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紅艷 鐘遠柔
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出臺,意味著教育信息化成為促進教育體系改革的內生力量,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在信息化2.0的助力下,將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相融合,建構信息化、智慧化幼兒園,彰顯幼兒園教育品牌優勢,完善基礎教學設施,豐富教學方法,指導教育實踐活動。本文分析幼兒園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建設意義,提出信息化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創新應用方式,通過多元化教育形式,引導幼兒運用想象力、表現力和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在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滲透人們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改變了人們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并且能加速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變革,不僅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教育信息化發展地位,優化教學方法,又使當今幼兒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其成長、學習和發展都與計算機、互聯網、移動智能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相連。甚至有人認為在信息化時代下,沒有接觸和不懂使用計算機及現代信息技術的幼兒或其他群體,會被視為新時期的“文盲”。在目前學前教育中,教師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下,開始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和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果。故研究此項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幼兒園信息化建設現狀
網絡信息化建設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有助于豐富幼兒園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式,優化軟硬件設施,提高師資力量?;谄鋬瀯葑饔?,讓幼兒園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呼聲日益提高,但是眼前面臨嚴峻的考驗。事實上,相比于其他行業來說,國內幼兒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滯后。雖然部分幼兒園開始實施“校校通工程”,為促進幼兒園教育信息化發展助力,進行戰略發展的系統規劃與部署。如建設網站,配置電腦及辦公軟件,并在教室內安裝電視機、音響、DVD、投影儀等。但是由于教育經費短缺、教學管理理念滯后等限制,導致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沒有得到全面普及與應用。如沒有建立完善的多媒體教室和相應的配套設施,沒有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沒有建設完整的幼兒園計算機網絡教學體系,幼兒園內部信息溝通機制不完善,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幼兒園教育信息化整體規劃的進程,致使信息利用率偏低,形成信息孤島。此外,部分幼兒園雖然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可持續發展和優化幼兒園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也率先開始進行信息化系統建設,但系統建設側重于校內建設,沒有借助信息技術優勢,與校外發揮聯合作用,導致教育資源局限。因此,加速推進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多元化發展,滿足教學與幼兒能力培養的需要,要求幼兒園需要具備破釜沉舟的勇氣,推倒教育“圍墻”,以開放式、多元化發展理念辦園,引入家庭與社會教育力量,參與到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采用家園共育模式,實現同步發展,提高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和辦園質量。
2 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建設意義
2.1 教育信息化推動幼兒園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
想要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和終身教育,建構學習型、成長型社會,其必由之路和有效手段是推動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在2.0階段,不再局限于“做或不做”和“做多做少”的問題中,而是站在長遠發展視角,以實現“教育現代化2035”為目標,具有重要戰略發展意義。
自2019年5月至今,中國政府結合教育發展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集中探討在人工智能時代下,如何策劃與發展教育,依靠智能化技術優勢,引領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中國政府與1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100多個國家共同探討,在北京舉行了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并形成文件《北京共識》。這一舉措延續至今,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指導性作用,結合中國國情和教育發展現狀以及國際社會針對智能化教育提出的建議,引領中國教育向著信息化、現代化邁進。
2.2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和表現能力
幼兒園傳統教學模式相對簡單,教學手段單一,課堂學習氛圍比較枯燥,加之幼兒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很多幼兒教師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也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維護課堂紀律,加強教學管理。所以,在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興趣引導、開展多樣化學習等方面存在不足。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教育”模式也應運而生,促使幼兒園教育教學需要進行信息化創新應用,創建網絡教學平臺,借助技術手段,在信息化應用與幼兒園教育工作中架起橋梁,將更多豐富的資源和多樣化教學情境引入課堂,營造課堂的趣味性,從而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在興趣引導下會提高注意力,并且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拓寬教學范圍,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外,讓幼兒可以將在園內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向家長展示與分享,并且教師可以利用建立家長微信群,與家長及時溝通,了解幼兒在家庭學習中的狀態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情況,實時監管幼兒的學習動態,以便調整教學計劃,制訂符合幼兒需求的教育目標和方案。此外,幼兒在應用知識和技能過程中心智也會逐漸成熟,也有效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所以,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創新發展,需要把握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實現教育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3 推動幼兒園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創新應用
3.1 微課技術在主題教學中的創新應用
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創新發展應該把握“互聯網+”應用模式,利用互聯網和微課技術,實現課內、課外資源整合,讓幼兒的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還可以深入課外,通過網絡載體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教師在利用微課教學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以幼兒為核心,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借助網絡信息平臺,收集多樣化適合幼兒學習的課程內容。在多元化微課技術創新應用下,讓幼兒了解更全面和更豐富的課程知識,拓寬知識視野。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主題教學活動。
