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漢彬,王長慶,冉文斌,賈生雄,趙偉,秦占坤
西安寶石花長慶醫院普通外科,陜西 西安 710201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OSC)屬于急性膽管炎的危重類型,起病迅速,是良性膽道疾病最直接、最主要的死亡因素,研究顯示其病死率為10%~30%[1-2]。在我國,引發AOSC 的主要因素是膽管結石,因為肝內膽管結石有較高的術后殘石率、再手術比率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所以對其治療仍是膽道外科關注的重點[3-4]。干預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的主要手段是外科手術,其中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腹腔鏡膽總管切開探查術(LCBDE)+LC 為兩種主要的微術式[5]。近幾年,LCBDE 逐漸發展成熟,LCBDE+LC 也已經有較為寬泛的實施條件及較低的遠期并發癥發生率,因此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伴膽囊結石的首選方式[6]。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近年來診治的結石性AOSC 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LCBDE 聯合LC治療結石性AOSC 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寶石花長慶醫院收治的80例結石性AOSC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結石性AOSC的相關診斷標準[7];(2)膽囊壁增厚;(3)結石直徑不足0.5 cm;(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并發膽道感染(重度);(2)總膽管、膽囊管的狹窄處位于下段;(3)短時間內有相關治療史。依據術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齡37~66 歲,平均(54.51±4.77)歲;結石病程介于4個月~5年;平均(2.61±0.76)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39~64 歲,平均(53.64±4.41)歲;結石病程介于4 個月~5 年;平均(2.58±0.7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病程、年齡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EST+LC 治療。表面麻醉之后,置入十二指腸鏡,實施胰膽管造影(逆行)。確定結石的數量、大小、位置、硬度及膽管的解剖結構,然后借助導絲實施EST,將取石、碎石網籃放入。若結石一次未取干凈,就實施鼻膽管引流,3~7 d 通過造影檢查,若結石未自行排出,就再次取石。EST后3~7 d實施LC,手術完成后1~3 d若沒有明顯出血或膽漏就拔除鼻膽管與負壓引流管。研究組患者接受LCBDE+LC 治療。具體方法:(1)全身麻醉后借助腹腔鏡選擇細針對膽囊實施穿刺,吸出膽汁,使膽道的壓力減輕,切除膽囊,并將膽總管暴露,選擇細針穿刺,順著膽總管切開(0.5~1.5 cm,后縱形),直至膽總管前壁,利用膽道鏡探查膽道。(2)用取石網籃(或注水法)取出結石,將T管置入膽總管,于肝下文氏孔放置負壓引流管,經腹壁穿刺孔位置引出。(3)若手術完成后4~6 d 未出現明顯的出血或膽漏,將負壓引流管拔除,手術完成后2~3個月復查膽道鏡,沒有發現結石就將T管拔除。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檢測)方法 (1)臨床療效:術后7 d,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8]。治愈:體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膽管壁及透聲結果無異常,出院時未見結石殘留,同時膽管無擴張;顯效:體征、臨床癥狀顯著緩解,膽管壁厚、毛糙現象及透聲結果有兩項恢復正常,出院時殘留少量結石;有效:體征、臨床癥狀緩解,膽管壁及透聲結果僅有1項無異常,出院時結石變小;無效:同上述條件均不相符。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2)術中和術后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殘留結石直徑。(3)炎癥因子水平:術前與術后3 d,收集兩組患者5 mL 靜脈血,以10 cm 的半徑、3 000 r/min 轉速離心10 min,之后收集血清備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4)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腹腔出血、穿孔、反流性膽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40,P=0.006<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患者的術中和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殘留結石直徑明顯少/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中和術后相關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的術中和術后相關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40 40術中出血量(mL)94.96±27.16 46.26±13.19 10.201 0.001手術時間(min)133.45±39.25 129.07±30.87 0.555 0.581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1.47±0.26 1.02±0.05 10.749 0.001殘留結石直徑(mm)6.35±1.02 4.08±1.58 7.634 0.001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IL-6、CRP、TNF-α水平比較 術后3 d,研究組患者的IL-6、CRP、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IL-6、CRP、TNF-α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IL-6,CRP,and TNF-α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IL-6、CRP、TNF-α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IL-6,CRP,and TNF-α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operation,aP<0.05.
