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清
摘要:新課標將“文化自信”放在了語文四大核心素養的第一位,以《身邊的文化遺產》為例,以“文化自信”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親身收集與體驗,挖掘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旨在讓學生真正從身邊的文化遺產中體會“文化自信”的內涵。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課標;文化自信;身邊的文化遺產
《身邊的文化遺產》選自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對本單元起著總結與升華的作用。作為古代的經典名篇,本單元課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對學生進行感情、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材料。
新課標明確提煉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核心素養目標,而且把“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進一步強調以文化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課程功能。所以以“文化自信”為重點,本節課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文化自信:認識保護我國文化遺產的意義,增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培養學生文化自信;2.語言運用:通過搜集身邊的文化遺產活動,學會篩選主要信息,自主完成資料卡并撰寫申請報告;3.思維發展:在完成資料卡和申請報告過程中,自主梳理調研所獲得的信息,條理清晰地完成任務,并思考可以作為申遺成功的候選遺產的原因;4.審美能力:在調研文化遺產項目的過程中,以及小組同學的展示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中國是文明古國,蘊藏著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但現如今很多學生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都停留在淺顯的層面。長期以來綜合性學習迫于考試壓力已流于形式,所以在本課綜合性學習教學中,我創設了問題情境———文化之旅,課堂共設置了“了解文化遺產”“尋找文化遺產”“申請文化遺產”“傳承文化遺產”四個環節。緊扣“身邊”二字,聚焦典型遺產,明確尋找任務,走進真實情境,開啟了一場探究與實踐緊密融合,尋找與傳承兼收并蓄,遺產和自信巧妙滲透的說走就走的旅行。
在這節課中我改變了從前“教室即課堂”的教學模式,力求實現綜合實踐課“實踐化”,將學生“兵分六路”,分別完成自己小組所承擔的任務。黃玉峰老師說過,課堂教學的成功,必須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熟悉所教文本;二是找到破譯文本的突破口。我將“尋”和“申”作為本課突破口,通過“兩尋”“四申”落實重點任務,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尋,有理有據地申。我以問題領起課堂教學,分別指向小組匯報、“為什么要申請這項文化遺產”、“你要支持哪一樣文化遺產?”讓全班學生參與這場申遺之旅。
在第二環節“尋找文化遺產”環節中,我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通過實地調研、采訪相關專家和身邊親友、網上搜集資料等多種學習方式,找到已有的家鄉文化遺產“赫哲族魚皮制作工藝”和“赫哲族薩滿舞蹈”?!昂照茏弭~皮制作工藝”小組在赫哲族人民的家鄉實地考察之后,錄制了一段小視頻,向同學們介紹了魚皮制作工藝,還帶回了小組成員親自做的一幅魚皮畫,讓沒有到過赫哲族人,家鄉的同學親眼看到、觸摸到了魚皮;“赫哲族薩滿舞蹈”小組的學生在調研時,有幸和當地居民學習到了簡單的舞蹈動作,在課上給同學們進行了展示,通過他們的舞姿其他學生立刻發現這些都是捕魚的動作,通過自主討論,得出———赫哲族是以捕魚為生的少數民族。通過感受赫哲族文化遺產的魅力和申遺成功給赫哲族人民帶來的好處和變化,學生明白了申遺的原因和意義,從而自然引出下一環節———“尋找有價值的備選文化遺產并申請”。
接著在第三環節“申請文化遺產”當中,學生自主推選出四項“申遺”候選項目,分別是:三江口的傳說、東北方言、知青文化廣場、小雞燉榛蘑?!叭诘膫髡f”小組在課堂上講述了一段古老的傳說故事,神話傳說往往帶有價值觀的傳遞,是文化積淀到極致的結晶,傳說往往寄托著遠古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第三小組同學憑借古老神秘的故事、對以和為貴的渴望,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讓我們都熟悉的家鄉染上了神秘浪漫的色彩?!皷|北方言”小組匯報展示過程處處充滿思辨,閃現智慧的光芒:“東北方言很老土,沒有北京話高級”,面對同學質疑,第四小組同學把東北方言和其他方言進行比較,并拿出冬奧會中東北方言的流行和在異國他鄉那份情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思辨中明確東北方言表達上的獨特魅力?!爸辔幕瘡V場”小組,利用2分鐘的VCR帶領全班同學了解了上世紀5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往事,讓大家重溫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知青文化廣場作為佳木斯市的地標建筑早已成為佳木斯人的驕傲,第五小組深情地向同學訴說自己的想法,讓全班同學陷入了深思?!靶‰u燉榛蘑”小組端來了一道真正的菜品,讓班級同學品嘗,從這道菜的食材和工序兩方面說明了他們小組想要申請文化遺產的原因,將課堂氛圍推向了高潮。四個小組競爭激烈,每個小組都拿出殺手锏,使出渾身解數來爭取觀眾的投票。
六個小組的展示異彩紛呈,準備過程和展示環節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還提高了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等品質,更喚醒學生對文化所包含的語言文字、民俗歷史、山川地理、音樂舞美等方面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鑒賞過程中提高了個性創造力。學生還拓寬了自己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整合地理(知青廣場、三江口等)、歷史(赫哲族的歷史文化、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生物學(雞肉蘑菇的選擇)知識,對文化遺產進行尋找和總結,融合多個學科知識,用舞蹈、音樂,化身導游、廚師等方式進行匯報展示。
在四組學生對四項文化遺產候選項目展示完畢后,教師需要對四項文化遺產進行評價和選擇,在這里我沒有選擇傳統的等級性評價,因為學生在調研和準備過程中都付出了努力,應該被鼓勵。所以在總結中我選擇了別樣的做法———分類,將四組待申請文化遺產分出“最親切”“最美麗”“最鮮美”“最期待”申遺項目,評選的過程中既讓每個小組都收獲了實踐后的快樂,也鼓勵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
在第四環節“傳承文化遺產”中,學生各抒己見,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收獲,真真切切感受到祖國的文化遺產帶給國人的文化自信,并且發自肺腑地想要傳承我們的優秀文化,這令我非常欣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語文課堂承擔著立德樹人的責任,多年之后,學生已長大成人,可能已經忘記曾經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很多知識,但若能在學生未來生活、為人處世中留下某些痕跡,那就是語文素養的體現,也是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的最終作用。
最后的環節是本節課的作業設計。作業是語文教學實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具體教學效果有顯著的影響,所以在作業設計時要做多方面考量。尤其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本節課的作業分為兩部分。
課前籌備時,我鼓勵學生以多種靈活形式來完成準備作業。我們在課堂上看到,有的學生以小記者身份進行了采訪,有的學生以小攝影家的身份進行取景拍攝,還有學生以小舞者身份呈現本組構想,另外還會有許多的伙伴們在幕后出謀劃策,這樣的作業形式使學生關注了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學習的能力。
設計課后的作業時,我選擇以手抄報的形式來呈現本節課的文化遺產項目。手抄報的作業是一個全神貫注、手腦并用的創造過程,能鍛煉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也能鍛煉學生繪畫、版面設計的能力。但是部分學生沒有任何繪畫基礎,在完成手抄報時會有難度。如果在課后作業中,我添加一項基礎型作業(也是教材中的作業),即以“我與文化遺產”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談談你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思考,進行分層作業,也許會更好。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