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奕暄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南充 637000)
在高校網球訓練中,運動員會用力抓握球拍,以確保擊球力度,并以肘關節運動來調整擊球角度。因接球、揮拍動作具有長期性與重復性,前臂多處于伸肌用力狀態,加大了慢性撕拉傷風險。在網球教學實踐中,肘關節損傷多因網球訓練所致,此類運動損傷又被稱為“網球肘”。其運動損傷狀態多表現為運動狀態下的運動個體用力過度引起肘關節不適。在運動損傷初期,運動個體會感到肌肉撕裂,逐步發展為疼痛。若機體損傷較為嚴重,會在一定時間內失去運動能力。在出現運動損傷癥狀后,若運動員未及時處理癥狀,而繼續進行網球運動,直接加大了肘部肌肉腫脹風險。因此,結合網球肘損傷原因,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方法,方可防止損傷癥狀加重,保證運動員的身體健康。
在高校網球運動中,患有此類疾病的學生多在一次性過度用力后出現肘關節運動性損傷,整體發病速度較慢。學生在出現此類疾病后,肘關節肌肉常會伴隨撕裂感。隨著癥狀加重,疼痛感明顯,學生在身心上均會感到不適。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存在錯誤認知,認為此類運動性損傷不會給自己的運動生涯造成嚴重影響,未及時防護與治理肘部損傷肌肉,逐步發展為炎癥,或出現腫脹癥狀。在癥狀加重后,學生仍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且仍處于運動狀態,肘關節慢性疼痛感會逐步轉化為習慣性疼痛。長此以往,其極有可能斷送運動生涯,甚至痛別運動賽場。
網球肘的臨床表現為肘關節外側疼痛,運動個體用力握拳伸腕時疼痛加劇,嚴重時不能持物。疾病誘發主因是前臂過度旋前或者旋后,被動牽拉伸肌與主動收縮伸肌牽拉肌肉的起點,出現積累性損傷。損傷個體在手腕伸直向外側用力時,手臂伸肌群在反復收縮用力后附著于肱骨外側踝的伸肌總腱會過度伸拉,因長期處于慢性累積性拉升狀態,致使伸肌總腱出現鈣化、粘連問題[1]。
在現實中,肘關節損傷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未出現較為明顯的炎癥或外傷。甚至存在肘關節損傷的運動員僅僅感到肘關節處的輕微疼痛和外側酸痛。但因不妨礙整體訓練,或肘關節彎曲與伸展性能良好,并不會影響整體動作與水平,導致其忽略了此項疾病,延誤了疾病最佳治療時機。一旦其接受高強度訓練,屈伸肘關節需持續發力,且需利用前臂完成某項動作,疼痛感會逐步向外擴散,并日趨強烈。在疼痛作用下,部分肘關節損傷運動員手臂力量逐步下降。盡管肘關節損傷不會威脅運動員的其他部位身體機能,但其訓練成效會大打折扣。
在臨床實踐中,網球肘會因動作不同,受傷部位具有一定差異。從病理視角可將其細化為伸屈型網球肘與外展型網球肘[2]。一是伸屈型網球肘。多因運動個體正反手擊球、高壓扣球、發球時前臂出現揮小臂動作,在肘關節處于過度伸與屈狀態時,軟骨鷹嘴猛烈撞擊鷹嘴窩、久之窩出現骨疣、骨唇纖維肥大。抑或出現關節鼠,肘伸展、彎曲功能受損,或肘內側副韌帶鈣化。運動個體在用前臂擊球時,往往難以完成擊球動作,或者誘發技術動作變形,出現擊球下網或網球飛出界。二是外展型網球肘。此類網球肘病理為運動個體在正反手擊球時,揮臂動作有誤。正反手擊球、扣高壓球、發球練習需運動員猛烈外翻肘關節。在關節出現不合槽運動后,加大關節軟骨損傷風險,甚至誘發骨唇、骨刺等一系列骨質增生病變。病變部位多在內側肱骨滑車緣,或尺骨關月切跡出現骨唇,并同步誘發肘內側副韌帶損傷[3]。
從臨床病理癥狀來看,肘關節生理活動受限,關節伸直或彎曲時,有明顯疼痛感,壓痛點多位于肘內側肱骨內上深及附近。在疾病早期,運動員在接受專項訓練前后會出現疼痛感,晚期稍微用力伸肘、前臂旋前或者屈腕用力時局部疼痛感明顯。休憩間歇,關節囊、尺骨鷹嘴周圍會出現明顯壓痛感。
在網球訓練中,肘關節損傷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多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運動性疲勞并非急性損傷,多是運動員肘關節在長年累月的過勞狀態下形成。在一定周期內,其肘關節運動量超出身體負荷,導致其肘關節運動能力短時間內下降。為參加比賽并取得好成績,運動員多會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網球運動訓練,或在恢復期內接受高強度的訓練,致使其關節處出現運動性疲勞。在運動實踐中,運動個體具有較大差異。面對同一運動量,不同運動員的疲勞程度各有不同。從目前來看,在判斷運動員是否存在疲勞損傷時,醫生多會將心血管、骨骼及神經作為判斷標準[4]。
