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容
本文通過探尋湘茶的歷史起源與發展過程,發掘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多種價值,并嘗試為以湘茶為載體的湖湘文化尋找到有效的傳播途徑。而國內高校目前所開設的跨文化傳播課程模式較為單一,缺乏時效性,忽視了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存在較多的改進空間。本文引入模塊化課程的理念,從教學的態度、內容與方法等方面對跨文化傳播課程進行改革,堅持以茶文化的融入為重要目標,以學生的具體參與和實踐為關鍵方法,最終推動跨文化傳播課程的創新和湖湘文化的對外傳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除了保證人的基本生存之外,還承載了一個地域的特色文化,不同的選擇反映出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精神氣質。正如歐美國家喜飲牛奶、咖啡,中國人自古便對飲茶情有獨鐘。茶文化在中國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更與各地的菜系相輔相成,既共同構成了燦爛的美食文化,同時還發揮了重要的保健功能,對于當今人們的生活仍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地理大發現時代,世界各地的交流隨著新航路的不斷開辟而日趨頻繁,茶葉就已經作為倍受人們喜愛的飲品從中國源源不斷地涌入歐洲市場,由此也奠定了茶作為世界性飲品的地位。在東西方幾百年間的交往之中,以茶作為物質載體的中華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友好傳播,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而且也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各種沖突與對立。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均有名茶可品,而湖南是國家出口紅茶、綠茶、黑茶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并產生了君山銀針、安化黑茶、保靖黃金茶、高橋銀峰、溈山毛尖、猴王茉莉花茶、金井毛尖、野針王等一大批名茶。湖湘地界作為組成中華文化的重要地理單元之一,此地出產的湘茶同樣具備深刻的歷史內涵與獨特的文化意蘊。如今,在國際交往與文化傳播局勢日益復雜的現實背景下,如何促進跨文化傳播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國內眾多高校均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大多數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只注重傳播學的過程與結果,而忽視了文化內涵本身,因此湖湘文化的要素也無法恰如其分地融入跨文化傳播的語境當中。然而文化是人們交流傳播的重要對象,充分挖掘并將其融合進跨文化傳播的課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
1 千年湘茶——湖湘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湖湘文化不是少部分人的精神財富,自古以來,它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戶華為指出,湖湘文化浸潤理學底蘊,講求經世致用,強調憂患意識和變革精神,具有濃厚的鄉土情結與文化自覺性。而這一充滿地域特色的文化,從一開始便寄托在世世代代湖南人的衣食住行之上。《周易》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千萬民眾的日常生活構成了我們所謂的文化。飲茶最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湘茶則是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特性催生出了獨具特色的湖湘茶文化。作為承載湖湘茶文化的物質載體,探明湘茶的歷史起源與價值狀況對于促進跨文化傳播意義非凡。
1.1 湘茶的起源與發展
在中國人的普遍認識中,茶起源于神農氏嘗百草,而湖湘的野生茶,正是由神農氏所發現,神農氏及其部族在湖湘大地制作耒耜、倡導農耕、遍嘗百草,并以茶解毒,此后才有了茶的興盛。因此,湖南可以視作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物產方面,此地長期盛產黑茶,又有君山銀針、古丈毛尖等知名茶葉,其中以安化黑茶馳名最廣。產茶之外,譚園玲認為湖湘茶文化還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茶具、茶俗、茶藝。湖南的茶具生產歷史悠久,茶俗則已成為民俗的一部分,茶藝更是吸收各地風采,呈現出歷史與現代融合的絢爛境界。
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已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指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制茶師根據當地風土,運用多種制茶的核心技藝,發展出6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共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習俗,世代傳承。其中,來自湖南的3項國家級非遺一同入選,分別是千兩茶制作技藝、茯磚茶制作技藝和君山銀針茶制作技藝。之所以能成為文化遺產,是因為湘茶本身具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活態性與開放性”。這表明非遺不僅要傳承,而且要在創新中傳承,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求。非遺保護在我國已積累了較多寶貴的經驗,在申遺成功之后,湘茶必將迎來新的歷史機遇,進一步帶動湖湘茶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傳播。
