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冉
2017 年,“數字經濟”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數字經濟快速成長。隨后,更是多次將“數字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2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進一步發展數字鄉村。2022 年4 月,多部委聯合發布《2022 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強調要推進村務管理智慧化,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效能。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是將數字技術廣泛滲透、融入鄉村治理的各個環節、各項流程,使技術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體現。在助力鄉村智治轉型進程中,為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賦能優勢,應以整體性治理為導向,整合多方治理主體,通過搭建鄉村治理協同平臺,優化鄉村治理流程,構建智慧驅動、多元參與及廣泛協同的數字鄉村治理體系。
數字經濟作為全新經濟形態,其中不僅重視數據信息的科學采集,更注重利用智慧技術對數據進行數字化分析、市場化應用。為此,發揮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智治的核心在于通過釋放數字經濟的應用優勢,提取鄉村治理中有規律、關聯性強的數據信息,構建數據驅動、技術創新的鄉村智慧治理體系,最終提升鄉村治理效能[1]。一方面,推進鄉村治理智慧轉型,需要踐行“村民至上”的服務理念。通過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搭建在線服務平臺,構建跨區域交流、多部門協同體系,及時收集治理需求及合理化建議,提高鄉村公共服務效能。比如,數字經濟平臺“支付寶”以“互聯網+智慧政務”服務為導向,通過為村民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在線繳納服務,不斷培養、牢固用戶的使用習慣,真正踐行了“村民至上”理念。另一方面,鄉村智治轉型背景下,需要從“傳統管理”思維走向“主動服務”思維。通過從公眾視角重新定義鄉村治理價值,踐行“主動服務”意識,打破“信息孤島”,搭建數字信息溝通平臺,真正了解村民需求,不斷優化、調整鄉村公共服務體系。通過建設數字鄉村治理平臺,對治理資源進行合理集聚、優化配置,在改善民生服務效能的同時,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推動鄉村治理走向精細化、智慧化。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治理,旨在借助數字技術集聚優質治理要素,通過引入多元治理主體,在打破傳統“條塊式”“單一部門”治理模式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協同治理模式[2]。一是借助數字經濟平臺,有效交換鄉村治理數據。受傳統鄉村治理協同機制不暢影響,跨區域、跨部門共享數據的難度較大。借助數字經濟平臺搭建多向信息交流機制,形成了“共建共治”的鄉村治理生態。二是依托數字經濟平臺,助力多方主體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營造多元共建、共治的鄉村治理生態。鄉村智治轉型的核心是“現代化治理模式”,倡導由公民、政府及社會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鄉村治理。利用數字經濟搭建鄉村治理平臺,使多方主體在平等協作、數字共商的治理生態中,共同參與鄉村秩序、治理監督及民生服務等工作。三是融入數字經濟平臺,精簡鄉村治理流程,積極營造智慧驅動、高效運轉的鄉村治理生態。依托數字平臺構建扁平化的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明確鄉村治理的權責義務,有效簡化了冗余治理環節,打破了鄉村治理信息的融合壁壘,有助于鄉村治理模式實現智慧變革。
