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劉娟
(1.宿城第一初級中學;2.宿州學院 安徽宿州 234000)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加快促進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進程,體育強國發展戰略的實施,為現代體育事業發展賦予了全新的歷史使命。在體育強國戰略下,發展各體育要素已成為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如體育賽事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大眾體育、競技體育等[1]。體育賽事文化發展對體育強國戰略的實施有著積極影響,特別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體育賽事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體育賽事文化發展已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如2008 北京奧運會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彰顯了我國優秀的體育賽事文化精神。但是,當下我國在體育賽事文化發展方面還存在發展不均衡、職業體育賽事文化落后、民族體育賽事文化建設不足等問題,我國在未來發展階段需要結合當前體育強國戰略的發展要求,來探索體育賽事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路徑。
體育強國戰略作為新時期發展體育事業的重要任務目標,其可以綜合評判一個國家的體育發展水平,集中體現大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要素的統籌發展情況,因此可以將體育強國戰略視為反映體育多元素發展的綜合目標。體育賽事文化作為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領域,其與體育強國建設存在密切的關聯。黨的二十大體育強國戰略明確提出“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強建設體育強國”的要求,將新時代體育工作方向與體育強國目標上升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層面,并將其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密不可分,所以當前我國在進行體育強國建設當中應當堅定以下目標。
第一,要精準把握體育強國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間的定位,將體育事業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和建設中,綜合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將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指標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體系。
第二,要推動競技體育朝著群眾體育的方向轉變,以全民健身、群眾體育的縱深發展為基礎,利用體育產業帶動我國社會經濟增長。同時,還要積極地改善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在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的協同配合下,全面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體育健康新模式。
第三,在現代體育事業發展中,要貫徹提升人民體質健康水平優先以及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重心放在學校體育事業發展上,在學校教育教學發展中融合體育鍛煉項目,積極發展體育運動、體育賽事、活動組織等全民參與形式,構建以人民發展為中心的共同參與、共同享有模式。
第四,要結合我國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推動體育高質量發展,積極配備完善的全民健身運動場地及設備設施,建立系統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在現代體育事業發展中以人民為主體對象,在新時代體育工作發展中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以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
第五,要將群眾體育健身與人民健康相結合,在體育精神文化的帶動下引導我國群眾堅定文化自信,同時有效促進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有機融合,構建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模式,打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體育產業鏈條,并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體育賽事文化指體育賽事組織活動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綜合涵蓋了體育賽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產業文化4個部分的內容。根據體育賽事文化結構或者體育賽事的分類標準,可以將體育賽事文化劃分成多個組成部分[3]。例如,根據體育賽事項目,可以分為綜合性體育賽事文化和單項體育賽事文化,根據體育賽事的功能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競技體育賽事文化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文化。按照賽事水平,則進一步分為職業體育賽事文化和業余體育賽事文化。最后,站在傳統發展的角度,可以將體育賽事文化分為現代體育賽事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文化。
體育賽事文化可以側面反映出體育強國建設的特征,但我國體育賽事文化的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相比于發達國家的體育賽事文化建設[4],我國尚未形成獨有的體育賽制文化品牌,并且我國體育賽事文化還處于不均衡的發展狀態,尤其體現在體育賽事文化結構發展不平衡等方面。目前我國體育賽事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產業文化與物質文化相比,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5]。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背景下,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建設極大推動了我國體育賽事物質文化發展,向世界展現了我國獨有的民族元素。與此同時,北京奧運會舉辦過程中衍生的中國印會徽、祥云火炬、青花瓷服飾,為我國體育賽事物質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不但能反映出我國體育賽事物質文化的發展指標,還能為我國體育賽事物質文化的未來發展提供重要的導向作用[6]。
我國體育賽事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產業文化的發展落后于體育賽事物質文化,當前現行的體育賽事文化結構無法滿足體育強國建設需求。此外,我國體育賽事制度文化中的職業體育賽事文化領域發展較為落后,體育賽事精神文化建設也有所欠缺,特別是在正式的國際賽場中,某些運動員缺乏基本的賽事精神,在比賽過程中焦慮浮躁、毫無斗志,嚴重限制了體育賽事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水平。在體育賽事產業文化方面,我國尚不具備專屬的體育賽事文化品牌,在國際體育賽事產業文化發展中缺乏基本的競爭實力[7]。另外,我國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的體育賽事文化發展不均衡。在國際競技體育賽事文化發展中,中國女排、中國乒乓球隊、中國跳水隊向世界展現出了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中華體育精神,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但我國足球等其他新興項目的體育賽事文化發展卻較為落后,這些弱勢體育運動項目的賽事文化仍需要朝著體育強國的方向靠攏,特別是足球、籃球等體育賽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有待提高。
我國職業體育賽事文化在職業體育制度、職業體育物質文化、俱樂部文化、球迷文化、球員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中仍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并且我國職業體育文化建設正逐漸被西方職業體育文化同質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職業體育文化建設的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并未賦予時代發展氣息[8]。例如,我國足球職業聯賽的制度文化缺乏統一的約束標準和固定模式,賽場內外經常出現罷賽、球迷騷亂、球場斗毆等現象,由此導致我國足球職業聯賽缺乏和諧文明的發展氛圍。站在足球文化建設的角度分析,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我國民族文化缺失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
