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偉燦
摘要:教育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擔當著“培養學生做什么樣的人”這一崇高使命的學校教育,確定德育工作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顯得極為重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
關鍵詞:新時期 ?農村小學 ?德育工作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教育的最高的、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教人有德行?!钡掠逃亲ズ闷渌逃那疤岷突A,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要求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深遠的戰略性意義。立人先立德,特別是可塑極強的小學生,德育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如何做好新時期的小學德育工作呢?
一、以班主任工作為重點,落實立德樹人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施行者,在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決定著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應做到: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舵手,是學生成才的導師,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
(一)轉變觀念,認真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轉變教育觀念。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德行與善良的心靈比任何學問或文字都重要,要把他的主要工作放在形成學生的心理,使它具有一種正當的心情上面?!币虼艘J真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切實可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抓起,由小事入手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讓學生做事認真,關愛他人,敢于承擔責任,懂得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等等,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視的成長因素。需要教師切實去引導學生漸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要與時俱進,探索新方法
1.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動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因為學生不僅聽其言,而且觀其行。要求學生做到。班主任只有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班主任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對經濟困難的學生、生病的學生,班主任應該關心照顧,組織學生送溫暖,給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
3.建立德育評價機制和規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規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評價機制和規章制度。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要建立學生操行評分制,每日根據學習、生活各項活動的情況總結評分并加以獎勵、懲罰,在嚴格管理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兩者緊密結合把規章制度的要求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機制和制度上的保證。
二、以課內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為載體,落實立德樹人
在德育的實踐與探索中發現活動是最好的載體,在活動中學習,學習中活動是對農村小學生進行德育的絕佳形式。除了道德與法治之外,德育教育的機會無處不在,應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進行切實可行的德育教育。
(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陣地,學校開設的每一門課程都有可利用的德育材料。如體育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信心和勇氣;音樂課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操。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統一的學科,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給學生提供知識的同時,也給他們思想的啟迪。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一優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因素進行真善美教育。
(二)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鞏固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是“教”,還必須要“育”,要培養。應在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全身心參與,在實踐中體會、積累、鞏固,把德育要求化為自身品質。
1.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
9月開學,學校組織全校師生觀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開學第一課,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為迎接國慶的到來,我校三至六年級舉行了“愛祖國迎國慶”合唱比賽暨詩文朗誦比賽;一二年級制作為祖國母親慶生的賀卡;并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間大活動。重陽節來臨之際我校召開了老教師座談會;學生開展“尊老、愛老、敬老”繪畫比賽;回家為老人做一件好事等等。迎新年的元旦活動,組織開展“變廢為寶”手工制作作品賽。
2.禮儀常規教育活動
“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什么樣的環境就會造就什么樣的性格。重視文明禮儀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學校文明要從學生初入學校那一刻就抓起,從學習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3.體育藝術教育活動
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結合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舞蹈素質,切實增強學生體質,同時和經典誦讀相結合促進和諧校園建設,開展課間大活動,充分利用好大課間30分鐘,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氛圍,讓學生在快樂的課間中鍛煉身體,感染藝術之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并成為學校特色。
4.閱讀教育活動
開展《走近名人曾國藩》的主題閱讀活動,開發校本教材,組織學生到富厚堂、白玉堂參觀學習,探尋名人足跡;組織學生觀看曾國藩電影;講曾國藩的故事;誦讀曾國藩名言警句;寫《少年家書》等。充分發揮本土文化特色,傳承曾國藩家風文化。
5.社會實踐教育活動
為了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更好地親近自然,走進社會大課堂,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給老人打掃衛生,洗衣服,使學生懂得尊老敬老;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清除街道牛皮癬”活動,如成立各種形式的興趣學習小組,使學生學會與人相處,培養團結協作的品質;“為殘疾兒童募捐”活動,“為災區小朋友捐書籍衣物”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承擔社會責任。
6.主題教育活動
主題教育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參與性于一體,寓教于樂,陶冶學生的情操,轉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如:每月至少舉行一次班隊活動,出一期主題黑板報,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能力。評選新時代好少年,樹立榜樣作用。開展了三愛三節、人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
三、以溝通家庭,聯系社會,形成教育合力,落實立德樹人
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學生的成長除了學校努力之外,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緊密配合。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德育工作才會收到好效果。
(一)積極溝通家長,拉近家校距離,讓德育走進家庭。積極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環。教師應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的最新動態,與家長商量有效的對策。學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教師應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讓家長協助監督,培養學生守時自律的習慣。
(二)密切聯系社會,提取有效信息,為德育所用。社會飛速發展,德育工作者要密切關注社會,及時了解社會的動態和社會意識的新動向,才能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通過“奶粉事件”,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讓學生懂得“人無身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的道理;通過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拼搏的例子,讓學生學會努力拼搏才能創造輝煌的道理;通過火災事例,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通過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探討,讓學生懂得人類面臨的處境和當代青少年肩負的責任。
小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合格公民的起點。作為一個農村小學教師要牢記育人使命,努力開展好德育工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