在數字經濟生態下,信息數據進一步“去中心化”,大眾、社會及各類主體共同參與數據生產、傳播,形成了更加開放的社會生態。依托數字經濟思維重構鄉村治理生態,需要精準把握“數字鄉村”發展機遇,通過踐行開放治理理念,使數字經濟的多場景應用優勢與鄉村治理智慧轉型實現緊密融合[3]。其一,鄉村智治是動態發展的治理生態。與傳統治理體系不同,數字經濟環境下,組織開展鄉村治理,需要以動態、發展的思維持續關注鄉村治理,通過融合鄉村治理環境變化,制定符合鄉村社會治理要求的實施策略、解決方案。其二,鄉村智治是開放融合的治理生態。依托數字經濟的開放性,鄉村治理的各項數據信息均有據可查,且隨著數字政府建設不斷推進,鄉村治理事務更加具體化、清晰化,有助于公眾依托平臺來監督政府的履責行為,促進鄉村治理更加合理、高效。其三,鄉村智治是“平臺賦能”的治理生態。通過打造數據共享、技術賦能的鄉村數字治理平臺,完善鄉村數字公共服務矩陣,形成了新的“一站式”治理生態。
將數字經濟與鄉村治理相融合,需要以鄉村治理大數據中心為核心,依托數字鄉村治理平臺、數字公共服務平臺及數字產業化平臺,開發三資監管系統、村民積分管理系統,構建以跨層級、多部門協同機制為支撐,服務主導、數字經濟賦能的鄉村智治框架[4]。一是建設數字鄉村治理平臺,對鄉村治理的資源、人員及數據信息進行全面整合。在保持現有鄉村治理各部門相對獨立性的基礎上,通過成立鄉村治理統籌機構,建立定期協商會議機制,配置專職人員,豐富鄉村智治模塊,確保鄉村智治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協同。二是構建鄉村治理數據共享體系。通過制定統一標準、數據規范,建立鄉村治理大數據中心,并引入塊數據技術,充分凝聚鄉村治理力量,完善鄉村治理數據共享體系,建設鄉村“智慧共治生態圈”。三是將鄉村治理當作動態發展、持續變化的生命體,并構建從鄉村發展規劃、治理風險預警、村民監督反饋及產業開發等全流程覆蓋的治理體系,使鄉村治理從傳統的“被動應對”向“智能防控”升級。
以數字經濟為基礎,賦能鄉村智治轉型,需要構建智治運行體系,通過制定鄉村治理方案,完善多層級協同,優化鄉村公共服務體系。鄉村智治運行體系是以數字經濟平臺為基礎,以群眾需要及鄉村治理需求為導向,通過整合多方治理力量,共享鄉村治理數據,面向鄉村治理全場景打造的數字運行體系。第一,從橫向視角看,鄉村智治運行體系需要打破治理壁壘,通過整合多元治理模塊,合理分攤鄉村治理職責,從而在高效配合、有效協同中,合理預判鄉村治理風險,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第二,從縱向視角看,鄉村智治需要構建“基層政府—村民自治組織”上下協同的治理機制,通過集聚鄉村治理要素,聚焦鄉村治理的各個領域、現實問題等基礎情況,形成閉環式鄉村治理體系。第三,從立體視角看,鄉村智治需要構建“線上與線下”緊密協作的運行體系,通過明確鄉村治理的職責分工,完善治理聯動聯席機制,推動數字技術有序融入鄉村產業發展、智慧決策等全過程。
利用數字經濟重構鄉村智治體系,需要以數字平臺為依托,詳細梳理各類鄉村治理資源,構建全場景覆蓋的鄉村智治機制。首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優勢,推動鄉村“三治融合”與智慧治理體系有機融合。通過以智慧治理體系全面覆蓋為重點,將數字技術與鄉村治理服務深度融合,加快鄉村法治、德治及自治的智慧化轉型。其次,發揮智慧系統的支持優勢,推動數字技術融入鄉村治理的各個環節、各項流程。通過從整體性治理視角出發,充分發揮數字平臺的支撐優勢,統一整合區域內鄉村治理的各項資源、系統歸納鄉村治理各類平臺,重構鄉村智慧治理體系。最后,充分發揮數字平臺優勢,構建多場景融合的治理體系。通過以“整體智治”目標為導向,對鄉村治理的優質要素進行全面匯集,再結合數字技術的分析、處理等優勢,確保鄉村治理問題智慧發現、自動預警及科學決策。通過以群眾需求、鄉村治理需求為導向,對鄉村治理的多元場景進行全面整合,切實增強村民與鄉村智治的聯結感。
將數字經濟引入鄉村智治轉型是以智慧技術應用為基礎,對鄉村治理體系進行整體性變革的重要嘗試。為實現數字經濟與鄉村治理的精準融合,需要從整體性治理視角出發,通過完善鄉村治理制度,制定鄉村智治轉型方案,全面提高鄉村治理需求與數字經濟平臺功能的匹配度[5]。一是要尊重鄉村治理的客觀實際,完善數字鄉村智治方案。通過制定數字鄉村治理辦法、實施方案及具體策略,明確數字鄉村治理的責任分工,健全數字經濟與鄉村治理協同聯動機制,全面助力鄉村“智治”轉型。二是要注重做好數字鄉村治理資源的整合及集成工作,通過時刻關注鄉村智治轉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建立持續更新、全面覆蓋的數字鄉村治理政策及治理體系。三是要注重完善鄉村數字治理平臺的評價工作,通過設立“活躍指數”,增強村民的數字素養,充分利用數據算法來具體評價鄉村治理體系的應用狀況,及時收集村民反饋意見,不斷優化平臺功能,激發村民參與、共享數字鄉村治理平臺的積極性,使其成為村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
