別為采購計劃、產品和服務采購、產品制造、物流配送、退貨處理。智慧物流穿插出現于供應鏈的不同階段,是實現供應鏈閉環的重要基礎。因此,智慧物流應該滿足智慧供應鏈的整體架構,并根據供應鏈的發展趨勢明確自身的定位及發展框架[3]。例如智慧供應鏈在智能制造企業中支撐了研發、生產、庫存及采購等多個環節,以強大的信息能力助力企業制定管理計劃,由此造就了智慧物流的數據驅動模式。
1.2.2.2 智慧物流為供應鏈提供技術保障
供應鏈發展至今,已形成了多個鮮明的技術階段,包括初級水平的簡單供應鏈、響應式供應鏈、柔性供應鏈等,現代化的智慧供應鏈融合了人工智能、云存儲、物聯網、機械自動化等技術,并取得了革命性的進步,而這種技術革新大多體現在智慧物流層面。換言之,智慧物流為智慧供應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障,是后者實現信息流、物流、商流以及資金流高度融合的必要條件。
2.1.1 供應鏈信息流相關的課程內容
通過調查國內專科院校物流工程技術、智能物流技術、物流管理(智慧物流運營與管理方向)等專業的課程體系得知,與供應鏈信息管理相關的課程內容可分為三類,分別為供應鏈理論基礎類、智慧物流理論基礎類、信息技術類,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與供應鏈信息流管理相關的智慧物流課程內容
2.1.2 基于信息流的智慧物流理論與實訓教學方法
2.1.2.1 針對信息流的理論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的信息流框架思維。智慧物流中的信息流大多呈線性特點,其原因在于供應鏈是按照時序發展的鏈式結構。一旦物資進入供應鏈,就應該跟蹤其流動方向,重點掌握關鍵信息節點,形成完整的信息鏈路,從而為管理者和終端消費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反饋。培養學生的信息框架思維有助于宏觀把握整個智慧物流系統的運作模式,尤其是線下活動與線上管理系統的銜接[4]。
培養學生的信息流技術思維。現代化的智慧物流系統高度復雜,學生不僅要掌握管理系統的操作方法,還需要具備數據庫運維、物流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場景設計與仿真等信息化應用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信息流技術思維培養,將學習技術、應用技術作為教學重點。例如在數據庫技術的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設計物流信息化平臺中的訂單編號,使其掌握選擇訂單字段類型和確保訂單唯一性的方法。
2.1.2.2 針對信息管理的實訓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電商平臺體驗智慧物流中的信息流。電商平臺的信息化程度較高,能夠跟蹤商品的訂單信息,從而形成完整的物流信息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擁有豐富的網上購物體驗,因此可將訂單物流信息作為實踐分析的對象,體驗智慧物流中的供應鏈信息流。以“京東商城”為例,訂單的信息流為已下單(顯示下單時間、預計送達時間、倉儲信息)、倉庫處理(顯示掃描、分揀、打包信息)、運輸中(顯示訂單在運輸途中的節點信息、站點分發信息)、派送中(顯示快遞員身份信息、快遞員的實時位置信息)、已簽收。該信息流涉及了條碼技術、射頻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主干課程內容。
通過課內外編程實踐鍛煉學生的智慧物流信息化設計和應用能力。在物流信息系統開發、物流場景設計與仿真等課程中,學生需要自行編寫程序代碼,完成特定的物流信息管理任務[5]。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應提高背景信息的真實性,立足于用人單位的角度評價學生的設計成果。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專業的智慧物流程序設計比賽,通過高標準、高強度的比賽,如“全國大學生物流仿真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智慧供應鏈創新創業挑戰賽”,全面提升學生的智慧物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2.2.1 供應鏈實物流相關的課程內容
實物流管理是整個智慧物流系統的核心內容,關系到物流委托方、物流企業以及終端用戶的切身利益,與之相關的典型課程包括《智慧運輸管理實務》《智慧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智慧物流設施與設備》等,物流基礎理論、供應鏈基礎理論方面的課程也涵蓋其中。
2.2.2 基于實物流的智慧物流理論與實訓教學方法
2.2.2.1 針對實物流的理論教學方法
供應鏈系統中的實物與智慧物流系統中的實物基本一致。在供應鏈上游,實物包括各種生產原材料和生產配件,通過智慧物流系統運輸至生產企業,經過加工、裝配等操作轉化為可銷售的商品。在供應鏈下游,實物由智慧物流系統分發給經銷商,或者以廠家直銷的方式操作配送至終端用戶。
在智慧物流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物流管理的理論教學重點為編碼、自動化識別、自動分揀、自動打包、智能倉儲。在實物編碼中,條形碼屬于較為常用的技術方法,通過條碼掃描槍自動識別其存儲的信息,并將快遞單信息錄入系統后臺數據庫。在自動化分揀中,國內部分大型快遞企業已經建立了智能物流分揀系統,以流水線的方式快速完成分揀任務,大幅提高了分揀效率。智能倉儲系統具有較高的自動化水平,可借助堆垛機、托盤等設備存儲物資,并根據物資特點和環境條件調節倉庫的溫度、濕度。大專院校應該緊跟技術發展的趨勢,介紹一流企業在智慧物流實物管理中的技術創新成果,分析專業課在相關技術中的具體應用,可借助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對物流理論的理解[6]。
