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 宋金印
(長治醫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 山西長治 046000)
根據文獻檢索、專家訪談、問卷調查結果,了解到當前山西省體育產業布局和結構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體育賽事與體育用品的品牌打造能力欠缺,無法借助品牌影響力形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輻射能力;二是區域發展能力不均衡,各地自主發展能力存在較大差異,無法形成區域融合發展效應;三是體育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與能力欠缺,高端體育產業專業人才匱乏,無法構建人才競爭優勢;四是體育產業發展策略定位與發展手段探索活力不足,無法推進山西省體育產業實現精準定位,獲得高速發展[1]。該文立足山西省體育資源發展優勢和發展趨勢需要,擬分別從專項發展政策、體育文化與人文環境建設和產業發展布局進行發展路徑優化策略探索,以促進山西省體育產業的長足發展。
2018 年5 月,山西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和中信國安集團有限公司聯手打造山西百億體育產業,深度合作,構建出“央地”聯合獨特模式,進行了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等方面的改革發展探索,借助社會資金優勢,通過資源互補和重點突破策略,重點實現了山西省競技體育在3 個環節上的突破發展。山西競技體育產業布局應著眼體育綜合體的輻射作用,構建“一建二改三配套”的競技體育發展主要模式。一是通過體育休閑小鎮的建設提升競技體育的地域人文特色和配套能力;二是通過建設旗艦體育場和改建老舊設施,盤活體育產業的商業功能,為山西籃球俱樂部等職業體育運動的高效運營提供發展基礎;三是重點打造籃球俱樂部品牌,建立完全職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籃球俱樂部,并加快布局山西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其他職業球隊,引進并組織大型專業競技賽事,借此提高山西省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四是拓寬“體育+”產業發展路徑,投資布局體育全產業鏈發展能力,借此開展票務、體育用品、體育傳媒、體育培訓、電子競技、廣告營銷、賽事組織和直播等項目,通過“一建二改三配套”融合策略打造區域體育產業新生態,提升山西體育產業競爭力。上述發展策略旨在將體育產業打造成為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的重要新引擎。
2018年,山西省政府結合實際制定了《山西省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實施方案》,該方案有意將體育產業、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融合發展,并將馬拉松、自行車、足球和冰雪4 個項目,放在優先發展位置,進行四層面的布局:一是在足球項目上打造職業隊,重點發展青訓事業,在全省打造五六個高水平的大規模的青訓基地,鞏固足球青訓優勢;二是與教育廳配合抓校園足球,通過已構建的四級聯賽網豐富校園足球競技制度[2];三是抓草根足球,以山西的足協杯、業余聯賽等為抓手,繼續擴大足球群眾影響力,營造良好的足球氛圍和發展環境;四是以馬拉松聯盟、自行車賽事聯盟為核心進行項目聯合體創設,發揮集約型項目效應。以馬拉松項目和自行車賽項目為例,山西省擬通過賽事聯盟的策略,一同宣傳,協同比賽,共同面向運動者與市場,使馬拉松項目發展更有序,達到更高水平,更具有吸引力。自行車賽通過立體競賽群的創設,重點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自行車館,承接自行車賽世界杯等高規格賽事。
我國休閑體育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當前該產業發展的最大驅動力仍依靠國家頂層政策的強力助推。山西省休閑體育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獲得了較好發展。以《呂梁市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和《呂梁市體育場地建設五年計劃》為例,山西省著眼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將體育場建設納入市建設規劃中,試圖實現公共體育場地全覆蓋建設目的。目前鄉村休閑體育產業建設主要為爭取上級資金,將重點放在推進健身步道和體育公園建設層面上。城市休閑體育已根據社會發展趨勢,以探索公共體育場館智能化建設,著眼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
山西省作為古建筑文化與遺跡保存較為完整的典型區域,近年來借助影視文化與康養需求,已經著手構建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業態[3]。在觀光業態基礎上,借助太極拳運動推廣等將體育休閑產業延伸到休閑、度假、康養等歷史、文化和體育的有機融合渠道中。文旅融合是未來山西省休閑體育發展的新引擎和重要的體育產業經濟增長鏈。而主動與民族傳統體育和地域特色資源進行融合發展的策略,則將會為山西省體育產業的深入拓展發展提供更多發展可能。
