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興普,馬莉,袁艷青,樊燕鴿,梁世杰,宋亞楠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疼痛科1、腫瘤科2,河南 鄭州 450052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頑固性慢性疼痛后遺癥,常見于老年等免疫力低下群體中。有學者對2017—2019年杭州市住院帶狀皰疹患者進行調查,發現帶狀皰疹患病人數逐年增加,且中老年(>45 歲)患病率達86.53%[1]。隨著年齡增加,機體代謝減慢,免疫力下降,≥60歲老年患者表現更為明顯,會增加病毒侵染風險,且神經痛在患者皮疹愈合后仍會持續1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疼痛感影響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質量,易引起情緒障礙等病癥[2-3]。Cox健康行為互動模式(Interaction Model of Client Health Behavior,IM-CHB)強調患者個體的獨特性,旨在通過有效護患互動,激發患者內在健康責任意識,促進健康結局[4],但IM-CHB在PHN中的應用較少。為此,本研究旨在分析IM-CHB指導下的心理干預對PHN患者疼痛緩解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疼痛科就診的186例PHN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5]中PHN 相關準則;年齡≥60 歲;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方案知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精神類疾病者;無法進行交流者;存在器質性病變者;合并嚴重感染者;基礎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合并惡性腫瘤者。以入院時間段不同分組,其中2021年1~7 月就診的93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2021 年8 月至2022年2月就診的93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臨床資料性別對照組(n=93)觀察組(n=93)t/χ2值0.091 P值0.763男女年齡(歲)皮損部位四肢腰腹部頭面部胸背部合并基礎病高血壓糖尿病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大專及以上58(62.37)35(37.63)70.98±4.38 56(60.22)37(39.78)71.68±4.261.105 0.252 0.272 0.959 17(18.28)30(32.26)20(21.51)26(27.96)19(20.43)29(31.18)18(19.35)27(29.03)42(45.16)44 (47.31)37(39.78)48(51.61)1.072 0.344 0.367 0.601 0.558 0.545 56(60.22)37(39.78)60(64.52)33(35.48)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護理1個月。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1)根據患者皮疹面積、嚴重程度、基礎病情等合理給予藥物鎮痛、基礎病控制等治療。(2)于患者入院事宜完成后,向患者講解疾病發生原理、治療方式、可能出現的癥狀、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內容。(3)安撫患者心理,明確告知患者該疾病治療并不困難,疼痛是該疾病的典型癥狀,但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本院可通過有效手段緩解疼痛并治愈疾病,降低患者恐懼心理。(4)指導患者健康生活,做好日常皮膚清潔與消毒管理,教授患者癥狀自查方式。(5)出院時,囑患者飲食均衡、規律鍛煉,提高免疫力,每周1 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病情情況,囑患者保持健康生活狀態。
1.2.2 觀察組 該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基于IM-CHB的心理干預。
1.2.2.1 完善個人檔案庫 (1)收集患者特征信息:①于患者入院時,指導患者完成入院信息登記表,登記表在常規信息欄基礎上增加職業類型、家庭基礎情況、既往其他疾病治療史、期望治療時間與效果等內容,護理人員負責當天將患者信息收錄至本院信息庫。②通過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性格特點、疾病認知、情緒狀態、信息接受度等情況,并記錄于患者個人檔案中。(2)制定專一疼痛評估記錄表:在記錄患者基礎病情的同時,護理人員向患者發放疼痛評估記錄表,并教授患者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自評疼痛程度,指導患者每日記錄自評分數。
1.2.2.2 增強護患互動 (1)針對性健康宣教:①于患者入院時,結合患者病情程度講解頭面部、腰腹部或胸背部出現皮疹和疼痛感的原因,告知患者及家屬治療方案及安全性。②向患者發放知識手冊,內容包括鎮痛藥物使用的利弊、用藥依從性的重要性、不良行為的危害及物理療法與心理療法等,護理人員結合知識手冊,向患者講解相關內容,解答患者問題。③邀請患者入本院PHN微信群,群中定期(每周3~4次)推送日常防護及提高免疫力等內容。(2)疼痛管理:①疼痛干預原則,通過監測患者血藥濃度水平進行預見性、提前干預,盡可能避免出現疼痛爆發后才進行藥物干預的情況。②確定管理目標,患者每日疼痛爆發次數及疼痛爆發臨時解救次數控制在3次及以下。③多途徑疼痛干預,規范藥物干預原則,謹遵醫囑進行藥物干預,同時增加非藥物干預手段。a、通過聽音樂、聽相聲、與他人聊天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b、局部熱敷,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采用溫熱的毛巾對疼痛部位進行局部熱敷,溫度保持50~60℃,15 min/次,2次/d;c、穴位按摩:指導患者取舒適臥位,放松身體,緩慢呼吸,選擇合谷、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按照向前、向后、內旋、外旋的手法以手指點按以上穴位,以患者出現酸脹感覺為宜,每個穴位點按2 min,2次/d。④分層疼痛管理,根據患者VAS評分進行分級管理,VAS評分≥6 分,增加每日疼痛評估次數,即分別于每日7:00、14:00、19:00、22:00進行評估,同時匯報醫生,調整或增加藥物干預;VAS評分為3~5分,每日7:00、14:00、22:00進行評估,主要進行非藥物干預;持續24 h VAS 評分≤2 分,可于每日22:00 進行評估,鼓勵患者保持良好心態。(3)心理護理:①心理狀態評估,在日常護理中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每日對患者心理狀態按照優、良、中、差進行評估,并記錄于個人檔案中。②實施干預,a、根據患者情緒狀態,針對情緒狀態持續較差患者,講解健康心理的重要性,通過語言鼓勵患者保持良好情緒狀態;b、指導患者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通過寫日記、適當運動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緒;c、教授患者心理放松、肌肉放松、步行冥想等方式進行情緒調節。③家屬干預,指導患者家屬加強與患者溝通,可合理安排親屬探視,給予患者家庭支持。
