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璐


非正式學習的崛起,使得教育技術與場館學習再度攜手。本研究依托唐山博物館“唐山皮影”展區的展品資源和人文資源,設計了“多彩皮影戲”教育活動,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為博物館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提供一個提升學生學習認知能力的全新途徑。在開發展品智能資源的基礎上,利用智能情境設計“多元切入”的活動,并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形式,使學生能夠多元智能地發展。
1 引言
依托博物館開展場館學習,已經在教育技術領域形成了重要發端,尤其在21世紀的今天,以博物館為主的場館學習成為非正式學習的重要方式。就是以學習者為主體進行主動學習,視為增進大眾的有效了解、促進科學參與度提升的有效方法。在2015年《博物館條例》推出后,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再被重視,已被提到博物館各類功能的首位。《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也提到,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促進學校教育發展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學校科學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動有效銜接的積極作用,并列為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重點任務。
為促進場館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本文將探討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設計場館教育活動。本研究針對學生的多種智能組合設計出對應的多樣化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多種智能的開發和發展,拓寬場館教育活動設計的理論依據和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
2 理論基礎
2.1 場館學習
非正式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非正式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自主學習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非正式學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廣泛,場館學習就是以場館為依托,開展區別于傳統學習的學習方式。在場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參觀場館內展品、體驗場館內文化活動、了解場館的文化內涵,從而建構知識,是一種個人經驗和社會團體交互作用的學習形式。場館學習通常是以特定主題為依托進行的,以主題為基準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習者在具有情境性、開放性和自主性的環境中開展學習。正因如此,科學合理的學習支持設計對場館學習的有效開展至關重要,否則造成知識獲取的混亂,這不僅不能促進系統學習,也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此,在場館學習中規劃合理有效的活動環節和學習步驟是很重要的。
2.2 多元智能理論
傳統的一元論認為人的智力是單一的、不可改變的,相較于此,加德納將人的技能在語言、音樂、空間、動作、邏輯、人際、自省、博學等方面分為八種獨立的智能形式,即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突破了對智力概念的傳統認識,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都具備開發這八種智能的潛力,人的個體差異性也是由于每個人各智能的強弱方面的不同導致的。
展覽類場館由于是借助實物展開學習的,相較于傳統學習方式,直觀性和生動性更加突出,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設計和發展展覽類場館的教育活動,應從挖掘展品智能資源、創設真實智能情境、設計多元活動切入點、形成智能實踐共同體和多維度互動評估五個方面入手,從而達到真正理解。
2.3 基于設計的研究
基于設計的研究是在教育技術學、教育心理學和學習科學等領域中具有特色和較為新穎的一種研究范式。目前對于基于設計的研究的定義,余勝泉和楊南昌的認可度較高,余勝泉認為基于設計的研究是一種循環改進的靈活的方法,楊南昌認為基于設計的研究是一個形成的研究。以上兩種觀點,雖有所不同,但都強調了要在真實情境中,通過反復試驗進行修正。對于展覽類場館的教育活動設計,也應在了解受眾和活動詳情的基礎上,根據活動的開展情況,對活動內容的細節進行調整。
3 活動設計與過程
3.1 活動背景
唐山博物館集收藏、展覽、教育、科研于一體,從2016年開始,唐山博物館每年寒暑期都會面向未成年人組織一次“文化之旅”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寓教于樂。
皮影作為一種戲劇表演藝術,融合了美術、音樂、操作、說唱于一體,能夠促進參與者的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自省智能等方面的開發。“唐山皮影沉浸式社教活動”是由唐山博物館組織的社教活動,以互動、參與的形式開展所有活動項目,參與者眾多,受到了眾多學校的好評。然而,研究者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活動開展的重點在展示和傳播傳統文化,而非開展活動對學習者能力提升的作用。這就需要設計和實施相關的教育活動,進行檢測并提供反饋。
