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銳敏 李楓
(1.臨汾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臨汾 041000;2.山西警察學院 山西太原 030401)
推進高校課程數字化教育探索,提升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水平,促進高校教學成效和育人成效的發展是今后高校教育的重要教育探索方向。該文在數字化背景下,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基于數字化教育技術發展趨勢,擬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四方面進行體育教學課程的新探索。
數字化技術教學是指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技術對復雜多變的教育資源、教育信息,根據學生學科素養發展需求和教學實施需要,靈活轉換為具體的、可以度量的數據,并對該數據進行建模、加工和使用,為現有的課堂融入教學資源、教學呈現方式和教學反饋等多個環節提供教學支持,并借助校內外、課內外一體化等多樣化的教學實施策略,將多個教育主體進行融合,形成更加立體化、全面化的教育合力,最終促進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和素養教育結果的多向成長。
我國一直致力于數字化教育技術的教育支持和教育探索。2022 年2 月,教育部召開“十四五”國家基礎教育重大項目計劃實施部署工作會議,教育部長懷進鵬提出了“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的發展建議,實施基礎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打造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1]。2022 年2 月25 日,全國高教處長會在重慶市召開,旨在研究部署2022年度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重點工作,吳巖司長提出,將“實施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作為五方面重點工作之一,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師資源數字化建設和教師隊伍數字化建設。加快虛擬教研室構建,并確定了439 個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開展課程(群)教學類、專業建設類、教學研究改革專題類教學研究改革專題探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針對學校體育教育提出了“體育素養”教育理念,該教育理念認為,未來體育教育的核心是關注個體的體育文化和體育人文教育認知,體育運動技能與體育情感發展的協調、融合發展,并將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學科創造創新力的發展作為現代教育的核心。該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較好地契合了當今高校學生信息化成長背景和綜合素養教育需要,順應了時代發展需要,為高校體育教學融入信息時代提供了現實基礎。在數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將圍繞信息技術主動進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實施策略的構建,為今后的體育教學改革的長足發展提供新思路。注重運動技能與體育人文素養的融合成長,關照學校體育和學生素養的可持續發展,將改革總體方案落實到學校體育工作的多個環節和層面,使教育工作回歸育人的本質,關注學校體育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服務機制探索,注重學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2]。
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強調某項運動技能或身體素質測試結果,因此,在課程教學目標實施和教學評價體系標準制定時,較少關照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教學需求,往往在一維化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難以形成較強的體育參與興趣和較強的體育學習動機。在數字化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將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成長需要為根本出發點,首先反映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體系上。筆者認為,在數字化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體系將會出現以下發展趨勢:第一,去技能化,重視學生的體育活動參與和體驗感,構建教學主體意識,拓展體育思維能力,重在培養活動參與過程的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力;第二,兼顧體質健康前提下,注重情操陶冶和個人品格素養教育;第三,注重個體差異,構建橫縱向網格化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程度,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體育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測試等方面制定網格化發展目標,實現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在數字化背景下,教育技術將會獲得極大發展,為體育課程與教育實施策略的網絡化、通信即時化教學的深度結合提供了可能,可以讓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教育平臺及時提供給學生,為學生更加多元化、碎片化、系統化的自主學習拓展了學習時空,為教師更好地服務教學提供了更加注重溝通效率和溝通渠道的教學手段,能真正讓理論與實踐、室內與室外、課內與課外教學進行有效融合,讓學生的學校學習有效延伸到家庭、社會等更加多元的教育環境中。
高校體育教育的核心就是通過教學實施,借助體育活動的組織,幫助學生在課內外學習參與過程中獲得智力層面、體力層面、體育人文層面和人格教育層面等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最終成長為具有積極心態和健全人格的人。我國教育職能部門一直致力于學校體育教育的探索,在2019 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其中,特別強調未來教育應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數字化背景下探索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構建,第一,應落實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德育、智育、美育貫穿于體育活動中,實現“五育”教育結構間的合理融合與協調發展,為體育課程改革構建頂層設計,構建“教育更加全面,體育更可持續”的整體規劃;第二,充分發揮體育教育“以體化人,以體育人”的教育根本屬性,實現體育教學向體育教育的根本轉變;第三,依據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需求,拓展學生能力培養途徑,推動素質教育全面發展[3]。
