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煦,梁 芳,徐 霞,曹小宇
(湖南農業大學圖書館,湖南長沙 410128)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發揮好鄉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的功能,以及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功能,這使鄉村基層工作人員對農科專業知識及農耕文化有了很大的需求。
湖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積極應對鄉村基層知識需求,重組農科專業知識及農耕文化資源,結合學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及服務鄉村等方面的優勢,面向湖南鄉村政府公職人員、鄉村企業家、專業技術服務者、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民等鄉村基層人群的知識文化需求,提供有效的農學學科及農耕文化知識服務,構建了農業高校特有的“兩線服務”模式,實現了農業高校圖書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農學學科與農耕文化兩大專題知識服務同頻共振,助力鄉村基層鄉村振興建設者農科專業知識學習與運用,推動農耕文化傳承和弘揚,為農業高校圖書館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實施的模式。
1.1 鄉村基層人員知識需求分析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基層人員包括鄉村政府職員、鄉村企業家、專業技術服務者、外出務工返鄉創業人員、新職業農民、本土農民等多個群體,每一個群體有不同的知識需求。農業高校圖書館以鄉村知識需求為導向,面向鄉村基層實施服務是參與鄉村振興,開展工作的重要理念[1]。筆者在長沙市的寧鄉市、長沙縣、望城區、瀏陽市,懷化市的沅陵縣、辰溪縣、中方縣、通道縣等8個縣(市、區)采用問卷的方式調查821名對象,結果表明(表1):鄉村政府公職人員、鄉村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等用戶需要輔助決策、政策及農業專技知識支撐;專業技術服務者對農學學科知識有著極大的需求,這關系到農業科技能否推廣、農民能否增收;文化知識服務和文化生活服務是人們的精神支柱,美好的生活離不開文化的滋潤,鄉村是農耕文化的潤土,更是農耕文化的寶藏,傳承、弘揚、創新農耕文化增進了人們對鄉村的熱愛,對鄉情的最美表達,尤其能夠吸引并喚醒鄉村游客的家鄉情結,他們甚至會慷慨投資鄉村建設。

表1 鄉村基層人員知識需求一覽
1.2 農業高校圖書館服務 “兩線服務”模式構建路線“兩線服務”模式指農業高校圖書館以“農學學科知識服務”“農耕文化知識服務”兩條主線服務鄉村振興的設計與實踐,是知識的重組與創新服務。
1.2.1線路一:農業高校圖書館提供“農學學科知識服務”。“農學學科知識服務”是農業高校館的重要服務內容。農業高校圖書館不僅面向院系提供農學學科知識服務、專家服務,而且也獲得機遇走出高校,面向鄉村政府公職人員、鄉村企業家、鄉村技術服務者、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民等多層次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的用戶受眾群體提供包括農業文獻傳遞、農業信息情報服務、農業技術指導、農業專利申報、地理產品申報、農產品加工指導、農產品銷售指導等農學學科多領域知識服務。學科館員根據用戶需求,提供有效的農科專題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服務。當下,智慧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機器人采摘技術、豬臉識別技術、精準農業智能裝備技術、自然災害監測、作物估產及生長動態監測、農產品監測預警等現代農業呼喚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新型職業農民正在做的事情是想搞清楚鄉村本土種什么、養什么、發展什么產業,高校農業圖書館可以此為“農學專題知識服務” 切入點,為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主力軍群體提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副業及多種農業產業新業態的“農學專題知識服務”。
1.2.2線路二:農業高校圖書館提供“農耕文化知識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不斷地發揚光大。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不斷沖擊農耕文化,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優秀的、獨特的農耕文化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不被現代人熟知,而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文化,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十分急迫。