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正學

城市地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包括城市的氣候、自然環境、地域特征等,它雖然是城市固定不變的一部分,但它聚集著城市的氣質和靈魂,也是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武漢市作為九省通衢,其地理位置、氣候、地域等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也擁有很多地理文化資源,再加上如今新媒體的發展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具有極大的地理文化傳播優勢。但在目前的新媒體環境下,地理文化傳播還存在地理文化內核挖掘不深,沒有充分考慮受眾需求,傳統媒體的傳播思維不夠先進等問題,對此提出以下改進策略:加強對地理文化內核的挖掘,注重傳播效果,加強與受眾的互動,轉變傳播思維,應用新技術開發應用軟件,以增強受眾的體驗。
武漢城市地理文化傳播主要是對武漢市的地理文化進行介紹,包括武漢的自然環境、氣候和地域特征等。近年來,武漢市在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因為城市文化是城市軟實力的象征,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武漢市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通過文化傳播來吸引、整合各項資源,但從目前來看,武漢在歷史文化、經濟文化和民生等方面的發展力度較大,對武漢地理文化的傳播有限,但地理文化的傳播可以幫助人們深入了解武漢市的發展,進而推進武漢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建設。
新媒體環境下武漢城市地理文化傳播的優勢
武漢市獨特的區位優勢
武漢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擁有眾多湖泊和水道,漢水穿過武漢,將武漢的三個鎮相連,分別是武昌、漢口和漢陽。武漢的區域面積達2217.6平方千米,水資源的利用率高達26.10%,每個公民的平均水資源量超過11.4萬平方米。武漢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擁有豐富的降水和日照,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酷熱,秋季清爽宜人。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優越的氣候條件為武漢的發展奠定了氣候資源基礎。
武漢市被譽為“九省通衢”,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長江水路、京廣鐵路等公路線路穿越武漢,使其成為中國的重要交通要道,被譽為“中國交通的黃金十字架”,同時,武漢的經濟發展速度也較快,武漢鋼鐵集團的成立為武漢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光谷使武漢市成為中國高新科技產業的重要支柱,吸引著眾多青年來武漢就業,武漢市的高等教育資源在中國處于第三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使武漢市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在中國科技創新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武漢市211大學共計7所,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
武漢市的新媒體發展迅速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信息傳播由原來的“點到面”轉化為“點到點”,信息傳播從一次傳播變成多次傳播,傳播主體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點,這些發展變化不僅豐富了武漢城市地理文化的傳播渠道,并且有利于向受眾多角度地傳播武漢城市地理文化信息,使受眾全方位了解武漢的地理文化。
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國內第三方新媒體平臺,以城市文旅形象宣傳和文旅資源推廣為核心,持續推出圖文、視頻、海報等融合AR、光影、動漫多種形式的原創宣傳產品,不斷提升城市知名度,先后策劃推出“大武漢·新年好”“相約春天賞櫻花”“惠游武漢 打卡一夏”“相見在武漢·我們的十年”“燈火里的中國”“2023,過好每一天”等爆款作品,全網瀏覽量超6億人次。在全國市級文旅新媒體傳播力指數上,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新媒體矩陣長居前列。其中,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官微穩居全國各城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的微信公眾號傳播力指數前列,年均打造閱讀量“10萬+”推文30余篇。
政府政策支持
城市地理文化包括城市氣候環境特征、地域特征、生態環境要素等,是一個城市外在特征的綜合表現,是城市的總體特征和風格。為了展現這種風格,武漢市政府在武漢市文化傳播等方面制定了各種優惠政策,助力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
比如2020年8月14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武漢市支持文化旅游產業復蘇發展的若干措施》(武政辦〔2020〕78號),主要包括給予企業復工復產補助、實施專項金融支持、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開展文旅行業免費培訓、支持爭創文旅產業品牌、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支持文旅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擴大文旅消費8個方面。
隨著文旅產業的迅猛發展,武漢市的地理文化傳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而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武漢市的地理文化能夠更有效地在新媒體平臺中傳播,因此,武漢市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將政策與現實技術環境有機結合,以推動武漢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并將武漢的地理文化更好地展示出來,進而帶動武漢城市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武漢城市地理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
對城市地理文化的內核挖掘不夠深入
由于缺乏對武漢市地理文化內核的深入挖掘,武漢城市地理文化的傳播浮于表面,沒有展現出武漢城市的特色。比如某些公眾號在介紹武漢的景點時只是介紹如何游玩,比如東湖、黃鶴樓是武漢著名的旅游景點,但是都只是介紹了其歷史淵源,關于它們的地域價值以及武漢的商圈、小吃街和地域文化均沒有進行介紹。
目前在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要更好地進行城市化建設就要打造國際性大都市,因此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漸漸地將城市歷史與城市和自然的緊密關聯割裂開來。在武漢市的城市建設中也可以反映出這一問題。目前武漢很多古建筑以及其他一些古跡都被拆除,雖然現代化的城市看起來更加繁華和美麗,但是卻沒有特色。現在武漢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比如在江漢路一帶保留了許多古建筑,在維護時只是對其進行翻修;還保留了一些過去武漢碼頭工人的相關遺跡,但在武漢其他地方這樣的遺跡已經不多了。