比如,以“海底的魚”為主題,利用微課教學技術和視頻處理軟件,搜集與“海底的魚”相關的視頻素材、圖片素材或者由教師自己拍攝的魚的短視頻,將其融入教學中。主題教學內容就是讓幼兒根據不同顏色的“魚”的圖片,學會認識這些魚的名稱,并讓幼兒對圖案或視頻進行觀察,思考魚具有哪些特征,從而鼓勵幼兒積極探究,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在指導幼兒根據具體特點,思考這些魚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二次分類,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魚的顏色等主要特征進行標記,鼓勵幼兒之間加強溝通,結合視頻或圖片內容談談自己喜歡的魚和喜歡的原因,這樣不僅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也在無形之中鍛煉幼兒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根據幼兒學習特點,了解幼兒學習現狀,從實際出發,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教育融合的方式,組織幼兒開展“我家在哪里”的活動,活動內容圍繞了解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開展活動的形式,主要利用技術手段,為幼兒呈現各種植物種子,以及傳播環境的圖片,如蒲公英、豌豆等,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信息,并且在教師逐一介紹下,引導幼兒采用“連連看”的方式,將植物種子與其相應的傳播方式,對圖片進行配對,讓幼兒在直觀體驗中加深認知。
3.2 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創新應用
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們對于數的概念理解存在很大差異。幼兒園在計算活動中側重于在幼兒已有認知基礎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教學,遵循差異化教育理念。而如何在數的活動中對幼兒提供針對性和個性化指導,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多樣化教學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不同層次、多種方式、多種途徑中有意識地提示認知對象,通過對幼兒的引導與適當提示,加強幼兒思維鍛煉。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恰好可以滿足這一條件,因信息技術具有多重變化、多樣化資源、多種應用形式的優勢,不僅可以拓寬幼兒的認知思維,還可以讓信息技術成為幼兒與媒體技術聯系、幼兒與幼兒及教師互動的載體,達到解放教師、促進幼兒溝通的目的。
比如,按照這一思路,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育思想,以春天為起點,進行主題教學活動設計,并制作以“美麗的春天”為題的多媒體課件。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幼兒立足于季節,在親身感知和體驗春天美麗的景色時,借助春天中的景色和各種事物,讓幼兒進行對應和比較,在排除顏色、形狀、大小、高低等限制因素后,進行數數,從而理解數量的守恒。與此同時,教師如果想讓活動更加情景化、豐富化,在幼兒接受的限度和認知基礎上,可以在同一地點呈現多樣化和具有相當數量的事物,營造春天的氛圍,并且利用技術手段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幼兒可以在信息技術營造的春天氛圍中盡情學習知識。
3.3 網絡技術在家園共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
在家園共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直觀圖像、奇幻色彩、形象生動等特點,構建出與教學活動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合理整合與設計各類教學資源,讓幼兒可以全方面、多層次掌握知識與信息。隨著近年來移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滲透千家萬戶,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在成年人的潛移默化影響下,也讓很多孩子開始習慣于使用手機,如用手機玩游戲、用平板看動畫片,在幼兒無法準確區分和辨別是非對錯、好壞善惡的情況下,容易對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提出新的問題:如何發揮信息技術效用最大化,減少不良危害,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認識。
比如,在家園共育工作中,教師可以從當前幼兒存在的問題以及課程教學出發,進行實踐活動設計。第一,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引導幼兒分析,以“手機聯系你我他”為主題,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并引入家長的教育力量,在父母的陪伴下,讓家長與幼兒一同觀看教育視頻,視頻內容圍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手機也是如此,它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旨在幫助幼兒辯證看待手機的作用。教師也可以利用百度、搜狗等網絡平臺查閱視頻資料,資料內容圍繞長時間不正確使用手機對頸椎造成的危害。通過圖片比對,幼兒可以直觀形象地了解低頭一族頸椎的變化,并保障自身健康,從正確使用手機開始。第二,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在家長的配合與幫助下,開展以“衣”往情深為主題的捐助站活動,帶領幼兒到捐助站公益捐贈自己不需要的衣物,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良好意識。同時,在家園共育模式下,幼兒教師可以錄制活動視頻和課程視頻資料,傳送給家長,指導幼兒將所學知識貫徹落實到生活中。
3.4 信息技術在音樂活動中的應用
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音樂教學活動中,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發揮想象力,引發情感共鳴。在我國古代音樂論著《樂記》中記載:樂者,音之所由聲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說明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也是表達情感的藝術。而將聲音的藝術和情感的藝術傳遞給幼兒,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音樂活動中呈現音頻和視頻效果,不僅讓幼兒學習音樂知識,也能培養幼兒的品格和情操。但是很多我國傳統音樂,像京劇,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知識水平和認知理解能力有限,京劇又存在一定難度,導致多數幼兒對京劇很難產生學習興趣,無法深入體會京劇與其他歌曲不同的獨特唱腔以及復雜的板式、結構與風格,難以欣賞京劇的美。
基于此,教師可以站在幼兒知識水平和認知理解基礎上,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開展“京劇知識知多少”的探究活動,讓幼兒可以采用分組合作及在家長的協助下,從網絡搜集京劇的信息,從京劇起源、演變、發展的過程中展開探究,了解京劇的臉譜,以及不同臉譜代表的角色,了解京劇分為生、旦、靜、末、丑幾類行當,并且從京劇的道具中了解其動作及代表含義。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從網絡下載有關京劇唱段,并嘗試練習哼唱,充分發揮幼兒自主探究和分組合作的主體性,讓原本枯燥的京劇音樂欣賞課程變為生動有趣的探究課程。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2.0發展背景下,幼兒園應當結合當前信息化教學現狀以及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義,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讓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深入融合,通過微課技術教學方式、網絡信息技術在主題教學、計算機教學、家園共育教育和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創新應用,創新優化教育工作方法,培養幼兒興趣、表現能力和實踐能力。
本文系惠州市教育局課題《幼兒園快樂體育教學實踐研究》(編號:2017hzkt211)。
(作者單位:1.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萦變簣@;2.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第一小學永盛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