1.2 文化與傳播的同質性
然而,對于湘茶本身的了解與提升并不是全部,茶文化若要進入咖啡文化還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這是由于異質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誤讀現象,人們不可避免地根據自身熟悉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去解讀另一種陌生的文化。郭淑娟就曾指出,中西文化的差異將導致誤讀,并且可能造成文化沖突,從而制約文化傳播的效果。為了避免故步自封,湖湘文化在依托優秀的產品對外傳播時,也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跨文化傳播理論來走出文化誤讀的困境。
文化并非一個既定不變的永恒事實,跨文化的視野恰好有利于將文化引入動態變化之中。在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看來,文化的傳播行為能夠涵蓋其他一切行為,因此他提出“文化就是交流”,交流現象真正表現了文化的本質與功能。實現文化與傳播的同構,限制差異與沖突,重視動態變化的過程本身,也就能夠更大程度地解放文化,促進它的對外傳播。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繼承、發展和推廣,才能長盛不衰。
湖南是中華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中華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省出產的茶葉在我國茶葉經濟和民族團結及文化繼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湖湘茶文化是屬于湖湘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茶品牌歷史悠久,唐代便有“渠江薄片”的說法;宋代潭州出“獨行、靈草、綠芽、片金、金茗”等片茶;明代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楚之茶則有湖南之白露,長沙之鐵色。”;清光緒年間,英國倫敦紅茶市場上出現了“湖紅”的品牌。湘茶不再是養在深山、無人知曉的一種土特產,而是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湘茶產業要發展,必須弘揚茶文化。在茶產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更深的文化內涵,提升其競爭力,以質量取勝,更以文化取勝。在湖湘文化跨越差異、走向世界的進程之中,湘茶以其上好的品質、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富的藝術形式打造了一張無形卻更加亮眼的文化名片。它將承載的祖輩記憶與民族情感凝聚于一盞沸水之間,飲茶的人們在呼吸、吞吐之間仿佛又回到了生生不息的湖湘大地。
2 地方文化與跨文化傳播課程在高校的教學狀況
中華文化并非一種單質,而是由諸多各具特色的族群文化共同構成的一個復合體系,其中雖然有主流、支流之分,卻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提倡跨文化傳播首要的便是尊重文化多樣性,即尊重風格各異的地方文化。在進行中國對外文化的形象分析時,王敏提到了目前“西強我弱”的總體國際文化格局,進一步指出中國建設文化強國需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實現文化的在地性與世界性的融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自2023年起施行,這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首次被寫入國家法律。國家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世界更好了解和認識中國,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湘文化作為湖湘地域的文化碩果,正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地性”的特點,它蘊含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又不乏自身的獨特色彩,最終需要走向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湘茶與中華茶文化的關系和目標亦如是。為了順應國家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順應國際文化傳播能力建設的號召,我們需要更好地傳播湖湘茶文化,助力湖南實現打造“千億茶產業”的目標,推動湖南“三湘四水五彩茶”走向世界,實現以茶文化引領茶產業發展,以茶產業促進茶文化繁榮。
在理論研究層面,不論是廣義的湖湘文化,還是精細的湘茶調研,學界均有相關的論述,湘茶傳承千年的文化價值也已得到普遍的認可。不過這些理論成果至今仍然只停留在小范圍的學術研究之內,并未在大學的課程中得到全面推廣,影響人數有限。作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陣地,各大高校的語言文學系均設有外語翻譯、外國文化學習等課,在新聞傳播學院或對外教育專業中,也有專門的跨文化傳播課程進行理論解讀。然而中國的許多本土文化,例如湖湘文化,卻很少有課程提及,尚不足以形成教學體系。重外語而輕方言,學習理解他人卻忘記表達自我,這是目前眾多的文化類課程仍舊存在的不足。
