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梅梅,武妮,王宇帆,張瑜
榆林市第一醫院心電圖科1、心血管內科2,陜西 榆林 718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我國常見的心血管急癥,近年來的發病率呈現著逐年增長的趨勢,具有預后差、死亡率高等特點[1]。心肌損傷標志物是臨床評價AMI患者心臟功能的重要指標,其中較為常見的指標包含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I(cTnI)、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在反映AMI病情程度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有較多研究發現,AMI 患者由于心肌細胞有急性缺血表現,可導致心肌細胞的傳導性出現變化,繼而對心臟自主神經調節功能產生不良影響,且和患者左室重構密切相關[2-3]。心率變異性(HRV)屬于一種可定量評估心臟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指標,國內外均有研究顯示,HRV 在預測心律失常、猝死方面有較好的應用價值[4-5]。因此,本研究通過觀察不同病變指數及不同預后的AMI患者HRV 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的變化,并對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診治該病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榆林市第一醫院收治的250 例AM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AMI 相關診斷標準[6];(2)近期未服用過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藥物;(3)初次發病;(4)年齡40~75 歲。排除標準:(1)入院前已接受過相關治療;(2)患者合并其余類型的心臟疾病,例如心房顫動、心肌炎、預激綜合征等;(3)植入心臟起搏器;(4)合并電解質紊亂或者臟器功能衰竭;(5)合并惡性腫瘤;(6)肝腎功能障礙。250例患者中男性171例,女性79例;年齡45~75 歲,平均(63.29±7.03)歲;體質量指數(BMI)19.22~28.81 kg/m2,平均(24.38±2.77) kg/m2;多支病變149例,單支病變101例。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檢測方法 (1)HRV參數:使用山東濰坊通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動態心電記錄儀DMS300-4 型及配套的分析軟件,對患者進行24 h 的動態心電圖監測,記錄全部竇性心搏RR 間期的標準差(SDNN)、RR 間期平均值的標準差(SDANN)、相鄰RR 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鄰RR 間期相差>50 ms 的個數所占總竇性心博個數的百分比(PNN50)。(2)心肌損傷標志物:采集納入研究后次日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常規離心處理,轉速3 500 r/min,半徑8 cm,離心9 min,提取血清液置于無菌管中,保存于-80℃的條件備檢,CK-MB的測定采用免疫抑制法,cTnI的測定采用膠體金法,NT-proBNP 的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
1.3 觀察指標 (1)比較不同病變支數患者HRV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的表達水平;(2)所有患者隨訪12 個月,比較不同預后患者HRV 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的表達水平;(3)分析HRV參數與心肌損傷標志物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6.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HRV 參數與心肌損傷標志物的相關性。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冠脈病變支數患者的HRV 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 與單支病變組比較,多支病變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 均更低,CK-MB、cTnI、NT-proBNP 均更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冠脈病變支數患者的HRV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HRV parameters and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ranches()

表1 不同冠脈病變支數患者的HRV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HRV parameters and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ranches()
組別多支病變組單支病變組t值P值例數149 101 SDNN(ms)119.14±15.21 146.93±13.21 14.935 0.001 SDANN(ms)102.33±10.64 129.72±14.34 17.324 0.001 RMSSD(ms)21.58±2.45 30.46±3.56 23.368 0.001 PNN50(%)8.64±1.32 12.67±1.95 19.492 0.001 CK-MB(ng/mL)45.11±4.24 35.36±3.52 19.076 0.001 cTnI(ng/mL)3.78±0.72 2.85±0.54 11.043 0.001 NT-proBNP(ng/mL)3 994.56±320.93 3 218.60±291.34 19.462 0.001
2.2 不同預后患者的HRV 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 隨訪12 個月,8 例失訪,死亡11 例,存活231例,死亡組患者的SDNN、SDANN、RMSSD、PNN50明顯低于存活組,且CK-MB、cTnI、NT-proBNP 則明顯高于存活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患者的HRV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HRV parameters and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rognosis()