3.2 設計思路
(1)開發展品智能資源
智能資源開發即根據展品的外在形象、表現形式、用途和蘊含的精神內涵,發現與展品相適應的智能類別,并設計相應的智能活動,有針對性、有側重地激發學生的智能潛力。在場館教育活動中,要根據教育活動的開展目標,結合活動對象的能力基礎和活動所用展品資源特征,對學生的多元智能進行開發。不同類型場館組織的不同教育活動,都會激發學生的智能開發,更好地促進參觀者的認知力和理解力。
開展“多彩皮影戲”主題活動參觀者在參觀皮影展品的過程中,通過觀察、交流等行為對語言智能、人際智能、自省智能等方面進行側重開發;在集體欣賞皮影表演過程中,對空間智能、音樂智能等方面進行側重開發;在參觀者嘗試動手制作皮影和操縱皮影的過程中,借助體驗感,在肢體動覺智能、空間智能等方面進行側重開發。
(2)營造真實智能情境
隨著對學習認知的改變,學校的圍墻變得模糊,在真實情景中獲取的知識才能更好地被學習者接受并理解,并為今后運用相關知識奠定基礎。活動設計者要在活動開展準備階段,充分發揮實物展品在激發學生多器官感知上的優勢,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開發和培養多元智能。
首先,活動設計者要為學生營造真實的社會情境,充分利用博物館等具備教育功能的場館,使學生游走在場館展覽之中,就如同置身于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通過觀察展品、聆聽講解、感受環境,在不知不覺間調動全身多器官參與學習,使學習行為由被動灌輸轉變為體驗式的主動學習。知識源于與真實物質的有形接觸,設計教育活動還要注意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實踐環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
(3)設計多元活動切入點
“多元切入點”,包含三層含義。從設計理念來看,學習者的智能強項各有不同,通過提供多個切入點,以多種方式向所有學習者呈現同一個“核心概念”,學習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智能強項的切入點,以促進真正地理解。從活動形式來看,根據八種智能類型,將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為語言敘述型、邏輯量化型、審美路徑型、體驗路徑型等多種不同的形式,學習者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開發多種智力類型;從教育目標來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其他多感官,讓兒童在觀察、參與、娛樂中學習,積累廣泛的“第一手經驗”,促使兒童獲得真正地理解,真正將學習與現實和未來生活聯系起來。
“多彩皮影戲”的活動目標是了解傳統文化,通過自然觀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個切入點,設置多個活動流程,充分調動多種智能,激勵學生完成活動任務。
(4)構建智能實踐共同體
學生的學習只有在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環境中,才能使學習效果最大化。學生與教師、同學組成學習實踐共同體,獲取直接經驗,構建新的知識。智能實踐共同體不同于一般的實踐共同體,智能實踐共同體的切入點在于激發學生智能潛力,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學生、同伴和教師協作共享之下獲得學習的直接經驗。在智能實踐共同體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和參與者,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和設計者,同伴是活動的溝通者和協作者,三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合作。
(5)多維度互動評估
有學、有評價、有反思才是一套完整的學習流程,為此,培養學生的“反思性思維”至關重要。為了實現真正理解的目標,學生適當地進行反思是至關重要的。所謂“反思性思維”,是指思維活動有活動結果轉回原來的假定與猜想,是經驗的轉化,從而實現真正理解。
評估的形式分為學生自評、教師量化評估等。學生自評是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感受和收獲,評判學生是否真的了解課堂內容,并將其應用于未來生活實踐。教師量化評估是通過教師根據各項智能表征、評估準則與教學環境,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觀察學生的智能表征,以此改進教育活動設計。評估過程應貫穿學習始終,教育活動與日常教學互動,其影響是漸進的且會持續變化。這意味著教師應對評價中獲得的信息保持敏感,提供反饋并及時做出調整。
3.3 活動設計
(1)活動主題
本活動設計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利用皮影展覽、皮影戲表演、體驗皮影制作與操縱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對皮影戲的發展和造型特點進行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在空間、邏輯、藝術語言表達上的能力,優化學生的審美價值,提升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文化認同感。
(2)活動對象分析
“多彩皮影戲”主題活動主要面向小學和初中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新事物的欲望,而且心智逐漸成熟,對具體事物形象的感知能力逐步增強。在活動過程中可以利用皮影展示和皮影表演使展覽內容更直觀,通過小任務、小組合作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活動目標
①能夠與同伴緊密協作,形成嚴謹務實的個人風格。