我國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只有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并表達個性鮮明的地方文化,并且讓“文化自覺”與“文化走出去”相結合,知行合一,認識與實踐統一,才真正賦予了跨文化傳播以現實意義。李娜曾以《跨文化傳播》課程為例,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目標:其一,提升學生的語言與非語言溝通能力,既重視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也重視人們對非語言手段的具體運用;其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拓展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其三,讓學生掌握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成熟的文化觀和傳播觀。這種多維度的教學目標能夠完全契合課程背后蘊含的平等交流的精神,也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的引導作用。
反觀高校在課程實踐層面的狀況,跨文化傳播課程雖然開設時間較長,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也容易因循守舊,在課程的開設范圍、教學方法、具體內容和效果評估等方面都缺乏創新意識。首先,在課程的開設上,跨文化傳播一直以來集中面向的只是需要大量接觸外語人群和外國文化的同學,如應用英語專業、外貿專業等,這顯然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發展,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已經成為大部分公民需要掌握的一項能力,較好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不僅能讓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溝通更加順暢,減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交流困難,更能增進互相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與互鑒。在當今開放的全球環境里,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已經無處不在,這門課的設置也應當面向更廣的受眾。
其次,跨文化傳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應當與時俱進。跨文化傳播學最早誕生于美國,后來逐步發展成一門具備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國內對于跨文化傳播課程的教學,起初大量借鑒了美國一批人類學家的著作。不論是教材的選擇與使用,還是對教學案例的分析上,始終能夠看到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與刀》、愛德華·霍爾的《無聲的語言》等書的內容。教師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傳授這類經典讀本上的故事與結論,學生對于跨文化的認識也就只是停留在幾十年前美國學者的田野調查之上。教材的內容要及時更新和修繕,緊貼現實情境,善用網絡視聽說資源庫,教學的方法更要符合教學改革的大趨勢,如采用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翻轉課堂的形式等。
最后,跨文化傳播課程不應只是一門理論課程,還要結合社會實踐。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不僅限于一場閉卷考試或者一篇論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正讓各位同學參與到文化生成、傳播的過程之中,檢驗他們對于文化本身的理解及其對于文化傳播策略的選擇,可以更好地反映每位同學的學習效果。因此,靈活的考核方式也是跨文化傳播課程需要達成的目標之一。比如可以設置一個主題口語交流情境,或者讓學生重現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現失誤的經典案例,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指出產生交流失誤的原因,并對解決方案提出建議。也可邀請外教和國際學生參與跨文化傳播課程的考核過程。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
總之,以地方文化為基礎的跨文化傳播課程,并不缺乏文化資源和具體受眾。高校在開課和教學方面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新時代課程提升的思路在于大膽創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開辟全新的文化傳播道路。
3 以融入茶文化為目標的模塊化課程改革路徑
創新跨文化傳播課程無法一蹴而就,在課程中融入湖湘茶文化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課程改革可以借鑒“模塊化”的內涵,分解成為互相關聯的各個部分,分別進行有效的改革,最終實現課程的整體提升。“模塊”指的是圍繞特定主體或內容進行的教學活動組合,重點在于將課程知識和學生能力轉化為相應的模塊,通過不同模塊的教學提升不同層次的能力。這種方式便于管理和控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過程可以自上而下把學生總體劃分成若干模塊組的形式進行控制,增加模塊內部各個單元的團結協作和互助性。事實上,這一概念也可以理解為學生已經相當熟悉的課程的章節設置、階段劃分、維度評估等多方面內容。
結合湖湘茶文化的具體內容和跨文化傳播的方法特性,筆者將課程劃分為以下四個模塊:
