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華

前段時間,筆者利用益智學具索瑪立方體上了一節《玩轉立方體》——觀察物體。這節課教學內容是利用學具進行觀察一組物體的學習和拓展應用,雖說是借班上課,但整體感覺師生之間關系密切,配合和諧,教學效果較好。
一、課前預設,準備充分
課前筆者對學具索瑪立方體作了充分的研究,給它們進行命名(如下圖)。
了解各個構件的特點及組合規律,如關鍵點N形和5T形的組合要固定,擺放方向和位置一變,就不是原來的組合形狀;6個組件組合成3×3×3的大立方體,從多個不同的側面研究了多種組合拼搭方法,為了降低學習難度,還自創了5T+L+4T+F組成3×3×2的立體圖形,運用到課堂上效果特別好,各種不同的拼搭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觀察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根據平面圖形推測拼搭物體,發展空間觀念。
課堂環節的預設也是一改再改,從一開始的觀察辨認圖形→根據平面圖形找一找→猜一猜→根據看到的面進行拼搭→綜合創意拼搭。一題一題的練習比較零碎,也不利于知識整合。后來在磨課中改成了三大關,用闖關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合知識,從立體→平面→立體圖形的三環節,確立課題“玩轉立方體”。
二、學具和知識,有機結合
學具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運用,從了解索瑪立方體及各個組件的名稱,到不同角度觀察六個組件,再到根據看到的平面圖形推測、拼搭立體圖形。從一個組件到兩個組件組合最后用到六個組件拼搭立體圖形,充分利用學具做中學習和練習,較好地實現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學具的運用經過了兩次磨課做了三次修改。如多角度觀察物體,第一次,把6個組件拍下來擺放好,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觀察,由于光線和拍的角度問題,學生觀察效果不好,后來在老師們的建議下做成了小正方體組合成組件的方式,6個放在一起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綜合性強,學生觀察難度較大,也沒有層次性,最后換成課堂上先從不同方位觀察N形,再從同一角度觀察剩余的5個組件,既復習了兩種不同的觀察方式,還降低了學生觀察的難度。
三、學情把握,準確到位
智趣數學課堂以學為主,課堂上主張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因此把握學情對老師調控課堂顯得尤為重要。有了幾次磨課經驗,前面給6個組件命名和認識各個組件費時較多,后面的拓展練習最后兩環節,可能完不成,因此,在課前熟悉學生時,讓學生先認識一下索瑪立方體的各個組件,一起約定各個組件的名稱,節省時間,后面利用學具“玩”的時間更充足,思維更深入,交流和分享更盡興。
四、學生精彩,成就課堂
學生真正的參與是思維的參與,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思維品質為課堂增添了色彩。一是學生的參與熱情帶動了老師的講授激情。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認真交流,大膽質疑,互相補充,生生之間的互動,非常精彩。一些環節的總結,規律的尋找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逐漸清晰,教師積極對學生表揚鼓勵。二是整節課學生真正是活潑有序,既積極互動,又活而不亂。學生之間互相質疑、辯論,雖說是自由起立爭辯,但又相互謙讓,使得課堂上的交流活而有序,氣氛融洽,學生的精彩表現成就了課堂的精彩。
五、思想教育,滲透無形
在練習“找一找”環節,讓學生經歷篩選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經歷逐一排除不符合條件的選擇過程,選出最佳方案,讓學生感知觀察物體要全面觀察,繼而拓展到生活,讓學生談生活中全面觀察的實例,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又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核心素養教育,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功能。
一節課下來,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充分精心的預設,及時把握課堂上的生成,才有精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