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 田磊 毛爽
(1.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9;2.江蘇理工學院體育部 江蘇常州 213163)
隨著現代排球運動的快速發展,排球愛好者數量不斷增加,排球商業化運作模式逐漸成熟,社會對排球的觀賞性和競技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減緩疲勞的產生一直是運動訓練亟待解決的問題[1]。運動中的疲勞包含運動性生理疲勞和運動性心理疲勞兩個互相影響的過程[2]。區別于生理疲勞,運動員、教練員應該竭力避免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現象出現,因為它不論是對運動員的訓練,還是對比賽的影響都是負面的[3]。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參與活動的行為是一種關于經驗選擇的潛在能力,引導其充分認識主體需要、動機目標和環境信息,驅動個體采取自由性行動選擇[4]。同時,有研究指出教練員未能及時提供幫助以及冷漠無情的行為均可引起運動員心理疲勞[5],且教練員自主支持對運動員心理疲勞具有抑制作用[6]。
前人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探索教練員領導行為引起運動員內在動機和外部行為傾向,Chelladurai的教練員領導行為模型認為,當教練員執教方式呈現一致時,能提高運動員訓練比賽滿意感和運動績效[7]。相關研究指出,基本心理需要不僅與心理疲勞及各維度之間顯著負相關,且對其還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6],教練員不恰當的領導方式會使運動員呈現低滿意感水平,導致其消極應對訓練及比賽,進而引發心理疲勞甚至心力衰竭,損害其心理健康,降低訓練比賽成績[8]。基于此,該研究提出假設:基本心理需要在教練員領導行為與運動員心理疲勞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共計發放問卷300份,剔除未作答和作答傾向明顯的問卷12 份,回收有效問卷288 份。調研中,男性112人(39%)、女性176人(61%)、運動健將2名(1%);一級運動員82 名(28%)、二級運動員119 名(41%)、無等級運動員85 名(30%);平均年齡15.7 歲,平均受訓年限5.03年。
1.2.1 教練員領導行為
該研究采用經國內學者蔡端偉修訂的教練員領導行為量表[9],共5個維度31個題目。采用5點計分法進行評分,分數越高,則表明行為的水平越高。內部信效度良好(Cranach's α=0.92)。
1.2.2 基本心理需要量表
該研究采用經國內學者蔡端偉[10]修訂的總量表,共3 個維度。采用5 點計分法進行評分,分數越高,則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水平越高。該研究中,總量表內部信效度良好(Cranach's α=0.91)。
1.2.3 運動員心理疲勞量表
運動員心理疲勞量表由Raedeke 等人[11]編制,在國內外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Cranach's α=0.88)。
采用SPSS 21.0和AMOS 20.0軟件對收集得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后構建SEM路徑圖。
在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過程中,該研究假設的三因子模型優于單因子模型,具有可接受的模型擬合度。結果顯示,三因子(χ2/df=1.646,RMSEA=0.062,NFI=0.912,CFI=0.913,IFI=0.964,TLI=0.956,GFI=0.986,AGFI=0.947)優于單因子模型(χ2/df=3.744,RMSEA=0.151,NFI=0.895,CFI=0.766,IFI=0.777,TLI=0.778,GFI=0.742,AGFI=0.843)。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教練員積極反饋行為、民主行為、社會支持行為以及訓練指導行為與基本心理需要顯著正相關,與專制行為和運動員心理疲勞呈負相關,而專制行為與心理疲勞顯著正相關。
為了進一步檢驗三者關系及教練員效能在情緒智力和領導行為的中介作用,運用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系數β(標準化)來驗證假設:教練員領導行為可以正向影響基本心理需要;基本心理需要對運動員心理疲勞有著預測作用;教練員領導行為可以直接負向影響運動員心理疲勞。
通過調查研究得知,教練員領導行為可以正向影響基本心理需要(β=0.65,t=8.134,P<0.001),基本心理需要對運動員心理疲勞有著預測作用(β=-0.579,t=-6.225,P<0.001),教練員領導行為可以直接負向影響運動員心理疲勞(β=-0.264,t=-2.889,P<0.005)。
通過AMOS 各變量間的效應數據顯示,教練員領導行為—運動員心理疲勞的效應量為-0.26,占41%;教練員領導行為—基本心理需要—運動員心理疲勞的效應量是-0.38,占59%;教練員領導行為影響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總效應值為-0.64。
在總效應檢驗分析中,教練員領導行為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產生不同影響。基本心理需要對運動員心理疲勞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與教練員除專制行為以外的行為都呈正相關關系。由此可見,教練員領導行為可直接預測運動員心理疲勞,也可從另一條路徑通過基本心理需要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產生影響。與郭正茂等人[6]研究結果一致,各變量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教練員領導行為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可通過中介變量基本心理需要間接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產生影響。
在運動實踐中,教練員是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的最直接領導者,有效的指導行為有助于提升自身有效性,是增強運動員的信服力,提升運動技能水平最直接的關鍵因素。研究顯示[12],教練員領導行為可以對運動員產生激勵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運動員對于教練員的訓練指導行為最為敏感[13],教練員依據豐富的執教經驗,科學有效地指導與挖掘運動員訓練、參賽行為及運動潛能,是降低其心理疲勞的重要保障。同時,訓練指導行為的有效性對提升運動員信服力與積極性具有促進作用。社會支持和積極反饋行為可提升運動員對團隊及組織的認同感,促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各項任務中去。這與葉綠等人[14]研究結果相一致。長期枯燥的訓練比賽生活會導致運動員身心疲憊,從而影響自身的整體狀態和訓練比賽效果,關注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是教練員社會支持行為的關鍵因素。相關研究顯示[15],民主行為、專制行為會對運動員個體、不同的心理層面或運動團隊產生影響。通過自身經歷和調研中發現,教練員激勵法則多為物質層面的獎賞,缺乏對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精神需求的關注。在運動實踐環境下,需要教練員不斷創新訓練比賽手段和方法,改善其傳統的執教行為方式,從而緩解和抑制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產生。
研究表明,運動員基本心理需要起部分中介作用,間接地傳遞著教練員領導行為對心理疲勞的實施作用。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基本心理需要作為教練員與運動員朝夕相處關系中的紐帶,其水平的高低會對運動員的日常生活以及運動場上的情緒表現產生較大的影響。當所處環境能夠滿足個體3 種基本需要時,就能夠促進個體朝著自我提升、積極且健康的方向發展[4]。基本心理需要滿足是一個公認的重要機制,環境是影響個體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主要因素。教練員充分滿足運動員的基本心理需要,是防治其心理疲勞的關鍵。
總體而言,教練員在客觀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采用民主支持行為調動運動員主觀能動性允許其發表建議,并創造條件讓運動員感受到尊重滿足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進而能夠促使個體實現自我激勵,降低負面情緒。相反,采用極端專制行為會讓運動員感覺忽視、壓抑、憤怒等負面情緒,尤其在青少年心智不夠成熟階段,這種負面情緒不僅會導致運動員心理疲勞,還會誘發其產生偏差行為。因此,綜合中介檢驗的結果認為,在競技運動訓練中,教練員各維度領導行為對基本心理需要能夠產生不同影響,進而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緩解與抑制更具有針對性。
(1)教練員領導行為、運動員基本心理需要、運動員心理疲勞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
(2)青少年排球教練員領導行為對運動員心理疲勞具有抑制作用。
(3)基本心理需要在教練員領導行為與運動員心理疲勞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