農業高校圖書館收藏了豐富的農業文獻資源,保存了大量的農業文化遺產,長期服務學校農學學科教學和科研,而且服務學校多個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產學研平臺,并參與其建設,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形成了傳承、傳播與發展農耕文化的意識,把開展農耕文化教育與提高館員隊伍素養結合起來,培養有農學背景的館員為全校本科生講授農耕文化課程,選派優秀館員參加新職業農民技術、技能及農耕文化培訓,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通過教學和開展文化活動傳承、傳播、創新農耕文化,培養學生農業意識和“三農”情懷;助力鄉村發展旅游讓人們了解和體驗農耕文化,通過網絡技術將農產品銷售與農耕文化傳播結合起來[2],讓更多人了解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村生活,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2.1 建設 “兩線服務”模式的專業團隊學科館員是農業高校圖書館服務鄉村振興的主體,實施“兩線服務”的團隊成員不僅在具備圖書情報知識背景的同時還要具備農學領域知識和農業專項技能核心能力[3],要有良好的職業態度、較強的執行力、團隊協作力、溝通力和創新力。除了本館的學科館員以外,還可邀請院系相關專家擔任關鍵技術指導。專業團隊要主動下鄉,在鄉村對口點開展廣泛調研活動,完成搜集鄉村用戶群體需求信息、整合知識、制定解決方案、主動推送文獻信息知識、傳播農耕文化、制作知識產品等服務[4-5]。
2.2 “兩線服務”模式在鄉村振興中應用的流程農業高校圖書館“兩線服務”模式的專業團隊為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鄉村政府職員、鄉村企業家、專業技術服務者、外出務工返鄉創業人員、新職業農民、本土農民等多層次用戶群體開展多主題知識服務,通過“互聯網+現場指導+來校培訓”等途徑實現從農學學科知識服務主線出發,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學科資源建設、產學研建設、新農村知識環境建設、種植、養殖等新農業技術普及等問題;從農耕文化知識服務出發,以圖書館農耕文化知識儲備及人才資源解決地域農耕文化挖掘、農耕文化植入產學研過程項目、提供鄉村旅游個性化指導、農耕文化傳承、傳播與保護等問題(圖1)。

圖1 “兩線服務”模式在鄉村振興中應用的流程Fig.1 Application process of the “two line service” model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兩線服務”模式是農業高校圖書館服務內涵的深化和延伸,能有效地使圖書館服務與鄉村地域產業融合,助推鄉村產業發展嵌入鄉村建設;能通過挖掘某鄉村地域特色農耕文化,并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表達出來,使農耕文化得到傳承與傳播。“兩線服務”模式拓展了圖書館服務對象,豐富了圖書館服務內容,促進了圖書館知識再生產;用戶通過獲取振興鄉村的農學學科知識及農耕文化知識,補給個人知識的不足,使個人知識與生產生活更匹配,實質上是為鄉村建設新業態融合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
該模式實施過程中做到服務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成果轉化精準[6]這“六個精準”[7],可以作為圖書館服務鄉村振興的工作標準、工作要求、工作目標,“兩線服務”精準到某個縣、某個鄉、某個村、具體的項目。知識流動將加速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資源向鄉村流動,為鄉村振興創造有利條件,也為圖書館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模式選擇。
2.3 “兩線服務”模式在鄉村振興中應用案例農業高校圖書館在制定學科服務制度時,很少會考慮社會服務,而農業大學圖書館服務社會功能又在不斷拓展,“學科服務”“農耕文化服務”逐漸為鄉村振興所需要,例如:鄉村景觀設計中不僅需要園林景觀學科,也需要農耕文化支撐;農產品加工產業中不僅需要食品工程學科服務,也需植入農耕文化彰顯地域特色;作物栽培過程中需要作物栽培學科服務,也需要農耕文化表達豐收的喜慶;面向鄉村振興,學科服務與農耕文化服務二者幾乎同時受到追捧,“兩線服務”模式有了強大的驅動力,因此農業高校圖書館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業務流程,是當下一個重要任務。
以湖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兩線服務” 模式在湖南懷化辰溪縣橘海農業生態有限公司產業發展中的實踐為例:該公司以傳統生態農業的方式生產和決策,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發展現代農業有一定障礙,公司生產的柑橘、臍橙、黃桃、梨對接市場難度大,產品銷難,農民賺不到錢;尤其在豐收年,產品銷售會增加困難;公司蔬菜種植規模小,生產成本高,公司面臨“棄農”、農業利潤難以維持生產等問題。這也是該縣大多數農業企業、種植大戶面臨的共同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湖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多次去辰溪縣實地調研,與辰溪縣委對接,了解辰溪縣及該公司發展的困難,建立了圖書館服務公司的流程,以打造辰溪全域旅游重要景區(目前為AAA景區)為目標為該公司量身訂制解決方案。
服務第一主線從農學學科知識服務入手,首先鎖定水產學科和作物學,為其提供稻田生態種養專家專題指導,幫助辰溪縣成功將辰溪禾花魚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把辰溪禾花魚生態種養做成了全國重點推廣生態種養模式的典范。辰溪禾花魚地理標志保護覆蓋了32個鄉,以“禾花魚”產業為引擎帶動了辰溪地方產業。積極宣傳“稻田養魚”這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抓好第一產業“魚的養殖”,在全縣推廣“稻田生態養殖”形成了“稻魚共生”“稻魚鴨共生”的產業鏈,稻、魚、鴨均增收,稻花魚因生態養殖,品質上乘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在此基礎上又積極發展“禾花魚”的加工產業,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員的就業,拉動了當地的消費;在第二產業的基礎上,招商引資,打開了餐飲業、文創業、“稻花魚”節慶、“稻花魚”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禾花魚”地理標志成了辰溪的財富傳奇。其次為其提供柑橘、臍橙、黃桃、梨的栽培專家專題指導,為當地果農提供果樹栽種、網絡營銷培訓教學;服務團隊到果園現場教授果農果樹嫁接、施肥套袋等關鍵技術;提供柑橘及黃桃加工技術。
