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硯
摘 要:王夫之在《宋論》中深刻指出,宋朝軍隊戰斗之所以羸弱,乃在于練兵不得法,沒有面向實戰去練兵。其實,勇氣的訓練才是根本。此外,“擇卒不如擇將”。
關鍵詞:以戰教之;勇氣;將帥之才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學家。他在《宋論》一書中,深刻洞察到宋朝戰斗力弱的原因在于練兵不得其法,沒有能夠瞄準實戰去練兵,沒有能夠認真分析強敵去練兵,更沒有能夠產生出有勇有謀、指揮若定的優秀軍事將領,因此,終宋一朝很難擺脫軍事上落后挨打的局面。
王夫之在《宋論》卷二中提出了一個大家司空見慣的問題:“不教之兵,可使戰乎?”毫無疑問,大家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可”。孔子他老人家也曾說過:“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意思是指讓未受過訓練的人去作戰,就是拋棄他們,讓他們白白地去送死啊!但緊接著王夫之又拋出下一個問題:“日教其兵,可使戰乎?”看到這個問題,想必大家會說,天天訓練,不就是為了打仗,這當然可以戰了。但在這里,王夫之給出的答案依然是:“固不可也。”這個回答真讓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王夫之進一步指出世人所謂的練兵,具體表現在:“張其旗幟,奏其鉦鼓,喧其呼噪,進之、止之,回之、旋之,擊之、刺之,避之、就之”,這種儀式化的東西能應對千變萬化的戰場形勢嗎?在王夫之看來,這樣的日常訓練一點價值都沒有,一旦面對強敵,“目熒魄蕩,而盡忘之矣”,即使沒有忘記,也還是毫無實際用處。所以,王夫之得出結論:“是故日教其兵者,不可使戰也。”
王夫之在分析通常所說的軍事訓練不能算是“教”,那么什么樣的訓練可以稱得上“教”呢?王夫之認為,“夫教戰之道無他,以戰教之而已矣。”這里他提出了“以戰教之”,就是向戰而教,仗怎么打,兵就怎么教,在實戰中教。他指出,古時的軍事訓練一般采取圍獵的方式進行,把野獸看成假想敵。捕捉野獸,就像是在追殺敵人;迎頭驅逐,就像是在與敵人挑戰;獵得后獻出獵物,就像是在計功受賞。這樣練兵,在當時條件下是可行的,因為當時的戰爭只是“怒盡而止”,并非要爭個你死我活,所以用野獸比擬敵人來訓練,尚可。盡管如此,以野獸比擬敵人也還是有不妥之處,因為一旦展開決戰,對方并不會如野獸那樣沒有致人于死地的能力。所以,以古時的訓練來對待今天非生即死的作戰,已經不適用了,更何況今天的訓練還不只是常規的騎射、進退之法呢?
那什么樣的訓練才是有效的呢?王夫之認為勇氣的訓練才是根本。“所恃以可生可死而不可敗者,氣而已矣。”也就是說,值得依賴而可以使人在戰場上生存、可以使人犧牲但不能使人失敗的,只有勇氣。勇氣是否可以通過日常訓練產生呢?王夫之認為不可,勇氣只有在實戰中才能產生。“是故教戰者,唯數試之戰,而后氣以不駭而昌。”也就是說,“教戰”只有在真刀真槍的戰場上,士兵才會得到鍛煉而培育出勇氣。王夫之認為,如果沒有身經百戰的將士可用,還不如啟用新人。為了證明自己這個觀點,王夫之以漢代著名將領衛青、霍去病等來舉例,說他們既沒有讀過孫武、吳起的兵書,也沒有聽過戰鼓的聲音,然而就是憑著剛剛興起之時的那股銳氣,就使大漢的國威揚張于大漠;而跟隨他們的士兵也沒有經過行進、停止等打仗步驟的長期訓練,就能夠勇猛殺敵。可見,勇氣的作用遠勝于平時所謂的訓練,而勇氣則產生于實戰。所以,王夫之認為,“舍以戰教,而教不如其無教”。
是不是有了屢經戰陣的經驗,就可以百戰不殆呢?王夫之認為,還不可以。因為要看對手,如果你經常和比你弱小的人打,你信心滿滿,也打贏了,但這并不能說明在和比你強大的敵人打時,就一定能勝。王夫之舉例說,北宋開國進行的統一戰爭中,對手都是比北宋弱小的國家,有些還是主動投降的,所以北宋沒有費太多力氣就把對方拿下;但以為拿下這些國家就證明自己實力很強大,這就大錯而特錯了。北宋太宗朝時,與契丹進行的幾次大規模作戰都慘敗而歸。對此,王夫之總結道,“怙其勝小敵者以敵大敵,突騎一沖,為生平所未見,而所習者不與之相應,不熸何待焉?”也就是說,依仗著曾經戰勝弱小的敵人,就去和強大的敵人相對壘,結果敵人精銳騎兵一沖,這種陣勢為自己生平所未見,平日所練習的技藝根本無法與敵人相搏,不全軍潰敗又能如何呢?這里,王夫之還特別強調將領的重要性,在戰場上仗怎么打,需要將領去指揮,將領不去琢磨對方的打法,而只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指揮,試圖以不變應萬變,怎么可能打贏呢?故“擇卒不如擇將。”
綜上,王夫之對北宋戰斗力弱的原因分析不可謂不透徹,不僅指出了常規儀式化的軍事訓練對勝戰毫無益處,而且深刻剖析了向戰而教的重要性、戰場上勇氣的重要性、研究強敵打法的重要性以及將帥指揮能力的重要性等等。宋人是不知道這些方面的重要性嗎?當然不是。在對武將深深猜忌和防范的氛圍中產生的“崇文抑武”的治理理念的控引下,再多的將帥之才又有何用?況且這一時候的土壤本身也難以產生出優秀的軍事將領。王夫之非常痛心地指出,“疑忌深而士不敢以才自見”。沒有將帥之才,沒有面向實戰的練兵,終宋一朝在軍事上也只能是“弱宋”。
作者:博士,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