當前我國體育消費市場對體育服務質量和服務體驗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根據文獻檢索、專家訪談結果,了解到當前山西省體育消費市場的拓展策略明顯與市場需求脫節,集中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競賽等體育產業核心領域的群眾參與度、市場關注度不足,難以產生較高的市場聯動效應。第二,體育服務業增速緩慢,其體育產業發展貢獻度占比低。根據2015年山西體育產業統計公告可知,山西2015年度體育產業總產出為134.59 億元,增加58.52 億元,僅占同期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0.46%,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存在產業發展規模不足的問題。又據2020 年1 月11 日山西人民網發布的統計數據可知,近年來山西體育場地在建設數量和規模上取得了較大發展,截至2018 年底,山西省體育場地總數為93 731 個,比2013年底增長47.11%,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83m2,可見,當前山西省將場館建設作為體育產業的發展主力,但場館建設的附加值和經濟增長空間無法通過引進持續化的賽事和構建更大產值貢獻的體育服務業而實現高速增長。可見,山西省體育產業在消費市場的拓展能力和發展策略探索上仍存在較大欠缺。
隨著民眾網絡閱讀習慣的養成和我國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線上線下互動參與的休閑體育發展形式,成為群眾健身活動的重要開展形式之一。特別是直播健身、網絡賽事、在線培訓、線上銷售等體育產業新范式、新形式的迅猛發展,在開拓體育消費市場新形式的同時,也為體育產業多元化、多鏈條滲透發展等方向提供了更多發展可能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在當前網絡化社會背景下,緊抓時代發展脈絡與特色,進行數字化體育產業布局和探索,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助推能力是新時期各省體育產業發展探索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但根據文獻檢索和現有的政策統計結果可知,當前山西省數字體育產業的發展布局和發展策略探索的進展仍為緩慢,公開資料尚無法明確山西省體育產業領域數字化發展新業態和突破方向與路徑,特別是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各種智能設備制造等關鍵技術尚未與體育產業進行融合布局,無法為山西省體育產業提供新經濟增長點,并提升競爭力[4]。
在多個群眾健身事業文件的推動下,山西省政府通過“抓全民健身”和“打造賽事活動”2 個抓手積極推進全民健身與專業體育賽事活動開展。在全民健身活動層面,當前已經形成長治的“秧歌進萬家”、晉中的全民健身聯動示范、運城“五一”長跑以及鸛雀樓登高等系列品牌活動,在群眾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在專業賽事活動開展層面,太原市連年堅持舉辦“太原國際馬拉松賽”“龍城賽龍舟”“臨汾洪洞縣中國飛鏢公開賽”“圍棋邀請賽”“稷山縣撓羊摔跤賽”“芮城縣的垂釣大賽”等獨具特色的賽事活動和具有獨創性的規模化賽事。但從影響力持續度和深入度看,尚不能形成持續化、常態化的發展態勢,主要原因為關鍵人才的缺失。以參與度高、社會影響度高的體育競賽表演業為例,山西省高端從業人員質量與江蘇等省份表現出較大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尤其是市場推廣、賽事組織等人才的核心能力的競爭力亟須提升。另外,復合型的管理服務人才,尤其是職業經理人、一線管理等關鍵人才缺口較大。
根據體育局相關統計數據可知,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約占GDP 的1%,與發達國家的2%~3%相比,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根據政府體育事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特別要發掘日益增長的居民體育消費潛能,著重促進國內大循環主體格局的形成[5]。中國“十四五”規劃意見稿提出,到2035年將我國體育事業提到新的發展高度,除了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宏大發展目標外,還將著眼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等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策略,形成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眾多服務鏈條,拓展體育產業市場成長空間與行業滲透力和帶動作用。因此,基于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市場發展需要,如何快速將體育產業與康養、旅游等需求實現深度融合是未來山西省經濟轉型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體育產業全產業鏈布局的關鍵。