城市地理文化的傳播者沒有完全考慮受眾的需求
一般認為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媒體以及市民是武漢城市地理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傳播的受眾主要是武漢市民以及外地想了解武漢的人們,根據筆者了解到的抖音以及其他短視頻平臺的情況來看,確實有很多講解武漢文化的視頻,這些短視頻對武漢地理文化的講解側重點放在了東湖風景區和黃鶴樓上,但是這樣的講解缺乏互動,而且多半分享的是游玩的感受,缺乏對用戶的深度了解和調研,沒有總結出游客想真正了解的武漢地理文化有哪些。
對于武漢本地市民來說,年輕一輩很多時候只從老一輩那里了解武漢的地域特色,目前專門針對武漢地理文化進行介紹的新媒體很少,新媒體上有關武漢市的介紹多半都是關于武漢的美食、商圈、景點、交通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等,關于武漢地域特色的介紹還不夠,這種傳播模式雖然滿足了一部分受眾的需求,但對人們了解武漢地理文化的幫助有限,無法為人們留下有關武漢地理文化的深刻印象。
傳統的傳播思維在傳播上存在短板
現階段,大多數物質類城市文化的傳播都是通過城市景觀或實體展示的方式,而精神類城市文化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遞給大眾,或者是通過報紙、刊物、廣播電視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然而,這種傳播方式存在一些限制,口頭傳播和靜態展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現在很多新媒體平臺也系統展示了武漢市的各種江、河、湖、公園以及工業區等,而且很多傳播者都利用長視頻進行講解,但是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很難有完整的時間去觀看這種長視頻。同時,傳統的傳播模式講究長時間、精細的傳播,沒有考慮到新媒體環境下大眾對“短、頻、快”內容的需求。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武漢城市地理文化傳播的影響力被極大地削弱。
促進武漢城市地理文化傳播的策略
深入挖掘城市地理文化內核,提高文化傳播的包容性
每一座城市受歷史、地理、人文等多種因素影響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一條小巷、一座古老的建筑、一處風景名勝都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城市文化的內涵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會不斷變化、創新和豐富,城市地理文化也和其他形態的文化一樣,會隨著城市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人們不斷挖掘和豐富地理文化的內涵,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要不斷挖掘文化的內核,擴展武漢地理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內容。
重視傳播效果,加強與受眾的互動
城市地理文化傳播的終極目標對內而言是凝聚市民精神,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激發他們對城市的熱愛和參與;對外而言是對其他地方的居民產生吸引力,從而提升一個城市在全國范圍內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競爭力。
文化認同是評價城市地理文化傳播效果的金標準。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變得模糊,為了提升傳播效果,媒體和受眾的互動非常重要,因此在一些關于傳播武漢地理文化的新媒體平臺上,不能僅對武漢市的一些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進行視頻講解,還要結合新媒體受眾的喜好,用文字結合圖片的方式對武漢地理文化知識進行講解。比如某微信公眾號中有一篇關于武漢地理文化的文章,圖片部分對武漢的古橋、古宗教建筑、古村寨、各種商圈、各大醫院、學校以及武漢的交通網等做了系統介紹,文字部分對武漢的氣候、湖泊、武漢“九省通衢”的地位及其在全國的地位等信息做了介紹。但通過分析發現,受眾對圖片上有關武漢的商圈、景點、建筑、交通等一些詳細信息更感興趣,因此為了提升傳播的效果,可以將這些信息整理并發布到微博、微信賬號上。比如可以利用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發布一些簡短的文字加圖片,讓受眾在碎片化的時間內對武漢文化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為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武漢市地理文化的宣傳工作,還可以定期在網上發放一些調查問卷,了解受眾對武漢地理文化知識的需求以及受眾的閱讀習慣等,以改進武漢地理文化的傳播方式。
開發虛擬軟件,進行仿真體驗傳播
湖北省以及武漢市利用新媒體平臺為當地特別是一些旅游景點開發了云游服務,同時培養講解員帶領受眾進行參觀和講解。
通過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對武漢市的城市建筑、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址進行三維仿真再現,可以將整個城市的實體空間擴展到網絡空間中。通過巧妙地運用這些元素,并賦予其一定的故事情節,用戶可以以游戲的形式扮演虛擬角色,參與到虛擬城市的生活中。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用戶可以深入感受武漢的地理文化,并對其歷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自2013年推出《胤慎美人圖》《紫禁城祥瑞》《韓熙載夜宴圖》等多款App以來,這種虛擬仿真體驗式的傳播方法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視覺享受和互動體驗。這種傳播方式打破了用戶年齡和知識結構的限制,更容易引起受眾對城市文化的關注和分享。
城市地理文化的傳播可以塑造城市的形象和品牌,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城市地理文化在城市的發展中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九省通衢,武漢市地理文化資源豐富,新媒體發展迅速、政府大力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武漢在發展新媒體傳播上有自己的優勢。在新媒體環境下,武漢市的地理文化傳播存在地理文化內核挖掘不深、傳播沒有充分考慮受眾需求、傳播的思維沒有向新媒體方向轉變的問題,為此要改變傳統傳播思維以適應新媒體用戶的使用習慣,要改變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來加強受眾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下使武漢的地理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
(作者單位:池州學院地理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