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阜陽市人民醫院骨科關節及創傷病區 236000
半月板是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遞負荷、營養關節及吸收震蕩等作用。半月板損傷是膝關節最為多見的病變之一,多發于青壯年男性,常因運動獲病〔1〕。近年來,隨著全民運動的興起,社會群眾越加的重視自身的機體素質,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2〕。但是有部分人在運動時,運動量明顯超出自身的機體符合,運動時間及運動姿勢不科學,導致機體出現運動性損傷。在運動過程中,常出現變速、急停、突起等情況,會導致膝關節功能受損,出現半月板損傷。致使患者出現疼痛、交鎖、紅腫等情況,嚴重影響自身的生活質量〔3〕。手術治療是當前半月板損傷的首選方法,而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作為微創技術,能夠減少患者的手術損傷,加快康復效率,受到了臨床的一致認可〔4〕。但圍術期護理依舊對患者的康復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常規圍術期干預內容簡單,缺乏針對性。集束化管理概念最早有美國健康促進研究所提出,主要指將一系列循證基礎治療及護理的措施進行捆綁,在同一環境和相同時間進行有序慣性、實踐性、目標性的實施,以便為患者提供優化的護理服務和護理解決,而多維集束化護理干預能夠從不同角度進行護理干預,多種護理干預方式產生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鑒于此,本文特研究多維集束化護理在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患者圍術期中的作用。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間阜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4例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患者。本次研究已取得該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2018 APTA臨床實踐指南: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和運動障礙》〔5〕中的相關診療標準;②符合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手術指征;③年齡18~80歲;④患者了解研究詳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韌帶損傷;②既往膝關節手術史;③明顯膝關節退變;④存在手術禁忌證,如凝血功能障礙、關節局部感染、關節僵直、關節間隙狹窄;⑤雙側半月板損傷;⑥不愿配合本次研究 。以隨機數字表法 將其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各57例。實驗組男29例,女28例;年齡48~67歲,平均(69.57±6.93)歲;BMI 18~24 kg/m2,平均(21.32±1.67)kg/m2;術前膝關節Lysholm評分 (Lysholm膝關節評分標準由Lysholm、Gillqui于1982年創辦。Lysholm評分de可靠性、有效性和敏感性已被國際文獻所證實)41~45分,平均(42.87±1.26)分;疾病類型:內側半月板損傷21例、外側半月板損傷19例、合并交叉韌帶損傷17例。對照組男31例,女26例;年齡48~68歲,平均(69.82±7.13)歲;BMI 18~25 kg/m2,平均(21.56±1.89)kg/m2;術前膝關節Lysholm評分41~46分,平均(43.12±1.37)分;疾病類型:內側半月板損傷20例、外側半月板損傷18例、合并交叉韌帶損傷19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術前膝關節Lysholm評分、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對照組行基礎護理,主要內容包括:術前護理:①術前訪視:術前1 d巡回護士前往病房詢問患者假體植入史、手術史、過敏史等;告知患者半月板損傷的相關疾病知識,并向患者介紹相關致病因素,讓患者改善不良生活習慣;②術中護理:核對患者身份信息、體位指導、操作告知等;③術后護理:麻醉蘇醒后至疼痛完全緩解指導患者進行屈膝訓練,根據患者體力耐受情況選擇訓練頻率和時間 。
1.2.2實驗組 實驗組行多維集束化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術前護理 (術前3 d)。①術前評估: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的一般資料,并掌握患者的相關診斷資料,與患者主治醫師共同研討、制定患者的個性化護理計劃。②心理指導:患者術前多存在對于手術的恐懼。護理人員應溫和的與患者進行溝通,耐心關懷、安慰患者,向患者講解手術的相關流程,讓患者對于手術內容有所了解。術前告知患者手術的相關準備事項,讓患者積極做好準備。并向患者講解關節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對于機體損傷較小,術后康復時間短,不會影響患者的術后預后,降低患者對于手術恐懼、急躁等負性情緒。向患者介紹主刀醫生的相關榮譽,讓患者建立其對于醫護人員的信任,以此來降低心理負擔。③健康宣教:患者術后需要進行制動,因此,患者住院后即應進行臥床,降低膝關節的運動,讓關節可以更快消炎、去腫,盡快手術。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床上排便的方法,讓患者加以練習,為術后的臥床做轉變。并向患者說明膝關節肌肉萎縮的危害,讓患者在術后盡早地進行康復訓練。于術前教會患者各項康復訓練技巧。讓患者平躺于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膝關節不要彎曲,抬高到一定程度后,緩慢下落。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在腿部增加重物,訓練強度以患者適宜為主。3次/d,15min/次,確?;颊咝g后能夠更好地完成康復訓練。(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開始前帶患者熟悉手術室及手術室的相關手術器械,減少患者對于陌生環境的緊張情緒。待患者麻醉生效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注意調節手術室溫度,避免著涼。幫助患者鋪蓋毛毯,注意遮擋隱私部位等。(3)術后護理。①患肢護理:每日定時觀察患者的引流情況。如患者引流液顏色較深且量較多,則提示關節出血,及時溝通醫師進行止血,定期更換敷料;術后24 h指導患者平臥,將患肢抬高30°左右,并同步外展20°,避免膝關節彎曲,使膝關節充分松弛,避免血液循環受阻。