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
審美教育滲透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能夠賦予其更深刻的內涵,對培育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及健全的人格,以及學生創造性能力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進而能夠賦能于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提高。因此,本文以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為研究對象,在重點分析審美教育滲透價值的基礎上,明確當前審美教育滲透中的細節問題,進一步提出具體可行的滲透路徑,旨在培育三觀正確且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漢語言文學教學旨在培育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與審美教育理念相通,均賦能于學生全面發展,使審美教育滲透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是可行且必要的,能夠促進漢語言文學教學效能的發揮,以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由于高職教師自身理念的限制,在教學設計中以漢語言文學知識傳授為主,忽視對學生審美教育內容的融入,導致高職學生在學習時不僅難以感悟漢語言文學的美,還難以在思想層面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難以引導高職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對思想價值觀塑造未成功的高職學生而言,更容易在文化多元化時代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難以促使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甚至是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阻礙者。因此,為確保高職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則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打破這一僵局,重點是融合審美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漢語言文學的美,在不斷增強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同時,強化其文化自信,才能保證高職學生面對外來不良文化價值觀念侵蝕時,堅定本心不動搖,快速發展成為有助于社會建設的高素質職業人才,以在建設美好中國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1 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價值概述
1.1 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漢語言文學教材內容選自于經典文化作品,其中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不乏適合開展審美教育的作品,能夠向學生充分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博大,在歷代國民傳承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且成熟的文化體系。在新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及接班人,理應主動承擔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弘揚任務。青年學生能否積極參與其中,重點是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而要在教育實踐中實現上述目標,最有效途徑是審美教育滲透在漢語言文學、滿足學生情感需求的同時,與學生展開情感層面的有效交流,使學生在強化傳統文化意識的基礎上,可以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進而才能讓高職學生發展成為傳統文化的忠實粉絲,并積極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以助力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1.2 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長期以來,學生鑒賞漢語言文學作品都十分依賴于教師,即在教師的思路引導下進行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鑒賞,意味著全體學生將在教師思路下進行作品鑒賞,導致思維呈現趨近同質化,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化培養。而審美教育滲透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則要基于美學角度進行漢語言文學作品鑒賞,運用更加全面的角度來看待文學作品,且要鼓勵學生多角度質疑問題,充分肯定學生具有創造性的思想,這樣一來,學生將在獨立思考道路上越走越遠,其在漢語言文學知識學習中的思維將始終保持在相對活躍狀態中。長期如此,學生創新意識自然得以強化,相應的創新能力也將循序漸進地提升。
1.3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及人文素養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審美教育滲透往往離不開文學作品的鑒賞。為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傳授漢語言文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中藝術的表現手法及結構安排,再通過模仿進行創作,這對學生深化課堂體驗意義重大,進而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審美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會引導學生投入到文學作品營造的意境中,從而能夠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和品位,這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大有裨益。
2 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滲透現狀問題分析
2.1 缺乏多樣化的新型教學方法
縱觀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實際,不難發現教學方法單一化問題十分普遍,如大部分教師傾向于課堂上,面向全體學生一刀切講解理論知識,目的只在于引導學生在課堂有限時間內記憶掌握有關文學知識,忽視學生能力、審美素質等培養。但是,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眾多,且各課程內容繁多,相互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區別,單純地依靠理論灌輸式講授方法,顯然難以讓學生長時間對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知識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長期如此,不僅影響課程教學有效性,還可能影響教育水平的提升,最終影響高職學生的成才。
2.2 實踐教學缺乏
課程體系是否完善,取決于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重,若在課程內容編排時忽視了實踐課程內容的融入,顯然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提升,只能讓學生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次。基于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現狀來說,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建設上側重于理論課程,只有少部分學校開設了實踐課程。但事實上,高職學生能否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及提升能力素質,重點是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才能在活動中進一步深化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并鍛煉文化知識應用能力。然而,當前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忽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即使開展了實踐教學,也只是形式化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3 缺乏新穎且豐富的審美教育內容
縱觀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可以發現教師在教學任務完成方面具有較高的執念,使其傾向于理論層面的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審美教育。正因如此,在審美教育滲透教學要求下,教師往往會根據課堂實際進行選擇性滲透,并沒有基于學生需求及教學目標進行滲透,從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展開的審美教育活動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局限于教材中的審美元素,忽視了審美教育內容的拓展,這樣不僅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還可能影響審美教育成效。長期如此,學生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將大打折扣,在此情形下,審美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顯然存在較大的阻力。除此之外,漢語言文學教材中的文章往往距離當今時代有著較長的歷史,成長于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所接觸的信息以海量方式進行計算,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不大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難以讓學生感受其魅力,學生的學習態度自然難以是主動的,反而是在被動狀態下完成有關學習任務,無暇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內涵,這對學生漢語言文學知識應用能力及審美素質提升都產生了巨大的阻礙。
2.4 審美教育意識薄弱
意識強弱將關系實際行動的執行力和落實效果。當前,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之所以存在審美教育融入不足的問題,是因為有關教育工作者缺乏較強的審美教育意識,導致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對審美教育工作落實持有敷衍態度,在此狀態下,審美教育工作顯然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具體來說,漢語言文學任課教師自身在審美教育重要性認識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且自身的審美教育能力有限,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僅局限于教材內容的欣賞,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在實際的漢語言文學課堂中,教師本位高于學生本位的現象十分普遍,通常是教師臺上講解有關漢語言文學知識,而學生在臺下靜靜地聆聽有關知識,乏味的課堂氛圍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同時,不利于學生體會文章作品傳遞的情感。正因如此,學生在漢語言文學知識學習過程中難以感知美,進而缺乏發現美和創造美的動力與熱情,自主學習意識匱乏,且難以深刻理解漢語言文學知識,更為關鍵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難以利用漢語言文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因此,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審美教育意識薄弱而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3 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分析
