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運明



專業要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構建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作者以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探索“課證融通”“課賽融合”研究,構建了“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下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通過實踐,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對兄弟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1 背景
建筑業是湖南省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2021年,湖南省建筑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企業達到3744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3280.14億元,建筑業從業人員達301.25萬人。近年來,隨著“新基建”“智能建造”“綠色建造”“建筑工業化”等建設新理念、新要求的提出,建筑施工企業轉型升級發展進入快車道。《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更是明確提出要改造升級建筑工程技術等傳統專業,主要基于:
1.1 住建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對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重要戰場。“十四五”期間,大力推進“城市群+新基建”建設,大力發展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推進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試點,推動建造方式轉型。同時,深化簡政放權改革,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加快推行工程總承包、培育全過程工程咨詢),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管理等治理舉措越來越規范。這些都對建筑工程施工人才隊伍結構、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現代產業技術革命對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技能人才素質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過程的集成應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建筑業傳統產業結構、生活方式、勞動就業、職業結構等方面帶來革命性的機遇與挑戰,對建筑工程施工領域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來,國家相繼頒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重要指導性文件,規劃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具體目標和實施路徑,為中國職業教育實現高水平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系統思考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目標和規格,創新集團化辦學、現代學徒制、混合所有制等產教融合辦學新模式,創新校企深度合作體制機制;引進和培養行業領軍人才,打造高水平創新型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名師大師工作室等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平臺,提升技術研發服務能力;落實“1+X”證書制度要求,深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
2 “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課程體系研究
對接《建筑與市政工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業標準》和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及知識能力結構調查結果,明確了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專業代碼:440301)職業面向(如表1所示),即明確專業面向職業崗位。
該校專業教學團隊為深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擬定了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路徑:遵循調研確定企業人才需求與崗位→分析崗位核心專業知識與能力結構→明確人才培養規格→開發模塊化、系統化課程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專業教學團隊動態更新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
2.1 企業調研:確定企業人才類型的需求情況與基層崗位需求情況
(1)建筑企業對人才類型的需求情況統計:對建筑企業所需人才類型進行調研統計,如圖1所示。通過圖1可以看出,目前建筑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認可度較高,為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用型人才更加有助于企業生產與發展。同時,綜合素質高型人才,也是企業比較青睞的人才類型,綜合素質較高的員工,將對企業運行與發展有著更好的適應性及協調性,將縮短企業對新進職工的培訓時間,有助于企業文化的塑造及企業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的提升。
(2)建筑企業基層崗位需求情況:被調研建筑企業能提供的一線工作崗位統計如圖2。由圖2可知,目前施工企業能提供的施工一線專業工作崗位主要是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材料員、資料員、預算員、勞務員等崗位,還有少部分企業要求崗位為建造師。
其中,建筑單位對施工員、安全員和預算員的需求量相對其他崗位較大,質量員、資料員、材料員和預算員的崗位也有一定的需求度,而標準員與勞務員的需求,在本次調研過程中,沒有企業對這兩個崗位提出需求,但對BIM員和裝配施工員的需求還比較大。可見,施工企業對需要一定技術基礎做支撐的技術崗位,如施工員、預算員、安全員、BIM員和裝配施工員的需求還是相對較高的,而相比之下勞務人員的需求,因其崗位技能要求的低門檻性,對建筑企業相應人才需求的穩定性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并未引起建筑企業較多的關注。
2.2 分析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
(1)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知識結構:根據調查統計分析,建筑企業認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應具備核心專業的理論知識百分比詳見圖3。
通過調查統計分析表明,所調研的建筑企業單位,認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應具備的核心專業理論知識有:施工技術、建筑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施工組織、項目管理、建筑工程概預算、建筑識圖等課程,特別提出了BIM技術應用和裝配式建筑施工。建筑施工技術、施工組織與項目管理、建筑構造與識圖、建筑工程測量以及建筑材料為重點核心理論基礎。另外,也有部分工程人員認為,建筑工程技術人員應該要具備結構設計與地基基礎、工程索賠、工程招投標、工程造價控制方面的知識。從上述分析得出,企業對該專業學生的結構設計、力學和地基與基礎等理論要求不高,但應該懂施工技術、會施工管理、結構概念清晰、能編預算和控制工程造價。同時,提出應進一步加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加強實訓科目。
(2)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能力結構:根據調查統計分析,綜合建筑工程各專業崗位能力調查,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應具備哪幾種最為重要專業能力”調查結果表示如圖4所示。
通過調查表的匯總和統計分析表明,建筑企業普遍認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應具備的核心專業技能有:施工技術應用能力、施工組織能力、識讀建筑工程圖的能力、施工組織管理能力、常用建材應用能力、安全施工管理能力、施工質量檢測能力。其中,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應具備的核心(很重要)專業能力有:施工技術應用能力、施工測量能力、識讀建筑工程圖的能力、施工組織管理能力、安全施工管理能力;對工程成本控制能力、技術資料管理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基本構件驗算能力的重要性認知程度,認為其很重要、重要、一般的比例均為30%左右;對于主要工種的操作能力,多數被調查人員認為其對于現場技術人員而言做一般要求即可。
2.3 課程體系的“課證融通”與“課賽融合”
(1)“課證融通”研究:以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學院發揮湖南建筑職教集團的優勢資源,建立校企合作資源庫,定期開展需求側調研,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動態調整,探索基于崗位迭代更新和供需關系的人才培養機制。將“1+X”建筑工程識圖、“1+X”建筑信息模型(BIM)、“1+X”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等3個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機融入了專業群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如表2所示)。
(2)“課賽融合”研究:同樣以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學院將“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建筑工程識圖賽項”等3個專業技能競賽標準有機融入課程體系(表3)。
3 專業課程體系實踐
按照課程體系開發路徑,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主動對接建筑業產業鏈、技術鏈和人才鏈,契合裝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綠色建造等行業前沿技術,深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對接最新職業標準和崗位規范,構建了“崗課賽證、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如圖5)。
4 總結
(1)深化產教融合,鑄就專業建設品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共建BIM技術中心、裝配式建筑虛擬仿真實訓室等共46個主干實訓室,主要儀器設備2901臺(套、件),實習實訓設備總值3750萬元,工位數2900個。依托全國裝配式建筑科技創新基地的平臺優勢,成立了“裝配式建筑”產業學院;學院為全國首批“1+X”試點院校,建有湖南省“1+X”(BIM)教學研究中心。近年來立項教育部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參與制訂國家專業教學標準2個、主持制訂省級專業技能抽查標準2個,1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獲評優秀等級,是湖南省對外勞務特色培訓基地、建筑工程識圖國賽集訓點和教育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2)匯聚育人合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生源質量好,畢業生就業率95%以上,專業對口率高達91%,畢業生及家長滿意率96%以上,學生起薪點5416元,專升本比例22%,自主創業率3.8%。近5年畢業生到中建五局、湖南建工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的就業比例在32%以上。近5年在校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參加全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獲一等獎13項。近3年專業技能抽查合格率和畢業設計抽查合格率均為100%。
本文系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開發研究》(編號:ZJBZ2021011)。
(作者單位: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