在膝關節兩側加用冰袋進行冷敷,減少患者疼痛的同時,促進血液回流及消除紅腫,每次30 min,3次/d,自術后24 h至出院。②疼痛護理:關節鏡屬于微創手術,疼痛感較開放性手術較輕,如患者疼痛感較強,則給予阿片類,每日不超過2次,每次不超過0.2 g。③術后康復計劃:術后當天: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患肢按摩,按摩部位包括怪關節、足趾,讓足趾交替收縮及伸屈,1 h/d。術后1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訓練,要求患者大腿肌肉交替緊繃及放松,緊繃、放松1次為1組,50組/d。讓患者進行足跖屈及背屈訓練,50組/d。術后2 d,加行直腿抬高運動,患者平躺,膝關節伸直不要彎曲,緩慢抬高至40°作用,隨后滯空5 s,緩慢放下,抬高、放下1次為1組,25組/d。術后3 d:屈膝運動,借助表明光滑的木質滑板完成,將足部放在床頭,患者在護理人員的輔助下進行屈髖、伸膝、足底與滑板平行,通過滑板滑動使膝關節屈曲,25組/d。術后4 d:護理人員輔助患者下床行走,由健肢帶動患肢,盡量屈膝,初始行走時間5 min,隨后逐步增加。術后5 d:在腿部放置1斤左右的沙袋進行負重行走,逐漸增加至2 kg,行走時間及距離逐漸增加,以患者耐受為宜。④飲食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術后禁食禁水6 h,如患者無異常腸胃反應,可使用清淡飲食,術后2 d后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多食用新鮮果蔬,注意補充維生素,促進切口愈合。兩組患者均行為期15 d的護理干預。
1.3.1疼痛程度觀察指標 于入院后1 d(干預前)和出院前1 d(干預后)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向患者發放疼痛觀察尺,尺身帶有0~10的刻度,告知患者數字與疼痛之間的關系,即0為無痛,10為劇烈疼痛,以此類推,讓患者自行感知疼痛,并做出疼痛等級評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814〔6〕。
1.3.2膝關節功能觀察指標 于入院后1 d(干預前)和出院前1 d(干預后)應用膝關節Lysholm評分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該評分分為跛行(5分)、支撐物使用(5分)、關節絞鎖(15分)、關節不穩(25分)、疼痛(25分)、關節腫脹(10分)、爬樓梯(10分)、下蹲(5分)8個條目,滿分100分。分數與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851〔7〕。
1.3.3術后并發癥觀察指標 術畢至出院前1 d本次受試患者進行術后疼痛、術后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神經損傷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

組間對比,干預前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對比,兩組干預后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數據對比(分,
組間對比,干預前兩組各項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實驗組各項膝關節功能評分均和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對比,兩組干預后各項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數據對比(分,
實驗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n(%)〕
術后疼痛是手術的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睡眠質量〔8-10〕。本次研究中,通過放置冰袋冷敷、給予口服止痛藥物等方式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冰袋冷敷可以使機體血管收縮,減少皮膚充血及腫脹問題,阻礙內部血管進一步出血,對于緩解疼痛具有積極意義。而艾瑞昔布是臨床一線關節鎮痛藥物,屬于COX-2的選擇性抑制劑,能夠抑制炎性前列腺素產生,減少炎性反應,有效鎮痛。同時,本次研究于患者術后當天即開始進行康復訓練,運動可以刺激內源性阿片類物質的產生,使其與阿片受體相互作用,提高疼痛閾值,減低痛感〔11〕。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夏懷華〔12〕等研究顯示,冰敷能夠有效改善膝關節術后疼痛,與本次研究相符。龍梅〔13〕等研究顯示,康復訓練對于改善膝關節術后疼痛效果具有積極作用,與本次研究結論一致。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膝關節功能顯著高于對照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是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的主要評估指標之一。本次研究中,在患者術后當天即開始被動訓練,隨后術后1~5 d分別加行不同的訓練內容,從被動訓練、主動訓練、床上訓練及下床步行訓練,根據患者的個人恢復情況,加強患者的訓練難度。該模式與早期康復理論相符,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肢體功能。劉曉磊〔14〕等研究顯示,患者經干預訓練后,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程度顯著改善,與本次研究結論相符。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術后并發癥顯著低于對照組,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的術后并發癥主要因素為患者術后長期制動,導致相關神經、肌肉萎縮,造成血栓、疼痛腫脹等。而本次研究中,采用冷敷、多模式運動訓練等方式有效改善神經、肌肉萎縮等情況,能夠促進肌肉、神經恢復。同時,運動能夠提高血液循環速度,降低血栓形成率,減少炎性因子水平,對緩解疼痛、腫脹等術后并發癥具有積極作用。李振芳〔15〕等研究顯示,經抗阻訓練后全膝關節置管術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顯著降低,與本次研究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多維集束化護理可以有效地降低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并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