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耀,李 慶,魏建美,盧 慧
【1.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2.江西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數字經濟學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當務之急。傳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要依靠人工采樣、檢測等手段,效率不高,容易出現漏檢、誤檢等情況。而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徑。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為例,探討數字化賦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北部,靠近鄱陽湖。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南昌市在農業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表1),南昌市總耕地面積377.92萬畝,園地面積20.16萬畝,林地面積177.30萬畝,草地面積7.70萬畝。這些數據說明,南昌市的農業基礎良好,擁有充足的耕地資源。

表1 南昌市三縣六區“三調”主要數據統計表 單位:萬畝
此外,南昌市地處鄱陽湖平原,水域面積達330.66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1/3。鄱陽湖的濕地面積達375萬畝,占鄱陽湖總面積的78%。這些濕地資源對農業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例如,適合油菜、蘿卜、青菜等生長周期短的農作物種植,具有一定的農業開發價值。
近年來,南昌市不斷增強糧食及其他重要農產品的供給能力,重點發展水稻、水果、油菜、家禽、茶葉、水產等,花卉、蔬菜等特色主導農業產業擴大規模、提高質量。2020年,糧食總產量211.77萬噸、蔬菜總產量132.35萬噸、肉類總產量28.65萬噸、牛奶總產量2.41萬噸、水產品總產量41萬噸。農林牧漁總產值由2011年的1780058萬元增加到2020年3117334萬元,年平均增長率7.1%。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受多個因素影響,其中,收入水平是影響因素之一。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時,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會相應提升,表現為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價值的標簽及信息,并主動選擇生產經營規范、經過標準化檢驗檢測等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品。2020年,南昌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67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921元。從2014年至2020年,這兩者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8%和9%。由于城鄉居民的收入逐年增長,消費結構得以改善,對產品品質和安全性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
當前,隨著食品行業的不斷發展與規范化程度的提高,食品安全指標日益增多。然而,由于食品安全政策的不斷變化及技術手段的迅速更新,導致現有食品安全指標體系較為滯后。日本實施了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的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可以用于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進行評估,從而進一步構筑技術壁壘,確保食品安全。值得注意的是,該制度的運作依然涉及食品安全監管技術的運用問題,因此,科學合理地運用監管技術將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一方面,農產品生產者的素質參差不齊。一些生產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往往無視食品安全問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屢屢發生,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創新發展也會對食品安全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大多數生物技術創新能夠為食品生產帶來新的機遇,但是在開發、應用過程中,也需要特別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例如,轉基因技術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此外,還存在農殘、獸殘和食品添加劑等問題。
隨著綠色農業的標準化進程不斷加快,相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據統計,截至2020年,全國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有效用標主體23639家、產品50295個,且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總占地面積超過1.7億畝。這些數據表明,農業發展已經進入了綠色轉型的新時期。在這一時期,必須加快農產品綠色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以適應新的監管要求。通過建立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保障能力,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推進農產品綠色化和標準化的工作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南昌市農業農村局加強屬地管理、部門監管,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探索“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的長效機制,逐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穩步提升。
“菜籃子”產品安全有保障。加強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和銷售環節的監測,嚴格審核企業資質,加強對生產場地、設備、藥品等方面的檢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積極引導農民增加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推廣合理施肥、綠色防治等技術手段,提高農產品質量。
完善檢測機制。針對抽樣檢測和安全隱患問題,南昌市進一步完善檢測機制,嚴格對進口農產品、畜禽肉類等重點產品進行抽檢,加強對生產企業的日常檢查和監管,及時發現和處理存在的安全隱患。同時,加強對食品加工原材料的審核和管理,確保原材料的質量安全。
健全合格證制度。針對農產品合格證試行和生產主體責任落實的問題,南昌市不斷健全合格證制度,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宣傳、推廣和培訓。同時,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推動農產品生產企業落實生產主體責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開展專項行動。針對專項整治“利劍”行動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問題,南昌市進一步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犯罪行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時,加強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推廣綠色種植、有機養殖等技術手段,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安全保障水平。
近年來,雖然南昌市加大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完善監管機制,但仍存在檢測效率低下,監管信息不及時、不透明,監管手段單一等問題。
人工采樣、檢測效率低下。傳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要依靠人工采樣、檢測等手段,然而,此種方式勞時費力、效率低下。同時,由于人工采樣、檢測通常受制于操作人員的專業程度和經驗,其易出現漏檢、誤檢等情況,從而影響整體監管效果。
監管信息不及時、不透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涉及多個環節,而這些環節中監管信息的獲取、傳遞、匯總和公開等方面,往往存在信息滯后、透明度不高、不夠完整等問題。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的時效性不強,且經常存在信息更新困難等現象。數據來源的局限性通常是影響監管信息時效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信息公開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信息的透明度不高,以及信息收集的來源難以追溯等。
監管手段單一。盡管針對部分農產品采取了較為有效的監管措施,但在綜合性國際化農產品的質量標準認證方面,仍然面臨較大的困難。這種情況主要與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局限性有關。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要依賴政府部門制定標準、檢驗和監管機構具體實施以及行業自律等。然而,這無法有效覆蓋所有農產品生產與貿易環節,特別是在綜合性國際化農產品的質量標準認證方面,監管復雜性更為突出。
由上文分析可知,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著檢測效率低下,監管信息不及時、不透明以及監管手段單一等問題,從而影響了監管效果。針對這些問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監管效率和質量,實現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公開,豐富監管手段,從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化賦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有著重要意義。
一是數字化技術可以提高監管效率和準確性。例如,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可以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監管,從而提高監管效率和準確性。監管人員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生命周期進行監測,能夠有效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二是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監管信息的實時共享和透明公開。利用數字化監管平臺,相關部門可以實現監管信息的實時共享和透明公開,有助于提升監管機構的公信力,增強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信任感。
三是數字化技術可以豐富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果。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對供應鏈的大規模監測和溯源,從而防止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此外,利用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實現自動化風險評估和預警,從而增強監管的預見性和預防效果。
一是確保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共享性。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和數據不完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要難點。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采集標準和信息共享機制,可以實現從生產到流通的全程數據記錄和實時監測,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共享性,提高監管效率。
二是提供智能化的決策支持。在現代社會,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農業領域也不例外。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將大規模的數據快速分析和處理,并形成基于數據的決策支持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幫助監管部門精準識別和預警潛在問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提高監管的準確性和精準度。
三是實現智能化檢測和識別。傳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方法主要依靠人工經驗和儀器檢測,但是這種方法存在人力成本高、時間長、不可靠等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工智能的進步,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質量檢測已逐漸普及。例如,近年來涌現的智能化識別設備可以利用光學、聲波等多種方式對農產品進行快速、準確的檢測和鑒別,提高了檢測效率和準確性。
四是提升農產品質量溯源能力。通過建立溯源平臺和一套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可以實現產品源頭到終端消費者的全程追溯。這種追溯機制可以覆蓋從生產環節到物流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并通過智能化的信息記錄和管理來保證每個環節的質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