數據是鄉村治理與數字經濟有機融合的基礎,也是驅動鄉村智治轉型的關鍵依據。從智慧決策、智能服務到全面協同,均依賴鄉村治理數據信息的精準獲取與科學處理。因此,通過發揮數字技術的應用優勢,建設鄉村治理數據共享平臺,充分挖掘、激活數據背后隱藏的信息,使其真正服務于鄉村治理決策的制定及實施工作[6]。一方面,建設鄉村治理數據庫,完善鄉村治理數據信息共享體系。要充分把握“5G數字鄉村”的建設機遇,將農業生產數據、政務服務信息、公共服務等各類數據統一納入鄉村“智慧+”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的數字化效能。另一方面,通過接入農業領域實時感知數據、政務服務數據、鄉村管理數據,構建專題數據庫,以數字鄉村管理“一張圖”的方式,實現數據資源的時空化表達、鄉情村貌的可視化展現以及鄉村事務的信息化管理,為實現鄉村“治理有效”目標提供完整的數據支持。
數字經濟與鄉村治理廣泛鏈接,形成了新的復雜生態。通過密切關注鄉村治理的多樣需求,引入成熟的數字政務系統,使數字鄉村治理平臺全場景覆蓋村民生活場景,構建新的虛擬鄉村、數字鄉村,實現了數字經濟的“擴散式”應用。首先,搭建信息溝通平臺,促進鄉村治理信息透明化、公開化。通過將村務公開、意見信箱、財務信息發布等功能遷移至數字平臺,使村民借助數字終端即可隨時查閱治理信息,在線反饋個人意見,從而促進群眾積極、有序參與鄉村治理,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其次,搭建職能廣泛覆蓋的數字生活平臺,完善鄉村治理服務體系。通過對鄉村治理數據資源進行整合、融通,將政務服務事項與大眾生活有機融合,使村民在線享受保險繳納、求職就業及醫療、生活等各類服務。要做好智能硬件設備建設,通過完善智能垃圾桶、環境監測、平安村鎮等感知設備應用,優化鄉村智治生態,持續提升鄉村數字服務效能。最后,搭建社交平臺,增進村民情感交互。要建設自由溝通的數字社交平臺,為用戶發布信息、互動交流提供新空間。比如,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通過建設家校互動平臺,使家長及時與學校進行溝通,改善留守兒童教育治理難題。要增強村民主動分享意愿,鼓勵村民自由分享心得體會,積極展示個人生活狀態,營造全民參與的數字生活空間。
數字經濟環境下,通過以協同共治為導向,充分擴大數字經濟的應用優勢,將其與鄉村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搭建“數字鄉村”平臺,為鄉村治理提供智慧載體,賦能鄉村全方位發展。第一,依托數字經濟平臺,推動城鄉資源自由流動。通過出臺扶持政策,支持和引導數字經濟融入鄉村發展,整合數字農業園區、物聯網應用及快遞物流中心,使數字經濟的電商功能與鄉村產業發展相融合,打造新的產品銷售平臺、資源變現平臺,既為村民提供增收新途徑,也幫助村民將優質資源有效轉化為經濟收益。第二,推進數字經濟平臺廣泛融入大眾生活,在有效消除“數字鴻溝”的基礎上,促使村民形成良好的互聯網思維,使數字生活、法治意識及創新創業等新事物、新理念真正惠及大眾,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7]。第三,推動數字經濟深度融入鄉村治理,構建全面覆蓋的數字鄉村治理框架。通過引入積分制度,設置鄉村民意地圖,構建可視化鄉風民俗場景,開發家庭積分智慧管理、智慧安防和鄉村亂象“隨手拍”等平臺模塊,使村居生態環境治理、民生治理等工作統一納入鄉村微治理體系,真正提升鄉村治理的精細化、智慧化水平。
將數字經濟與鄉村治理相融合,構建鄉村智治體系,既是數字經濟在鄉村社會的全面延伸,也是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益嘗試。當前鄉村治理處于治理難度高、不確定性日益復雜的處境,由于對治理風險預判不足、治理信息掌握不夠全面,極其容易產生治理體系與村民需求、治理需求錯配的現實問題。為此,需要以數字經濟的廣泛應用為基礎,充分把握“數字鄉村”發展契機,通過有效掌握鄉村治理的多元需求,重構鄉村智治體系,增強鄉村治理的風險防范意識及預警能力,進而做出正確、有效的治理決策,并制定科學完善的鄉村智治方案,促進鄉村治理更好地為村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