組別例數IL-6(pg/mL)CRP(mg/L)TNF-α(pg/mL)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40 40術前10.19±2.55 10.11±2.76 0.135 0.893術后3 d 28.46±5.73a 17.87±4.01a 9.577 0.001術前7.04±1.79 6.92±1.51 0.324 0.747術后3 d 26.47±4.60a 14.22±3.23a 13.784 0.001術前92.09±16.93 89.87±12.27 0.672 0.504術后3 d 157.04±16.58a 109.42±10.93a 15.166 0.001
2.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有2例術后出現并發癥,均為腹腔出血,占5.00%;對照組有8 例術后出現并發癥,其中出血3 例、穿孔2 例、反流性膽管炎2 例及急性胰腺炎1 例,占20.00%,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
目前,膽囊結石的發生率約為25%,如果病情嚴重,易引發黃疸、高熱等癥狀[9]。AOSC為膽管疾病比較常見的一種合并癥,臨床特點是起病迅速、發展快、死亡率高等。有關文獻表明,此病的死亡率介于10%~30%,尤其是老年人的死亡率較高,伴隨日常生活水平、飲食習慣的不斷變化,患有結石性AOSC 的人數逐漸增多[10-11]。
LCBDE+LC與EST+LC為膽囊、膽總管結石常用的治療方式,上述方式都安全有效[12]。LCBDE+LC可以較為準確地定位,同時能通過置管引流、清除壞死組織及炎性滲出液。通過T管引流進一步處理及檢查殘留結石,同時還能預防膽管狹窄及膽漏。T 管的主要作用是減輕膽管壓力、膽道引流及避免膽漏,尤其是膽道引流對于AOSC患者至關重要。而EST+LC術后殘余結石率非常高,且由于十二指腸乳頭形態、位置和結石數量、大小等因素的干擾,極易出現并發癥。同時還容易破壞Oddi括約肌,Oddi括約肌為排除胰液與膽汁的重要開關,如果破壞,胰液與腸內容物會返流至膽道,進而引發諸多細菌性、化學性炎癥,導致膽管炎。LCBDE聯合LC通過一次手術就可取出結石,而EST聯合LC往往按照結石的數量、大小與病患實際狀況,選擇多次或一次取石。文獻顯示,LCBDE聯合LC 通過一次手術,能夠顯著縮短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同時殘留結石直徑較小[13]。本研究表明,同EST+LC 對比,LCBDE+LC 于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殘留結石直徑方面有明顯優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LCBDE+LC 可使膽道充分引流、膽囊移除及感染灶被一次性去除,進而加快術后恢復速度。LCBDE+LC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為膽漏,其具有自愈性,充分引流后即可恢復良好。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在LCBDE 操作中要精準、規范,進而降低術后出血、膽漏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中,LCBDE+LC治療方式下有2 例發生腹腔出血,通過探查發現是胃十二指腸同膽總管交界處的血管出血。因此,需要在手術期間持續關注這一位置的血管,在切開膽總管暴露充分時,需盡可能降低暴露膽總管下端。EST聯合LC 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就是出血、穿孔、反流性膽管炎及急性胰腺炎等[14]。而LCBDE+LC 能夠有效降低或避免EST 聯合LC 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同時,本研究還顯示,同EST+LC對比,LCBDE+LC的總有效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LCBDE+LC不僅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膽總管結石伴膽囊結石手術能夠使單核巨噬細胞被激活,進而導致IL-6、CRP、TNF-α等炎癥因子的釋放[15]。IL-6于手術或創傷早期呈高水平,同時這一炎癥因子會介導炎癥損傷。CRP主要產生于急性時相蛋白,若人體遭遇創傷或感染時,這一炎癥因子的表達會快速上升。TNF-α于人體炎性損傷期間非常重要,同時具有相對復雜的生物學活性。本研究表明,通過LCBDE+LC干預患者的IL-6、CRP、TNF-α水平明顯比使用EST+LC治療的患者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LCBDE聯合LC 對炎癥因子的干擾小。經分析,相較于EST+LC 術式,接受LCBDE 聯合LC 術式的患者結石殘留直徑小。膽總管壓力被Oddi 括約肌破壞度低,進而減輕腸液反流,降低反復發作率。置管、取石過程中,不會反復刺激乳頭。預切開、切開乳頭時會熱損傷胰管,進而導致采用EST+LC 治療的患者的IL-6、CRP、TNF-α水平較高。
綜上所述,LCBDE 聯合LC 治療結石性AOSC 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但因為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收集的結石性AOSC 患者的病例數較少,可能存在統計學偏倚。今后將增加病例數以深入進行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