服務第二主線從農耕文化入手,首先從打造“大酉文化”點燃辰溪縣橘海農業生態有限公司為保護和修繕大酉書院的激情并為其提供文化支撐。其次以農耕文化為支撐助力大酉書院成功申報辰溪縣中小學研學基地、勞動教育基地。用“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的服務形式為大酉書院創制了“二十四節氣”“稻田生態種養”等系列勞動研學教育課程。包裝設計桃花節、插秧節、柑橘節、黃桃節、豐收節等農耕節慶,推進大酉書院發展農耕主題節慶鄉村旅游,利用農耕節慶吸引游客來消費,繁榮了辰溪經濟,傳承、傳播了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使辰溪縣橘海農業生態有限公司獲得了發展空間,解決了當地部分貧困戶、殘障人員就業問題,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3.1 “兩線服務”模式助力鄉村產業振興鄉村振興需要農業高校學科服務。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產業發展,產業推進需要3個要素聯動,即“科技+政府+企業”,新形勢下鄉村振興已成燎原之勢,各級政府熱情高漲,各類企業尋求切入,而農業高校學科服務跟進不夠。傳統的學科服務,限于校園內、院所內,不適應需求。特別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學科服務必須由傳統的學科服務升級成現代的學科服務,即通過服務師生、科技人員間接服務鄉村轉變為既間接服務,又通過“掮客”角色直接服務。與政府、企業服務鄉村振興比較,學科服務尚處于有學科服務,但學科服務少、有服務目標但欠精準的“二有二少”的狀態,提高服務質量和效能已迫在眉睫。
“兩線服務”模式是提高學科服務質量和效能的保障。發展鄉村產業,特別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迫切需要學科服務,雙方對接,促進產業。但第三產業的項目,特別是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產品營銷推介與品牌建設、節慶策劃與實施2個項目,農耕文化服務才是精準服務,學科服務+農耕文化服務才能高質量服務,二者合力推進,才能實現三產業兼顧、三產業協同,促進鄉村振興。
3.2 “兩線服務”模式的應用機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政府、科技、資本作為服務方有義務、責任主動支持生產方,這是由于服務方的信息獲取與轉化水平、能力建設與輸出水平高于生產方[8],只有通過改變這種結構,特別是提升生產方的以上兩個水平,人為地將二者的水平扁平化,才能提高發展水平,加快發展進程,而“兩線服務”模式的最大優勢是顯著提高了生產方信息獲取與轉化水平、能力建設與輸出水平。通過“兩線服務”,生產方既獲得了“魚”,又學會了“漁”,特別在信息、能力兩方面顯著提高,縮小了與服務方的差距,趨于扁平,整體而言,提高了接受服務的水平,提高了服務的效能。農業生產單位、農戶個人是主體,在生產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境,大抵可以分為:一是缺乏農科專業人才,缺文化,缺技術,盲目上馬,損失很大,甚至全年無收;二是與市場對接不上,農產品銷售難;三是農業靠天吃飯,自然困擾生產;四是由于現代化元素、時尚元素、都市元素在農村的推廣,很多地域性的特色農耕文化瀕臨絕跡,無人傳承,成為我們國家的搶救性文化。而為他們解決具體困境問題的一線技術員、專家也會由于信息不對稱、深入基層不夠、服務資源短缺遇到困難。湖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在這樣的環境里找到了突破傳統服務格局的動力和空間,不斷強化學科館員培訓、不斷擴充服務團隊力量,建立學科館員下到農村一線主動服務的機制[9],以“兩線服務”的模式拉近農業生產單位、農戶個人、一線技術員、專家等用戶與館員的距離,館員成為他們之間的“掮客”,盡可能使服務對象的事業框架在一、二、三產業高度關聯,獲得融合發展的優勢,且能突出地域特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助其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耕文化傳承[10]。
鄉村振興首要問題是人才振興,鄉村人才振興要讓鄉村振興建設者掌握建設鄉村的知識,農業高校圖書館在此驅動下增進與鄉村的交流,不斷豐富服務鄉村振興建設的資源。該研究構建了基于“農學學科”與“農耕文化”專題知識服務的“兩線服務”模式,該模式在鄉村振興中應用,解決了鄉村振興建設中鄉村政府職員、鄉村企業家、專業技術服務者、外出務工返鄉創業人員、新職業農民、本土農民等多層次用戶群體個性化知識需求問題,可建立長效服務體系,傳承、傳播、發展了農耕文化,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創新了農業高校圖書館服務鄉村振興的模式,提升了農業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的深層次知識服務水平。“兩線服務”模式促進信息獲取與轉化及能力建設與輸出的扁平化,形成了應用機制,保障“兩線服務”可持續、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