1.2.2.3 評估健康結局 (1)定期評估:護理人員每周評估患者睡眠質量、心理狀態、疼痛程度等臨床健康指標,分析恢復較好與較差患者病癥表現不同的原因。(2)方案優化:每周一次由護士長開展線上集體會議,小組討論、總結各項護理措施優勢與不足,進一步改進護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疼痛程度:護理前、護理3 d、6 d 和1 個月后,采用VAS 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滿分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烈。(2)心理狀態: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7-8]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量表滿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差。(3)睡眠質量: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9]評估,量表滿分21 分,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生活質量:采用皮膚病生活質量量表(DLQI)[10]評估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共10 個條目,每個條目從無到重按照0 分、1 分、2 分、3 分評估,滿分3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4)護理滿意度:護理1個月后以紐卡斯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滿分95分,分為5個等級:95 分(非常滿意)、76~94 分(滿意)、57~75 分(一般)、38~56 分(不滿意)、19~37 分(非常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建立EXCEL 數據庫進行常規邏輯檢錯,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行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行獨立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VAS 評分比較 護理3 d、6 d和1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VA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VA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0.05;與同組護理3 d 后比較,bP<0.05;與同組護理6 d后比較,cP<0.05。Note: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aP<0.05;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after 3 days of nursing,bP<0.05;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after 6 days of nursing,c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護理1個月后1.15±0.61abc 2.04±0.57abc-10.342 0.001例數93 93護理前7.19±1.05 7.20±1.04-0.070 0.944護理3 d后4.59±0.86a 5.18±0.95a-4.432 0.001護理6 d后3.42±0.68ab 4.11±0.89ab-5.921 0.00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1個月后,兩組患者的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同組護理前,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aP<0.05.
t值P值0.690 0.491-13.580 0.001 0.297 0.767理1個月后63±3.82a 69±4.03a-13.990 0.001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PSQI 和DLQI 評分比較 護理1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PSQI、DLQ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PSQI和DLQI評分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PSQI and DLQ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PSQI和DLQI評分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PSQI and DLQ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aP<0.05.
組別例數PSQIDLQI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93 93護理前14.96±3.01 15.01±3.11-0.120 0.905護理1個月后6.12±1.35a 8.91±1.62a-12.787 0.001護理前16.24±2.68 15.47±3.12 1.790 0.075護理1個月后7.15±1.32a 9.45±1.46a-11.266 0.001
2.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7.8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342,P=0.001<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Table 5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帶狀皰疹潛伏期較長,可在患者自身免疫降低的情況下發作,通過對神經造成損傷加重患者疼痛程度,且持續時間長、痛感劇烈,部分患者會出現抑郁、焦慮癥狀。因此,臨床在探究有效治療方式的同時,還需給予患者合理情感支持。
王珊珊等[11]研究指出,PHN患者的睡眠障礙與其疼痛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嚴重疼痛會導致患者持續處于煩躁狀態中,對睡眠質量產生極大影響,而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腦神經長期處于過度亢奮狀態,身體機能得不到修復,會出現代謝紊亂,加重疼痛感受[12]。疼痛感與患者心理狀態也存在一定關系,趙大業等[13]研究證實,傷口患者心理彈性越高,疼痛程度越低。IM-CHB指導下的心理干預強調對患者心理進行有效干預,通過有效的護患互動,增加非藥物干預效果,以達到緩解臨床病癥的目的[14]。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不良情緒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IM-CHB的心理干預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感,改善負面情緒。原因在于通過完善個人檔案庫、增強護患互動、促進健康結局等環節對患者進行全面了解,給予針對性管理,可全面幫助患者調節情緒,緩解病癥。其中針對性健康宣教與疼痛宣教結合,可幫助患者明確疾病發生及疼痛感產生的原因,降低心理恐懼,促使其采用客觀的態度對待疼痛,有助于患者建立合理疼痛預期,降低疼痛敏感度,同時局部熱敷、穴位按摩、轉移療法等多途徑疼痛干預及分層疼痛管理可充分發揮藥物與非藥物干預效果,多途徑作用于大腦皮質,緩解患者疼痛感。而在患者入院初期詳細收集患者臨床資料,有助于護理人員結合患者性格特點、背景信息,合理調動社會關系,通過心理評估、家屬干預等多方幫助下給予患者心理支持,更能幫助患者找到合理排解情緒的方式,緩解焦慮等不良情緒,這對減輕因焦慮產生的主觀疼痛感的降低具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PSQI、DL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基于IM-CHB的心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IM-CHB的心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而心理狀態的好轉與疼痛感的顯著降低可幫助患者改善睡眠障礙,保證身體在舒適的狀態中獲得休息,有助于自身免疫調節能力的恢復,促進生活質量的改善。
同時,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IM-CHB 的心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與張丹等[15]研究結果相符。這是因為本研究對患者的獨特性給予特殊關注,通過強化醫患互動環節流程與細節,幫助患者獲得良好護理體驗,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基于IM-CHB 的心理干預對患者不良情緒的排解具有促進作用,還能緩解患者疼痛感,有助于生活質量與睡眠質量的改善,從而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