3.1 注重文化藝術起源知識滲透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現代漢語課程作為專業基礎性課程,其作用體現在夯實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基礎上,具體包括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夯實語言分析與運用能力培養的基礎等。基于傳統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活動,往往是教師理論講解漢字構造、形體特點等有關概念性知識,此過程顯然是乏味且枯燥的,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而教師基于審美教育滲透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以文化歷史知識為載體,對漢字結構的演變過程進行講述,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結構特點的理解,還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更為關鍵的是有利于學生漢字文化知識學習興趣的培養,從而能夠在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學教學效能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方式進行審美教育的滲透,并輔以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內容展示,以強化視覺表達效果。以“國”這一漢字結構教學為例,此字體由囗、或組合而成,但我國古代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認為無論是“或”的音,還是其形,都與“惑”相近,從這一層面可以將其理解為國內迷惑,顯然具有國運不祥的寓意。故而,在字體結構上,故意將“或”改為“武”字,則賦予了天下歸屬于武氏所有這一寓意。但是,后人又指出“武”字替代“或”,置于“囗”內,說明了武氏被困于囗中,與“囚”的字體結構形式相近,同樣有著國運不祥的寓意。正因如此,國人將其結構進行不斷修改,陸續出現了“圀”“囶”“囻”“囯”等結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簡要講解這一歷史故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特點及寓意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明確漢字結構變化對字形寓意的影響,對激發學生學習漢字文化知識的興趣大有裨益。此外,在故事導入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進文化進行教學,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最終有利于充分發揮審美教育的實際效能。例如,在戰國時期,文字結構上往往傾向于符號的裝飾,如在“下”“而”等字的結構上加橫,在“足”“胃”等字的右側加撇,旨在提高字體書寫的美觀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輔以歷代書法名家作品的展示,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書法文化鑒賞能力,為審美教育實際效能的發揮賦能。
3.2 增強審美教育意識,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其合理與否,對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性產生了深遠影響。基于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角度而言,可以發現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局限于單一方法進行教學,不僅難以促進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理解,還難以長時間維持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想審美教育滲透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應充分認識教學方法創新應用的重要性,不斷增強自身的審美教育意識,才能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主動創新多樣化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以促進審美教育實際效能的發揮。首先,自主分組教學模式,具體是基于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等,要求學生自主分成人數相當的若干學習小組,并帶著教師分配的任務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之前,教師基于教學目標和要求,給學生設計多樣化題目,鼓勵學生通過翻閱教材、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有關知識點,并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正確答案的確立。在此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通過交流,不僅可以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其次,創新提問教學法。長期以來,提問教學法是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有利于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但是,在學生審美素養及興趣培養等方面,所發揮出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在審美教育融入背景下,教師應對提問教學法進行創新,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漢語言文學作品中的細節內容及內涵,才能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
3.3 巧用多媒體塑造美學情境,深化學生審美體驗
在漢語言文學教材中,收錄的文學作品都是一些蘊含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生活面貌,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和教育價值。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的立體化優勢作用,直觀、動態展示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境,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不同作品,體會漢語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審美教育內涵。以《孔乙己》與《邊城》作品鑒賞為例,兩首作品的作者的生活時代相接近,但是在作品風格方面具有顯著區別,為促進學生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理解,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考慮利用多媒體來播放有關影像資料,以展示舊時代背景下兩種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悟魯迅作品中的“揭丑”和沈從文的“頌美”風格,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更為關鍵的是可以借助視頻方式來營造新穎的情境氛圍,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有裨益,進而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對審美教育實際效能的發揮大有裨益。
3.4 注重實踐教學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想引領學生深刻領悟文學作品的美,除了課堂進行簡單的理論教學,還要注重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多樣化實踐活動中深化學習體驗,以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質。以《詩經》這部分知識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進行《詩經》有關理論教學,還要引導學生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如演唱比賽,以幫助學生在演唱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詩經》的魅力。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通過改編、原創等方式,給《詩經》中有關經典篇章編曲,從而有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內涵,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除此之外,學生在實踐活動參與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自身的審美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培養,從而有利于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發揮出實際效能,為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5 提高教師文化素養及教育能力
文學作品創作往往是創作者基于語言的效能,向讀者展示自身的內心世界,并傳遞個人思想情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想展開有效的審美教育活動,并順利完成漢語言文學教學目標,前提是深刻了解文學作品中的內涵與情感,這樣才能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展開深層次的討論,進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意味著在課堂討論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身的觀點,并要置身于作者創作時期所處的情境中,與作者進行情感共鳴,才能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得以成長。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注重自身引導效能的體現。基于此,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自身需要較高水平的文化素養和教育能力。對于專業教師自身而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廣泛地涉獵文學作品,并參與各類文學論壇,旨在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做好審美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能力保障。同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還要自覺地提高教學能力,運用合適的方式將自身對美的感受傳授給學生,以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意義達成審美教育目的。此外,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借助多樣化培訓方式來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為高效組織課堂活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做好教師的考核管理工作,以期通過獎優罰劣舉措來激勵教師完善和提升自我,這樣才能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開展審美教育活動,以促進審美教育目標的實現。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審美教育的滲透具有顯著意義和價值,集中體現在強化學科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和審美素養,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發展大有裨益。因此,高職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應積極主動革新教育理念,并要了解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的審美教育問題,進一步從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探尋多樣化舉措來促進審美教育的滲透,才能更好地踐行學科育人理念,為高職學生發展成為合格的新時代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