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杰 劉俊奇
近年,全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持續、氣候問題突出、世界經濟面臨不確定性增加。為了使我國經濟在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中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22 年2 月22 日,中共中央發布了一號文件,該文件明確提出落實農村改革發展,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于2021 年7 月公布,我國以村為單位完成產權制度改革531553 個,比2019 年增長44.0%,占全國總村數的94.9%,比2019 年提高31.7 個百分點。集體所有的農用地總面積為59.09 億畝,全國各地區村集體經濟組織賬面總資產價值為5.98 萬億元,77.6%的資產集中在村級。其中,山東、河南、河北3 省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村數超過3 萬個,占全國完成村數的34.6%。由此可見,當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仍處于起步與發展階段,在國家大力發展“三農”背景下,其具有怎樣的發展特點、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又有哪些解決途徑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內容。
現階段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新中國成立之初實行的集體經濟有很大不同,后者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群眾集體勞動、按勞分配,其通過以互助形式實現農產品產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目標;而前者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按照現代產權制度進行資本聯合、所得收益按出資比例進行分配的具有特別法人地位的組織形式。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本質是集體與個體所有相結合的具有特別法人地位的經濟主體。集體資產在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勞動者個體可進行自愿投資,所有投資以“股”進行劃分,按照出資比例享有權益并承擔義務,成員間可進行股份轉讓或者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通過股份回收形式實現退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具有特別法人地位的經濟主體,具有獨立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自負盈虧,成員按照出資比例享有收益及承擔損失。
第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參與要素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一種方式是農民把自己手中的土地使用權返租給集體進行經營,一方面有利于規?;a,可以采用現代化生產技術進行作業,另一方面有利于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增強在市場中的話語權。另一種方式是農民可以以資金入股的方式進行集體經營,這樣可以擴大集體經濟組織的整體規模,拓展相關領域的項目發展。此外,還有勞動、勞動與資本、技術、管理等多種要素參與形式,激活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動力。
第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是具有民主特征的管理形式。參與者以民主形式選出成員代表,由成員代表代為管理集體經濟組織,其體現了全體成員的意志,充分保障每一位成員的權利得到充分的發揮。組織成員和集體組織之間的利益保持一致,有利于推動集體經濟向前發展,從而使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第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是具有市場化特征的經營方式。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具有時代特點,符合我國現階段農村發展狀況。其法人地位決定了它可以自主經營,靈活選擇進入或者退出市場。在經營過程中順應市場發展方向,合理的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其主要是以經濟活動為主,而早期集體經濟則發揮政治、經濟、社會等功能,相對來說不能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
第五,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目標是實現成員間的利益共享。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最終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發展,其著重強調收益在成員間的分配,對于收益的集體積累和集體資產的擴張則不是過分強調。為實現“三農”發展目標,必須提高農民參與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積極性,提高成員收入,讓參與人共享發展成果,把新型集體經濟的所有收益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追求公共積累,最終實現參與主體收益共享的目標。
2016 年,國家明確提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概念,經過幾年的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2022 年2 月,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到2020 年底,我國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組有較大增幅,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村53.1 萬個,占全國總村數的94.9%;集體資產總額持續增長,全國鄉、村、組三級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總額(不包括土地等資源性資產)7.7 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5 萬億元,占資產總額的45.0%。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還存在如下問題:
全國各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地區集體資產總額分別為5.0 萬億元、1.4 萬億元、1.3 萬億元,總額比為3.88:1.04:1。分省看,北京、廣東、浙江、山東、上海、江蘇6 省農村集體資產總額在5000 億元以上,合計達到4.3 萬億元,占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總額的55.8%,其他省份集體資產總額3.4 萬億元。相比較來說,東部地區發展較快,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緩慢。中西部地區由于發展基礎薄弱、投入資金不足、“空殼化”現狀嚴重,導致中西部地區的新型集體經濟經營效益低下、后勁不足,要對這些問題加以改進和修正,勢必要比東部地區花費更多時間。
部分集體經濟組織沒有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而明確合理的產業發展方向是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基礎。根據調查發現,一些村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存在從眾行為,不能根據自身地方特色發展優勢產業,導致資源浪費。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村缺乏對市場的認識,不能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缺少戰略發展方向或是跟風現象嚴重,使得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緩慢。二是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多村只是考慮自身的資源,不能拓寬界限來綜合利用本外部資源,導致資源不足發展步伐緩慢。
隨著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成員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部分基層為了滿足考核要求,會把手中掌握的資源投入到集體經濟中以求滿足考核要求,村集體經濟的增長是依賴于資源的投入和政府的扶持,并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后勁。另外,隨著農村土地改革進入到“還權賦能”階段,對集體經濟的支持也進入到強化階段,但頒布的政策更多的是指導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不能完整考慮農村各個方面的建設和發展問題,導致建設效率受到影響。另外,僅有少數省份頒布了地方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規章制度,這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運營、成員的權益保障等問題帶來了困難。