揮拍是網球運動中常見的技術動作。一場運動比賽下來,運動者揮拍次數可能高達上千次。因其需反復重復某項動作,致使肘關節或者其他關節負荷量過重,加大運動損傷風險。因網球運動自身特點,或運動員掌握的技術動作不規范,加大了肘關節損傷風險。在網球運動中擊球,對運動速度有著較高要求,高壓擊球動作會使肌腱處于過度伸展狀態。若動作不當,肌腱伸展程度加大。因肘關節韌帶難以承受高強度運動。一旦肘關節運動量過大,極易因肌肉收縮而誘發韌帶拉傷。
所謂專項力量是指運動機體將肌肉力量集中到某個動作。網球運動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對運動者肌肉力量有著較高要求。運動員在精準判斷球體運動方向后,需迅速轉變擊球力量,確保球體快速向前運動。由此可見,網球運動對力量有著較高要求。若網球運動員專項力量較為匱乏,會直接加大肘關節損傷風險。在擊球瞬間,網球的沖擊力會作用于運動員腕部與肘關節。若運動員肘關節附近肌肉力量較弱,則難以抵抗網球的沖擊力,進而對肘關節造成損傷。比如,小部分專業運動員在反手擊球時可保持直臂,以此提升擊球速度與技戰術水平,并有效保護肘關節[5]。
一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在現實中,舊傷未痊愈、帶傷運動在各類運動員中時有發生。從誘因來看,具有多樣性。例如,少數網球運動員缺乏正確認知,未全面了解網球肘運動損傷知識。抑或運動員為防止傷病拖慢訓練進度或影響比賽,思想上放松了警惕性,選擇帶傷運動。從思想認知來看,我國部分教練或醫生仍存在運動精神決定運動成績的錯誤理念,未深刻理解科學運動概念,或未充分關注網球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狀態。在日常訓練中,部分教練員未堅持以運動員為本,在未考慮運動員傷病情況基礎上,盲目加大訓練力度,增加訓練量,進一步加大了網球訓練肘關節損傷風險。從榮譽層面來看,部分運動員為獲取殊榮,或為防止影響團隊成績,選擇帶傷參加比賽。但因網球運動比賽強度較大,帶傷運動會直接加重肘關節損傷程度。賽后,運動員肘關節損傷范圍極有可能擴大,或病情加重。二是學校未及時開展健康教育。高校生的健康素養、積累的網球運動知識具有較大差異。若學校未及時開展肘關節損傷預防方面教育,學生安全防范意識薄弱,不能結合網球肘成因、具體病理選擇科學合理的網球肘關節損傷防治方法,降低了治療成效。
在現實中,部分院校的網球運動條件欠佳,成為網球運動損傷的誘因之一。多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球拍質量欠佳。若學生選擇的球拍與其身材、力量、技術不相匹配,會影響運動效果。在球拍過重時,肘關節整體的負擔較大,加大了肘關節損傷風險。二是部分網球運動場地內的熱身設施匱乏,或球場硬件條件不佳,存在網球運動潛在風險[6]。
運動員技戰術水平與肘關節損傷間息息相關。在網球技術動作練習環節,因運動員出現技術性錯誤,致使肘關節出現損傷,常見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持球拍方法不當,未正確處理人與球關系,拍弦過緊。二是學生反手擊球時未合理調配身體力量,手臂發力集中,肘部急速伸直。在正手擊球時,未合理調配轉腰、轉肩力量,反而用手臂強直打球。三是擊球時身體未能進行協調發力,力量過度集中在肘關節和前臂,出現較為明顯的前壁揮拍擊球動作,肘關節活動超出正常生理位置。四是擊球判斷不當,大力擊球時出現漏球與出空球問題。
4.1.1 合理把控訓練強度
在高校網球教學中,學生需要接受專項準備訓練,循序漸進地增強其肘關節所能承受的運動強度。在肘關節適應后,確保其能接受正常運動負荷,促使肘關節處于最佳運動狀態,有效規避突然性訓練給運動機體帶來的負擔。為提升運動強度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契合度,教師需合理把控揮拍訓練次數與強度,確保其身心處于最佳運動狀態。
4.1.2 合理把控訓練頻率
在網球運動中,學生難免會出現肘關節損傷。因無法完全從根源上杜絕肘關節損傷,教師需做好損傷防治工作。憑借科學完善的訓練方案將運動損傷發生概率降到最低,并同步提升運動員網球技能水平,確保其身心處于健康發展狀態。在組織訓練活動前,教師需全面了解學生身心情況,提高其動作精準度,防止因技能或動作不規范出現肘關節損傷。為防止運動員動作不標準或控制球拍不當影響肘關節,教師需要為學生規范技術順序,動態化觀察學生發球與擊球情況,糾正不當動作,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受技術特點與環境差異影響,學生網球水平各有不同,教師可結合各項影響因素制定針對性的訓練策略,以此保證網球訓練活動順利進行[7]。
在網球運動教學中,專項能力訓練是重要組成部分。肌肉力量與韌帶力量可提升運動員運動能力,亦可正向作用于肘關節。在肘關節損傷專項能力訓練中,教師可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將訓練活動細化為不同的技術階段,并制定相應的訓練目標,結合學生身心狀況選擇適當方式。一是以肘關節為支點,借助杠鈴等器械鍛煉學生肘部肌肉。在彎曲手臂舉起杠鈴后,持續5 s,緩慢放下杠鈴。二是采用引體向上、俯臥撐等簡單易操作的訓練方法。為優化訓練效果,學生在做引體向上動作時,盡量規避下身彈動。教師可根據學生身體承受能力將每組動作控制在10~20 個,每天做2~3組。抑或借助棒球運動,有效增強學生上肢力量,并在運動中提升學生反應能力與身體靈活性。