表2 不同預后患者的HRV參數、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HRV parameters and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rognosis()
組別死亡組存活組t值P值例數11 231 SDNN(ms)116.29±12.50 147.23±17.29 5.857 0.001 SDANN(ms)98.67±11.14 134.60±19.65 6.011 0.001 RMSSD(ms)19.45±3.23 31.89±2.50 15.904 0.001 PNN50(%)8.76±1.34 13.47±2.34 6.616 0.001 CK-MB(ng/mL)47.02±5.28 32.63±3.68 12.400 0.001 cTnI(ng/mL)3.99±0.70 2.85±0.51 7.113 0.001 NT-proBNP(ng/mL)4 084.23±346.29 3 158.02±301.58 9.886 0.001
2.3 HRV 參數與心肌損傷標志物的相關性 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SDNN、SDANN、RMSSD、PNN50 與CK-MB、cTnI、NT-proBNP 均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HRV參數與心肌損傷標志物的相關性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HRV parameters and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
AMI 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對生活質量、生命安全均有著較多不良影響[7-8]。近年來相關研究發現,AMI患者發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中,心臟自主神經調節功能占據著重要地位,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關鍵因素[9-10]。
HRV 指竇性心律在一定周期內的變化情況,可評估機體自主神經活性和迷走神經活性的之間協調關系[11-12]。實驗顯示,AMI 患者HRV 參數均明顯降低,在評價患者心臟自主功能中有較高的敏感度及特異度[13]。HRV 參數中,SDNN 主要反映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的總活性,SDANN則可評價交感神經活性,RMSSD、PNN50 則能評估機體迷走神經活性和迷走神經張力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支病變的AMI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更低,且死亡患者各結果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分析,AMI患者心肌存在缺氧、缺血等情況,極易導致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衡及交感神經張力變化,導致SDNN、SDANN、RMSSD、PNN50 降低。AMI 患者由于神經內分泌功能、血流動力學異常等情況,心肌收縮力降低,可導致心肌收縮性出現異常,機體在緩解這種應激狀態的同時,可促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升高,導致HRV參數改變。AMI患者通常存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也會對心臟自主神經末梢纖維產生損傷,促使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導致HRV參數降低,且在病情越重的患者中,這種改變會更明顯。陳志潔等[14]研究中也顯示,AMI 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 均降低,且在不同病變支數患者中有明顯差異,并認為早期測定AMI患者HRV參數變化情況,在評估患者梗死部位、預后等方面均有較好的臨床參考價值,但該研究未能分析HRV參數與心肌損傷標志物之間的相關性。心肌損傷標志物是診斷AMI 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組織中,參與著細胞內的能量代謝運轉,其表達的升高則表示心肌細胞損傷程度越嚴重。cTnI 分泌來自于心肌細胞的細肌絲中,在評價心肌細胞損傷程度中有著較高的敏感性。NT-proBNP 主要分泌于心室中,當心臟受到牽拉、壓力變化時,NT-proBNP 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分泌,在評估AMI 患者病情程度、預后方面有較高的應用價值[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病變支數及不同預后的AMI 患者CK-MB、cTnI、NT-proBNP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心肌損傷情況更明顯。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RV參數和心肌損傷標志物均有明顯相關性。究其原因,隨著患者心肌損傷程度的加重,可進一步影響到交感神經、迷走神經活性,導致HRV參數降低,而隨著HRV參數的降低,會促使梗死區域的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刺激大量兒茶酚釋放,進一步加重心肌損傷程度,兩者之間具有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關系。
綜上所述,多支病變及死亡的AMI患者的SDNN、SDANN、RMSSD、PNN50 低于單支病變及存活患者,CK-MB、cTnI、NT-proBNP 高于單支病變及存活患者,且SDNN、SDANN、RMSSD、PNN50 和CK-MB、cTnI、NT-proBNP 均呈負相關。因此,臨床診治AMI 患者時,可加強對患者HRV 參數的動態監測,盡早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以期改善預后。然而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例如未觀察患者治療前后HRV 參數及心肌損傷標志物的變化,也未分析HRV 參數與常規心功能指標的關系等,這些仍有待今后開展進一步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