(1)理論認識。在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更新“跨文化”的理論框架,既不能忽視前人的經典著作,也要善于運用最新的學術成果,收集符合當下語境的文化傳播示例,深刻反思后殖民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堅持以文化為課程核心,跨文化傳播的提出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文化的友好交流。在學者設計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開展以“茶”為主題的漢語教學,可以有機融合文化感知與語言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鑒賞與比較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通過發現湘茶所承載的歷史故事和民族情感,深入發掘湖湘的茶文化,重新定位當代的茶文化,讓古老的地方文化在世界范圍煥發新的生命力。
(2)技能培養。課程教學不止于知識的創造與分享,也必須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跨文化傳播課程本就誕生于現實需求,自然也能夠傳授給學生實用的技能。這門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而言是對于陌生文化的調查和理解能力,以及在差異中進行溝通對話的能力。因此本課程也會著重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尤其是對外語和方言的使用能力,在熟練掌握語言的基礎上有效進行文化的接收或傳播。例如,為了更好地了解湘茶,需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能,采用正確的溝通方式親自與茶農和茶商交流;而為了將湘茶推廣至歐美地區,則需要精通英語的表達技能,需學會尊重和理解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力,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人際交往關系,學習不同的文化習俗和認知模式,依據不同的文化特點來適當調整和改變溝通策略,掌握跨文化傳播技能。
(3)實踐應用。“紙上得來終覺淺”,跨文化傳播課程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程度,所有的理論都應在實踐中進行檢驗。本課程將依托湖南省茶葉生產的區位優勢,讓所有同學參與并見證茶葉的種植、采摘、制作、包裝和售賣過程,比較茶與咖啡、湘茶與其他茶葉的異同。前往湖南茶文化研究中心、長沙縣茶園和湖南省茶葉博物館等研學中心,鼓勵各位同學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撰寫關于湖湘茶葉的調研報告,提出茶文化的當代內涵與未來發展方向,參與策劃和主持茶文化主題活動,群策群力,共同推動湖湘文化的對外傳播。
(4)價值選擇。在文化交流異常頻繁的當代社會,堅定自身的文化立場是跨文化傳播課程應有的理念。也正是因此,教學過程才不應僅僅集中討論美國人類學家的記錄,而要探索湘茶的背景故事,肯定其歷史意義與價值,傳播以其為代表的湖湘文化。神農氏的后人謹記祖輩的勤勞善良,傳承茶文化的苦盡甘來,這彰顯的正是炎黃兒女的價值選擇。一杯湘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氣神”。湘茶文化意蘊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寶貴文化遺產。只有將茶文化的內核與跨文化傳播的方法結合起來,堅定對于民族文化的價值判斷,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動世界文化的全新發展。
以上四個模塊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跨文化傳播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教學態度,而茶文化又作為核心內容賦予了課程全新的活力,在對文化本質內涵和傳播策略的多方位研究后,湖湘文化也將在新時代走出一條實現高效對外傳播的新路徑。
4 總結
在對湘茶歷史變遷的探尋之中,以茶為載體的湖湘文化也變得愈發豐富和立體。而深度發掘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正是跨文化傳播時代文化工作者必須堅定的態度與立場。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不同于軍事、經濟、科技等硬實力,它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誘導性,能夠體現為一種為他國或他人所認可并主動接受的同化力。因此,借助科技和產業,開拓文化市場,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解讀并提升湖湘茶文化的當代內涵,實現不同文化的友好對話傳播,將為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的興盛提供寶貴經驗。
為了更好地契合湖湘茶文化的發展,高校跨文化傳播課程的教學改革也分別從理論認識、技能培養、實踐應用和價值選擇四個模塊進行創新,對應學生的認知過程,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課程改革不僅要將茶文化作為精神內核融入教學的具體過程之中,更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具體參與,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為湘茶的未來發展提供可參考的意見,也讓湖湘文化真正發揚光大。
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自籌課題《跨文化視角下湖湘文化多模態對外傳播的邏輯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XSP2023WXC023。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