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成為小學教育的風向標,其對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全面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目前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也要求教師在知識傳遞的過程中,有目的性地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此,本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提出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以便更好適應新課改要求。
一、強化安全意識,養成保護習慣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當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優良行為習慣,先從意識方面著手,強調安全意識、防范意識、保護意識,并加大對安全問題的防范,確保學生身心健康。在體育教學活動實施中,大部分教學需要在室外進行,所涉及的體育活動項目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還會用到大量的體育器械。對于小學生而言,在使用體育器械過程中若無法保證操作的規范性,可能會受到傷害。為此,教師應從意識方面入手,重點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保證學生在運動階段能夠形成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另外,在學生形成自我保護意識的基礎上,還應讓學生注重他人安全,避免在運動過程中傷害他人。為此,教師在日常體育項目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將安全保護技能傳授給班級學生,強調安全使用器械,并確保不弄傷他人。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將必要的安全保護技能傳授給學生,將其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如從飲食、用火、防詐騙等多個角度著手,加強學生安全意識,確保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自我保護及保護他人的習慣。
二、嚴肅體育課堂紀律,養成紀律遵守習慣
因小學階段學生年紀較小,自我約束能力不高,因此在體育課堂中存在紀律松散等問題,這些問題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并提出針對性的教育對策,在潛移默化中讓小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這不僅利于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體育教學實施階段,教師應當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確保學生能夠按照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在隊列訓練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發布的口令行動,同時,也可以獎勵認真聽口令的學生,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規則意識。另外,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體育活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當抓住這一機會,將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融入到活動中,如體育運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集體進行清洗,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督促衣物出現嚴重污漬的學生及時更換衣物;在上課和下課的時候,引導學生主動向教師、同學問好,這將利于學生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
三、規范身體鍛煉姿勢,養成優良行為習慣
小學時期正是一個人骨骼發育的關鍵時期,為此,教師應該從坐立行走等多個角度出發,確保學生整體姿勢的正確性,進而減少因不正確姿勢所導致的身體發育問題。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需要重視身體姿勢等鍛煉階段,通過提出明確要求和正確指令,確保學生在體育訓練階段,逐漸養成正確的站立行走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在列隊練習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從“站姿”和“走姿”這兩方面鍛煉學生的姿態,此訓練不但能夠幫助學生身體正常發育,同時還能保證學生形體的美觀。對于平常存在弓腰駝背現象的學生,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多加重視,必要時單獨給該學生訓練站姿、坐姿,確保在小時候就幫學生糾正過來。同時還要在班級宣傳不正確坐姿、站姿帶來的危害,如不正確的站姿、坐姿會導致身體發育不良、骨骼生長不健康,進而突出正確坐姿的重要性,保證學生在室內課堂坐如鐘,在室外課堂站如松。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學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有效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體育教師可以借著體育教學活動這一載體,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不斷優化體育課堂教學成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