民族體育賽事文化不但能凸顯體育強國特色[9],還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提供重要的載體,為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進一步加強民族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賽事之間的有機融合,這也是我國體育強國戰略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標。但是當前因為我國現代體育賽事文化發展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其與本土文化之間的融合程度也有所欠缺,我國民族體育賽事文化沒有打造好自己的品牌特色,所以導致我國民族體育賽事文化,在國際領域方面缺乏基本的影響力及競爭力。
結合我國體育賽事文化結構,在當前發展階段必須加強體育賽事精神文化建設。充分發揮體育賽事精神文化在我國體育賽事文化結構中具有的靈魂作用。在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的體育賽事文化和區域體育賽事文化發展中,應以體育賽事文化的均衡發展為首要目標。
首先,在體育賽事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重點提升廣大運動員的文明水平,從思想層面增強體育運動員的人文精神和公平競爭意識[10],以人文教育為載體加強運動員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營造健康積極的良性競爭氛圍,有效促進人文、競技、社會三者協同發展。為營造熱烈積極的體育賽事文化氛圍,在實踐過程中,可以組織教練員、裁判員、管理員積極參加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動,綜合提高體育賽事制度文化建設水平,同時全面推動體育賽事精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11]。
其次,在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的體育賽事文化和區域體育賽事文化發展中,盡管需要保證體育賽事文化發展的均衡性,但也無需過度追求一同發展,而是需要強調乒乓等優勢體育項目的賽事文化發展和建設,充分發揮這類體育運動項目的引領作用,通過帶動其他項目發展來達到平衡的狀態。例如,我國乒乓球運動強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我國乒乓球運動員也以國家利益為基本的職業價值觀,在整個乒乓球隊伍內部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逐步發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乒乓球技術打法。中國乒乓球隊伍在幾十年的發展進程中衍生出了多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思想,為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的賽事文化提供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最后,要結合現有區域資源和文化優勢,積極打造在區域體育賽事文化,如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區獨有的體育賽事文化等。在區域體育賽事文化發展中,應著重強調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的體育賽事文化發展,針對中小城市與中西部地區要加強體育場館建設,以進一步提升區域體育賽事文化的發展水平。
體育賽事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加強職業體育賽事文化建設,充分發揮職業體育賽事文化所具有的引領作用,帶動群眾體育等賽事文化發展的同時,在國際賽場上展現各國家的體育賽事精神,彰顯各國家的體育賽事文化特色[12]。由于我國職業體育賽事文化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在足球假球、黑哨等負面影響下,嚴重阻礙了我國職業體育賽事文化發展。基于此,在當前發展階段必須積極提高我國職業體育賽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以體育賽事文化結構為出發點重塑職業體育賽事文化。
首先,優先發展體育賽事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作為我國體育賽事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優化完善賽事制度文化,才能帶動職業體育俱樂部凝聚先進的體育運動精神,切實提高職業體育俱樂部的競爭力。在體育賽事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密切關注職業體育賽事的經濟發展、媒體宣傳等內容,結合國外發達國家取得的成功經驗,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體育賽事制度文化[13]。
其次,促進職業體育賽事精神文化建設。從運動員職業精神、職業體育俱樂部的品牌形象等方面著手發展職業體育賽事精神文化,從思想層面引導運動員樹立公平競爭、團結合作的體育運動精神和民族意識。與此同時,塑造俱樂部品牌形象時,應以統一的職業道德規范約束運動員的行為,禁止運動員在賽場中出現道德失范的行為,以免影響俱樂部的外在品牌形象塑造,同時打造俱樂部獨有的名稱、明星效應、技戰術風格。
最后,促進職業體育賽事物質文化和產業文化的同步發展[14],結合俱樂部發展特色設計紀念幣、隊服等標志,綜合提高俱樂部物質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形成獨具特色的體育賽事物質文化[15],在俱樂部綜合文化的積極影響下優化職業體育產業文化。
我國民族體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已形成了珍貴的文化瑰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但承載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歷史,還為我國現代體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也意味著推動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和建設,不僅有助于加強民族體育賽事文化建設[16],還能充分滿足我國民族體育未來發展需要,進一步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目標。
在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對特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經驗,以提高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賽事舉辦的頻率,以國際品牌建設為目標,打造我國獨有的民族體育賽事品牌。例如,自亞運會成功舉辦以來,我國賽龍舟項目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此基礎上我國可以積極促進龍舟賽事文化建設,面向國際發展創建民族體育品牌[17]。
與此同時,我國還可以發展濰坊國際風箏節、內蒙古那達慕大會等具有特色的民族體育賽事文化[18],推動其朝著世界品牌賽事的方向發展。對于已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傳統體育賽事項目,同樣需要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創新傳統體育賽事的發展模式,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如傳統服飾、比賽器材文化遺產等,以此為出發點推動民族體育賽事文化的創新發展。
體育運動的發展水平可以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情況,其中體育賽事文化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只有實現體育賽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產業文化的協同發展,才能為全民健身、體育強國建設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發展體育賽事文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其不但能為體育文化發展指明方向,還能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重要的渠道,這也意味著體育賽事文化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