若運動員身體素養欠佳,其出現肘關節損傷概率較大。專項力量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專項力量,規避肘關節損傷,但亦會對運動員肘關節造成相應影響。因此,教師在強化學生身體素養基礎上,可借助專項訓練活動,增強學生前臂力量,確保學生肌肉處于最佳狀態,并滿足訓練需求。此外,教師可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措施,有效增強學生肩部、腿部與腰部力量,提高三個身體部位靈活性,有效減少肘關節損傷,提升運動員動作協調性,促使肘關節處于最佳運動狀態,防止因動作失誤引起運動性損傷。
增強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是預防肘關節損傷的重要舉措。因此,教師在組織網球訓練時需注重安全教育。一是將安全防護知識傳達給學生,有效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識,以此防患于未然。在出現肘關節損傷后,學生須及時接受治療與護理,防止帶傷訓練。二是做好訓練前的準備活動,防止高強度運動或劇烈運動造成肘關節損傷。教師可為學生組織熱身運動,有效降低肌肉粘滯性。結合學生身體情況,可將運動時間控制在15~25 min。慢跑是常見的熱身運動方式,學生可在運動中微微出汗,達到預熱身體效果。隨后通過伸展運動拉伸肘關節肌肉,提升肌肉適應性。運動中可慢慢拉伸上臂,從多角度伸展肘關節。在肌肉與韌帶達到較高受力程度后,確保肌腱在可承受范圍內形成適度的緊繃感,每次拉伸需控制在8~10 s。收回動作要緩慢,賦予肌腱充分的收縮時間。三是做好訓練后的放松活動。在熱身運動后需適度放松肘部,消除肘關節疲勞,防止肘關節運動過量出現累積性損傷。常見的放松活動有慢跑、伸展上臂等多元化方式,防止肘部肌肉過度用力。必要情況下,教師可借助器械完成放松運動,或者將學生劃為兩人一組,配合進行放松。
一是合理選擇球拍。在網球運動中,球拍適合與否,直接影響運動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網球拍參數多樣,在材質上具有差異,如球拍面積、重量、拍面硬度等各有不同,均會對運動者本身造成影響。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的球拍。尤其,對于剛接觸網球的學生,一定要選擇輕重適宜的球拍,盡量為平衡拍。球拍長度須適宜,防止選擇加長拍。拍弦松緊適度,防止訓練中加重手腕手肘負擔,繼而規避運動性損傷。二是在運動場地適度安置熱身器材,優化場地運動環境。此外,需配置必要且專業化的醫療保健條件,有效減少網球運動損傷。
掌握正確的技術要領是預防肘關節損傷的重要舉措。在組織網球訓練時,教師需為學生增加基礎技術教學與訓練,引導學生樹立技術理念,正確掌握下肢—軀干—上肢這一技術發力順序。在教學環節,須遵循由易到難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合理組織完成訓練活動。對于網球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教師可引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正手擊球、反手擊球、發球、截擊動作要領,打好網球運動基礎。教師需合理把控訓練強度,防止學生未全面掌握技術要領或動力未定型前,為學生安排過量或高強度訓練,全面保證學生肘關節安全。此外,教師需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控制球拍方法,在網球訓練中,若學生控拍方法失誤,易會導致肘關節損傷。因此,教師需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掌握控拍技巧,直至學生動作定型。
綜上所述,肘關節損傷是高校網球訓練中較為常見的運動損傷類型。為推行陽光教育,發揮網球運動強身健體益智教學目的,教師需認真分析網球訓練中的肘關節運動損傷誘因,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方法。從教學訓練實踐來看,肘關節損傷被細分為伸屈型網球肘與外展型網球肘,常見的誘因體現在運動訓練強度、運動機體專項力量、安全防范意識、運動場地條件、技術水平等多方面。教師應與學校通力協作,在為學生優化網球訓練場地設施基礎上,合理把控運動訓練強度,加強專項力量訓練,有序開展安全防護教育,提升學生技能水平,繼而推動網球訓練活動有序開展,提高訓練成效,從根源處為學生預防肘關節運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