在數字化教學背景下,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和即時通信技術的發展,無論是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體量,還是教學內容深度,都將是很大的拓展,易于陷入內容駁雜,學生學習雜亂無章的困境。因此,在數字化教學背景下,構建教學目標就必須進行教學過程的量化管理,對教學過程進行目標化管理,才能保證體育課程數字化教學內容的落實和課堂的拓展,從而滿足學生對不同體育項目的不同發展需要。基于該教學需要,筆者認為應加強構建網格化、分層化教學實施目標,對課堂教學、課后自主鍛煉和校內外體育競賽等活動的組織與自主參與,設置教學目標單元網格,以上途徑能夠保證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運動偏好,注重教學成效的過程化落實。
在數字化背景下探索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構建,必須基于數字化教學特色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有目的、有秩序和有成效的內容推進。筆者認為,應從教學內容構建標準、教學特色創設,以及教學內容的綜合化、融合化特征入手進行內容的構建探索。首先,形成以課件、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教案為主體的靜態化教學內容體系,讓學生明確教學安排和教學要求,并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進行有目的的自主學習。其次,構建賽事視頻賞析、體育項目動態及競賽快訊和體育專項互動等多元化的注重能力和體育素養拓展的動態化教學內容模塊,激發有專項發展意愿和長期運動意愿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大多數學生對主流運動項目的多元化學習需要,盡量拓展數字化教學課程的容量和深度。
體育課程以身體鍛煉和運動技能學習為主要施教手段,所以對體育專業知識、技能和運動方法的掌握具有較高要求,這也是傳統體育課程內容構建的主體。但在體育素養教育理念和素質教育要求下,當前高校學生面臨著社會適應力、逆商教育和職業勝任力等多元化的個人素養發展需要,單純的體育運動技術教學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需要借助數字化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技術背景下學生的網絡教學適應力大時代背景,加快教學內容的結構設計,提高教育成效。筆者認為,在數字化背景下探索高校課程教學內容構建策略,應在教學內容結構上下功夫。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增強競技能力為主線,加強教學內容在體育運動技能、體育人文精神教育、體育組織與參與興趣培養和個人品格教育等學習內容的融合教育結構安排,借助數字化教學形式和教育技術對傳統課堂進行拓展,構建教育內驅動,提高教學質量,形成內容豐富的全領域、全過程的教學內容機制[4]。
在數字化背景下探索高校課程實施提升策略,必須以教師群體的數字化執教能力和網絡技術的提升為根本出發點,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要大幅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業務能力。在數字化背景下探索高校體育課程教師群體施教能力的提升策略,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拓展。首先,構建集體備課機制。集體備課機制可有效激發教師群體間的合作、交流與創造創新意識,激發教師群體數字化教學探索動力[5]。其次,構建教師群體數字化教學能力成長渠道,為教師群體的數字化技能與知識的長足發展提供事實基礎。數字化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移動設備實操技能,還需要教師具有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教學反饋等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學生的日常體育學習進行記錄、觀察、分析和評估,需要體育教師具備數字化施教能力,所以必須強化教師群體的數字化教學能力。
數字化背景下探索高校體育課程施教策略構建工作,在提高教師的數字化施教能力及教師群體數字化內容整合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對教師的融合教學能力的實施水平進行提升。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索:第一,創設數字化教學規范與示范課程體系,通過示范課與實踐課的形式,提高教師群體的數字化教學實施感知力,提升數字化教學訓練業務水平,形成成熟施教模式,定期進行研討,整合資源,優化教師群體的教學訓練成效;第二,“Class In”、騰訊會議等專門化數字化教學軟件的合作開發,能增強學生對視頻、通訊軟件、云存儲等技術的遠程授課體驗,實現教學管理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和線上會議探討等教育功能,將比賽錄像、基礎專項技術訓練、技戰術分析與施教通過線上課堂和線下自主學習深度融合,提升數字化教育技術的呈現力,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達到學校教學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要求[6]。
在數字化背景下構建多維評價機制,是促進師生“一專多能”學科素養綜合發展的重要保證,應在評價機制構成要素和評價策略上進行深入探索。首先,構建以運動項目運動技能掌握為主體,教師的施教能力、課堂情境創設和教學成效推進能力,以及學生在體育人文素養、智力、品德教育、創造創新力和社會適應力等方面的素養成長結果為重要構成的評價體系,構建側重學生成長性和過程化的豐富的考核內容,形成“課內外一體化、校內外有機化”的體育教育局面。其次,構建教師以專項為主,其他運動項目的數字化內容構建和教學實施為輔的雙線教學評價機制,使教師在專業運動技能提升的基礎上,增加數字化技術在體育運動內容構建和教學實施中的授課機會,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教師對專業技能的了解和特殊情況的處理能力,真正形成“一專多能”的教育施教能力和知識儲備等綜合能力。
隨著當今群眾健身體育和體育產業的發展,社會對體育專項人才綜合化素養和社會適應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只有不斷推動并掌握數字化賦能途徑,推進體育課程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形成,才能在教育產出中不斷快速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數字化教育作為今后體育教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多維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真正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形成人才教育的供需平衡發展局面。首先,構建學生運動能力和體質健康評價主線。通過體育專項運動測試和體質測試,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和運動能力發展。其次,構建人文素養和專業知識兼容并蓄發展機制,形成過程性、成長性和綜合化成長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學科思想、學科知識、學科素養的融合成長。
該文立足數字化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體育教育的發展需求,積極探索了在數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在教學內容構建、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實施策略與教學評價機制構建等方面的發展趨勢,主要想借助數字化技術的教學優勢,彌補傳統體育教學的不足,發揮數字化技術在教育資源構建和教學實施等多個環節的教學優勢,以提升我國體育教育和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