在新時期探索山西省體育產業優化路徑,應立足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需要與群眾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需要,利用好互聯網技術的引流作用和窗口作用。可從以下從三大方面進行路徑拓展。第一,構建山西體育融合旅游、休閑消費一體化的數字推廣平臺。通過統一的數字推廣平臺,將山西豐富而獨特的,以黃河、長城、太行為代表的旅游資源、冰雪體育旅游、競技體育賽事組織與承辦、休閑體育康養計劃等品牌實現精準定位與投放,形成精品示范工程品牌影響力和吸引力。第二,利用場館優勢,引進高規格賽事,形成賽事直播、轉播等“以賽促進”的專項發展策略,提升山西省城市影響力和軟實力。第三,融合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活動等本土化特色體育項目進行地域特色創設,提供差異化有效體育消費供給,提升山西省體育產業發展競爭能力。
山西省作為西部能源型傳統城市,無論從整體產業結構布局,還是從服務配套等方面,體育產業的縱深發展必須有政策支持、經濟環境、社會文化推進和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以解決當前社會資金準入機制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和因為有效供給欠缺等所帶來的體育消費乏力深層發展問題。在新時期探索山西省體育產業布局和優化路徑,可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第一,調整山西省體育產業內部產值結構,通過著力提升競賽表演、運動休閑、體育場館服務產值和利潤貢獻率,有目的、有引導地降低體育用品在體育產業中的產值依賴,形成多分支融合發展產業結構優化效應,促進體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二,構建多部門協調的“一體化”政府宣傳策略,將山西特色的宣傳工作融入體育產業、體育活動、體育服務的各個環節,構建政府—各級職能部門—社會團體組織—企業等多主體一體化的“低姿態、高成效、多體驗、重實效”的服務結構機制,在鞏固太原市優勢發展地位的同時,協同發展其他區域,形成全省發展,群眾共享的多區域聯動發展能力[6]。
第三,打造多層面、全方面助推山西省體育產業發展的宣發機制,堅決落實宣傳政策的階段性、多層面合作力度,掌握主流宣傳方向和輿論導向。體育產業是資金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的特殊產業,應在發揮體育用品聯通第二、三產業基礎上,著力探索賽事組織、賽事營銷及體育周邊產品的開發,提升體育產業的經濟效應和整體競爭力。
第四,深剖2015 年山西承辦第二屆青年運動會等優秀項目的工作機制,探索專業人才規模化成長策略,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區域聯合培養、社會組織深入參與等途徑不斷擴大體育產業專業人才和高端人才的成長機制和培養機制,通過人力資源的成長提升山西省體育產業人文素養、精神修養和體育文化內涵。
隨著我國數字化經濟優勢的不斷凸顯和群眾網絡化消費習慣的養成,加快布局數字經濟和提升數字經濟營銷能力,是山西省體育產業實現跨時代發展的關鍵。山西省體育產業發展布局和優化路徑可著重從以下兩方面加以推進。第一,加快布局領域數字化發展新業態和突破方向與路徑,特別是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各種智能設備制造等關鍵技術與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第二,構建“互聯網+體育場館”“互聯網+從業人員培訓”“互聯網+體育競賽表演”等多元化互聯網營銷、人才培養體系,為山西省體育產業提供新經濟增長點和提升競爭力,形成文化體育產業新業態。第三,構建互聯網特色化垂直推介機制。借助互聯網引流功能,開展體育旅游觀光、精品賽事引領、會議論壇推廣、文化博覽展示、體育場館招商和體育運動服裝、體育用品等全產品銷售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土特產制作等,區別化深度參與產品展示和體育旅游機構、互聯網利用開發、旅游信息平臺、旅游交通線路、配套的吃住行等體育服務的多方面垂直拓展路徑,做好全方位旅游服務,推進旅游和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
山西省作為能源型城市,隨著傳統工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在經濟發展新時期面臨著新的轉型發展需要。地方領導深刻認識到體育產業的巨大帶動效應,積極貫徹《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體育產業發展綱要》,在全省范圍內大力開展了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動和體育產業發展策略,目前已經形成了競技體育產業、群眾休閑體育產業和體育文化產業等多樣化體育產業發展模式,分別從體育用品、體育賽事表演、競技體育賽事承辦、群眾休閑體育等多個分支齊頭并進地有序推進發展。山西省體育產業要想獲得時代發展和質量并進的結果,必須從政策、發展機制、運行機制等多層面進行融合發展探索,引導多主體參與,形成共同促進的發展新格局,不斷創新管理模式、經營理念,實現體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