②愿意進行基礎的動手操作,培養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③能夠積極主動又有創意地參與皮影表演,感受皮影表演的樂趣。
④感知、了解皮影戲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本土民間文化的感情,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民族自豪感。
3.4 活動流程
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基于唐山博物館“冀東三支花”陳列館中“唐山皮影”展區的相關資源,設計了“多彩皮影戲”活動。活動參與人員以4~6人為一小組,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和場館工作人員的安排和帶領下,與小組成員協同合作,完成參觀和制作皮影的總任務。活動共分為“知影”“觀影”“制影”“耍影”四個環節,在真實環境中了解傳統文化。各個活動環節的具體描述如下:
(1)知影
在進入展覽館組織參觀前,由帶隊教師向同學們提出幾個問題,學生邊參觀邊尋找問題的答案,使學生認真地感受皮影、了解皮影。問題分別為:什么是皮影?皮影因何興起?皮影的歷史發展如何?皮影的造型有哪些分類?皮影戲是如何表演的?在參觀時,學生們可以根據所見所感交流心得體會,有任何疑問也可以及時地詢問博物館工作人員。
(2)觀影
“觀影”環節在皮影表演區進行。首先,邀請皮影戲表演藝人為學生進行精彩的皮影戲表演,表演結束后,帶隊老師向學生提出疑問:一場完整的皮影戲表演由幾部分組成?都需要哪些道具的支持?皮影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接下來,帶隊老師指揮學生分小組到幕后近距離觀察,通過細致觀察尋找問題的答案,并通過交流確定答案。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和表演藝人可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
(3)制影
傳統的皮影制作共分為六步,分別為選皮、畫稿、雕刻、上色、罩油和裝訂。由皮影雕刻藝人為學生們講解并演示,一邊展示皮影制作過程中用到的工具,一邊示范每個工具的使用方式,并說明各個步驟的注意事項。小組內各個成員探討自己組的表演內容,通過交流的形式確定每個人的后續分工和需要制作的皮影人物。在確定好主題后,小組成員將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利用準備好的工具進行繪畫、刻印和裝訂。
(4)耍影
耍影是皮影實踐的最后一步。首先,皮影藝人教授學生皮影操縱的基礎動作,學生利用自制的皮影進行練習,并在小組間排練,為皮影表演做準備。各組學生分別進行皮影表演,對學生的要求做出相對標準和流暢的動作,在做出動作的同時有感情地說出臺詞,并在表演結束后說明本組表演運用了哪些技巧動作。最后,各位老師會根據皮影繪畫的創意、皮影表演的效果進行打分。
4 活動實施建議
4.1 活動過程建議
教師在促進學生各項智能開發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多元智能理論指導的教育活動,應從設計思路的五個方面對帶隊教師提出相應的活動建議,如表所示,以促進場館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使教育活動的功能作用發揮到最大。
4.2 評價建議
要了解多元智能開發的有效性,需要利用合理的評價方式來測量。通過過程性評價的方式考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以此次評價作為改進活動、提升質量的重要參考。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度。教師通過觀察和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情況,活動設計是否有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學生遇到問題的反應力。學生在活動中尋找提問的答案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可以觀察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小組成員尋求新答案的是誰?小組中哪位成員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小組內成員通過哪些方式嘗試解決問題?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訪談的形式了解學生作為體驗者在這一過程中的觀點和看法。
(3)小組皮影表演的完成度。學生是否有完整的設計思路、設計意圖,表演中人物、布景是否合理、完整,皮影表演中各工種的擔任是否全面、均衡。
(4)學生的理解和說明。考查學生是否充分理解展品的價值內涵,并能通過表演設計、言語表述等形式表達出來,并對本組表演進行解釋說明。
(5)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活動結束后,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感想,教師以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和對傳統文化的新看法、新感悟。
5 結語
博物館教育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讓學生從“參與”轉向“真正理解”。本文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設計場館教育活動,一方面為場館教育活動設計提供了理論指導,活動設計者利用博物館的優勢為學生設計學習活動,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實現學生在博物館中真正理解的目標;另一方面擴大了教育理論的應用范圍,以促進理論的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