2.2.2.2 針對實物流的實踐教學方法
智慧物流中的實物流管理教學對課程內容的實踐性提出了較高要求,由于物流系統較為龐大,涉及各種軟硬件設備,且大專院校缺乏相應的實訓條件,故而制約了智慧物流的實踐教學效果。為了徹底改善這一局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智慧物流實物管理實訓條件,相關院校可采取兩種教學策略:一是建設本校的智慧物流實驗室,創造完善的實驗環境。二是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以產教融合、“訂單式培養”為契機,由專業的智慧物流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例如廣西某物流職業技術學院與郵政、蘇寧物流、京東商城等大型物流企業建立了“訂單班”人才培養機制,采取“學生課堂進企業”的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參觀智慧物流工作場景的寶貴機會。
2.3.1 與供應鏈資金流相關的課程內容
資金流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其在供應鏈的計劃、物資采購、配送、退貨等階段均發揮著降本增效的重要作用。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物流成本管理》與資金流聯系緊密,這是因為在成本管理中需要分析資金的具體流向、資金在各個物流環節的使用情況。同時,在智慧物流體系下必須掌握完整的資金流,形成資金信息閉環,從而達到資金流與實物流的高度一致。
2.3.2 基于資金流的智慧物流理論與實訓教學方法
2.3.2.1 針對資金流的理論教學方法
從物流供應鏈的角度看,與資金流相關的財務指標為庫存周轉、現金循環周期等。例如庫存周轉決定了倉儲系統的使用效率,無論是自建倉儲還是租賃倉儲,過低的庫存周轉率都會增加運營成本,主要體現在物資維護、盤點以及倉儲空間占用方面。在資金流視角下的理論教學中,大專院校應該將智慧物流系統的成本計劃、核算、預測及控制作為重點內容,還要與物流企業建立合作,邀請智慧物流企業的成本管理人員與學生分享真實的成本控制案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3.2.2 針對資金流的實訓教學方法
在資金流相關的實訓教學中,可要求學生針對某個智慧物流企業的倉儲系統或者長距離運輸業務開展詳實的成本調研,并嘗試提出降低成本、提升經濟效益的方法。例如在智能運輸業務中,重點調查車輛滿載率、路線規劃、車輛耗油率等指標對成本控制的影響。
2.4.1 與商流相關的課程內容
“商流”是現代供應鏈理論中的重要概念,與“物流”相伴而生,主要用于解決商品的所有權轉移問題,可理解為交易流通,是一種非物理性的轉移。當消費者通過網上購物獲得某件商品的所有權時,即發生了商流,但在貨物發出之前,并未發生物流。供應鏈理論要求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的結果統一。與之相關的課程為《供應鏈管理》《現代物流管理基礎》。
2.4.2 基于商流的智慧物流理論與實訓教學方法
2.4.2.1 針對商流的理論教學方法
商流對智慧物流的發展啟示在于交易信息的商業宣傳價值,其依托大數據技術,在智慧物流產業中可通過展示交易信息提升物流企業、生產制造企業、原材料供應企業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與此同時,商流、物流、資金流之間存在對應關系,商流多發生在合同簽訂或線上下單階段,資金流與商流基本同步,隨后跟進物流和信息流。大專院校在培養智慧物流人才時要塑造學生的“四流”一致性觀念,該觀念對降低智慧物流經營風險、提高經營規范性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2.4.2.2 針對商流的實訓教學方法
商流的轉移和物流的轉移通常發生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之下,商流發生在產品銷售方和采購方之間,而物流轉移由商品銷售方發起,經物流企業轉移至終端消費者。智慧物流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承擔著一定的商品監管責任,因而智慧物流企業必須借助傳感器和信息技術提高對商品的監管能力。在實訓教學中,大專院校可要求學生調研物流企業在運輸、自動分揀、自動打包、無人配送等各個環節所采取的保護性措施,從而理解商流與物流的差異。
現代供應鏈理論強調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的高度融合,智慧物流作為供應鏈的重要保障,應該符合“四流”統一的理論框架。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大專院校應該明確課程內容與“四流”的關系,同時制定行之有效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在理論教學中,可借助實例分析闡述概念、加深理解;在實踐教學中,可依托校企合作、企業調研、企業實習等方式,促使學生深刻明晰智慧物流中的供應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