據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2021 年公布,截至2020 年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人員約有9 億人,鄉、村、組三級人員分別為0.09 億人、8.0 億人、0.7 億人,當年已經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村人均分紅為54 元。新型集體經濟在分配環節為成員提供的收益是經營效果的體現,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農民福利的保障,但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帶來的分紅數額明顯較低。在同一組織內部,不同成員間由于分工和組織領導者的行政職責等原因,收入存在不合理現象。不同村在進行分紅時也存在差距,這與村所在的地域和集體經濟發展狀況有關。2020 年,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本年收益和上年結轉共計3493.8 億元,村均64.7萬元,其中,本年收益2137.8 億元,村均39.6 萬元,經營收益5 萬元以上的村29.4 萬個,占比54.4%,有近半數村收益在5 萬元以下,可見各村之間收益差距較大。另外,同村成員之間的收益也存在差距,打擊了成員參與積極性。
我國目前部分村的村干部是從村中選出,存在文化程度不高、年齡偏大、創新思維不足等問題。集體經濟組織的帶頭人和村委會存在人員任職交叉或者人員任職存在血緣關系等現象,致使新型集體經濟在推廣的過程中風險加大、困難重重。另外,在很大一部分的村莊中,年輕勞動力大多去城鎮打工,留下來大部分年齡較大或者為學齡兒童,不能很好地從事農業生產。基層沒有相關政策支持也很難留住人才或者引進人才,村民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積極性不強,只能過分依賴如資金、技術等客觀條件。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是一項綜合任務,與其相關聯的有許多領域。例如,其一,與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關,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歷了“兩權分離”“三權分置”“還權賦能”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土地制度改革未完成,勢必會影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進程。其二,新型集體經濟建設與農村金融改革相關,農村金融改革包含金融機構改革、農村融資中介的發展、農產品期貨期權保險等,這些領域與新型集體經濟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但一部分村在試點新型集體經濟時統籌協調不到位,使得改革的效果受到影響。
要真正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有序快速的發展,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針對上文中提出的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具體對策:
由于中部西部地區擁有較多山林、土地等自然資源,在發展集體經濟時需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如可以發展旅游業、餐飲、農產品加工等。在面對資源較少的村時,可以突破思維和客觀條件限制,綜合發展三大產業,但要做好主導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調。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要以自身條件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綜合利用多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國家需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資金投入,調動村民積極性。
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道路上,各村主導產業的確立是關鍵所在。主導產業在集體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會帶動相關聯產業甚至是整個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當地經濟中所占生產總值比重大、所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多、增長率高。一般在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村,都有主導產業支撐其發展;而在集體經濟發展落后的村,主導產業并不明顯,這就導致資源不能集中利用,不能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甚至給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鄉村振興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會有業績壓力的制約導致資源不能合理利用,國家應完善政策支持,加快綜合性政策出臺步伐,強化政策整合,把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的長遠目標。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依然會面臨很多障礙,法律或存在空白、或規定模糊,因此,應完善法律法規,為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各地也應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積極針對地方自身特點出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示范章程,為村集體經濟的良好運行提供有效指導。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間要保持共同的利益關系,組織的領導者和基層成員有共同的經營目標。一些組織的領導者既是村委會班子,又是集體經濟組織的領頭人,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逐步擺脫政企不分的狀況,防止領導者為了完成村委會任務而損害集體經濟的利益。另有一些集體經濟組織的若干員工被臨時性雇傭,不能以集體經濟的長遠發展為目標,影響集體經濟利益和員工的積極性。因此,應該強化組織各個成員間利益的一致性,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為集體經濟的長遠發展做努力。成員間的利益分配也應有一定的章程規則,分配公平合理,縮小不同成員間的收入差距,激發成員工作熱情。另外,不同集體經濟組織間也要逐步縮小收入差距,尤其是東部和中西部地區之間。
人才隊伍建設對于新型集體經濟建設來說至關重要,其中,領導者的素質和能力決定了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因此,應加強對領導者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打造一批有專業管理能力、熟悉市場運行規則的領頭人,鼓勵有能力的經理人到集體經濟組織中工作。同時,重視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人員的培訓,定期對經濟、法律等相關知識進行普及,并在集體經濟組織中設置專項培訓費用,??顚S?,從根本上提高集體組織的整體素質。另外,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有志發展鄉村事業的人才到農村中去,加速人才向農村流動,為實現振興鄉村的目標共同奮斗。
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目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包含國家征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國家征地目前主要的戰略思想是縮小征地范圍,保障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用地以及農民的利益。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方面逐步實現保障其與國有土地享有同等權益,豐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實現形式。同時,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農村金融服務改革方面也應逐步深入,金融業務以及優惠政策向農村傾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增強新型集體經濟和相關改革的協同發展。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與新中國成立之初實行的集體經濟有本質的區別,我們要深刻理解前者的內涵并著力發展,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并沒有同等條件的案例供我們參考,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修正,從國家政策支持到合理規劃集體經濟項目、從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入到基層人員專業素質提升、從相關改革協同效應的發揮到成員間利益一致性的實現,其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相關學者及關聯方需要不斷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才能使我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