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但目前非遺保護工作還停留在靜態保護階段。現以南京云錦數字化保護項目為例,提出以當代博物館為載體,通過陳列展示,信息可視化設計,打造數字化平臺,建立合作,創新傳播等方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活化,促進檔案資源的價值實現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產物,檔案擔負著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當下,大多數民眾對非遺檔案的認識不足,再加上非遺檔案具有保密性,很難進入公眾視野,導致其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只有深入挖掘開發非遺檔案資源,并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才能使非遺檔案資源煥發新的生命力。
活化檔案資源
保護與傳承
傳統非遺“檔案化保護”往往局限在對非遺文獻、傳承項目、傳承人資料的收集以及整理方面,將處于消亡邊緣的非遺以可見的物質載體留存下來,從而延緩其消亡的速度,這引發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與重視。然而,這種方式并不是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最佳方式,只是對瀕臨消亡的非遺項目的搶救式保護。
非遺檔案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做好對其的開發利用工作。在活態利用中保護與傳承非遺,可以通過打造非遺文創衍生品,對非遺檔案進行信息可視化設計,舉辦非遺展覽,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等方式,擴大非遺檔案影響力,拉近公眾與非遺檔案之間的距離,讓非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中興源檔案活化
2019年是南京云錦申遺成功10周年,南京云錦重回大眾視線。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于2009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云錦代表了手工藝時代絲織技藝的最高成就,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一端承載著我國深厚漫長的歷史文化,另一端則影響著當代中國絲綢業的工業化時代,是一種延續至今的傳統文化。
南京作為一座歷史古城,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眾多工業企業,曾在中國近現代工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南京歷史上最老的工廠之一——中興源絲織廠,曾經創造了南京絲織業的輝煌,承載了南京城南地區的文化和記憶。自2009年起,南京市檔案館開始開展中興源絲織廠的檔案接收工作,收錄檔案近3000卷,大多保存完整,收錄了完整的管理文件、工藝資料、設計圖稿、意匠、老面料等,它們見證了一個百年大廠的興衰歷程。數百種樣品、近千張云錦圖紙,都對揭開云錦“核心機密”的面紗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然而面對龐大的檔案資源,相對晦澀的絲織行業技術資料以及有限的平臺使得南京中興源絲織廠檔案資源的開發一度陷入停滯狀態。因此,在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合力之下,南京市檔案館開展了一系列檔案資源的活化利用活動。
《一則八寶團龍妝花緞》復制
南京市檔案館收錄的中興源全套檔案中最珍貴的是“意匠”,即云錦的設計圖樣。一幅圖紙有上千甚至上萬個小方格,而云錦圖案就畫在這些方格上面,每一筆、每個角度、每種顏色都十分精確,以保證印出的花樣準確無誤,紋路和圖案尺寸精細到毫厘。“八寶團龍妝花緞”意匠稿便是其中經典的云錦作品,其圖案主體為兩只側身團龍,分別居單位圖案的左下角及右上角,兩龍頭相對。佛教八寶圖案環繞在兩只團龍周圍,八寶是云錦中的經典傳統紋樣,也稱八瑞相,有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寓意福祉無邊。團龍是皇家御用紋樣,此件云錦藝術品規制極高,因此被作為中興源重要檔案留存至今。
檔案活化就是讓有價值的老物件“復活”,“復活”則需要技藝加持,經南京市檔案館對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進行授權,對中興源最具代表性的獨花妝花八寶團龍緞進行實物復原,開啟了檔案資源活化新篇章。
圖1 中興源八寶團龍妝花緞意匠稿
(圖片來源:南京市檔案館)
圖2《一則八寶團龍妝花緞》意匠稿繪制局部
(圖片來源: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
賦能當代博物館平臺
當代博物館的職能在不斷完善,但其基本職能仍是收藏與展示文物。臨展作為博物館陳列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宣傳教育的功能,而展覽的直觀性則能夠使檔案資源更好地貼近公眾。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是“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博物館機制靈活,十分利于整合非遺資源,以自身的優勢調整工作方向以及通過博物館的平臺聯通各方力量,交流共享,互通有無,相互融合,將資源與平臺運用得更好,將各自優勢發揮到極致。除了靜態的展示以外,非遺的推廣還應“宜靜宜動”,利用活態的項目推進非遺與公眾的有效互動,從而更深層次地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的能力,真正意義上加強非遺活化利用。
館際合作
在2012年12月13日,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文物博函〔2012〕2254號)文件中就已經特別提出“要促進館際交流與合作”。“讓文物活起來”已經成為國內眾多博物館開辦展覽的一種共識,并且成為一種新的模式標桿。當下的館際合作依然是大勢,我國的博物館、檔案館等數量較為龐大,國有館自身的發展受體制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民營館存在資金匱乏、展示陳列設計單一、運行管理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但有較為靈活的機制,能夠靈活調整工作方向,將博物館資源與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形成新模式。因此,館與館之間的橫向打通顯得尤為重要——整合各方資源,促新平臺搭建,在協同發展中形成一股社會合力,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活化的有力通道之一。
館校合作
博物館的核心職能是公共教育,當下博物館的社會公共教育早已擯棄了從前單一、陳舊的教育模式,開展了一系列圍繞配合展覽、收藏和研究的延伸教育活動。對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進行多角度探索,圍繞活態展陳開展一系列面向公眾的傳承教育研學活動。將非遺本質上“以人為本”“以人為載體”的理念融入博物館的展示、文創、研學等項目中,多樣化的展示與互動能夠對公眾起到教育作用,并達到推廣的目的。
博物館還有相當一部分群體是高校在校學生,他們對博物館文化的學習需求高于普通公眾。因此,隨著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功能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館校合作”也逐漸發展成熟。例如,在中興源云錦檔案資源活化工作中,南京市檔案館基于博物館平臺與在寧院校合作開展“中興源絲織廠及云錦檔案口述史”項目,由博物館、檔案館的專家學者進行統籌引導與策劃,指導來自院校的大學生分組開展口述檔案尋訪活動,主要尋訪南京云錦傳承人、云錦技術骨干以及與中興源直接的關聯者或者見證者等,大學生負責從口述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到完成口述史的出版等一系列工作。
南京云錦數字化保護的探索與實踐
博物館傳統的展示陳列設計以實物展品為主、情景為輔,以形象生動的語言再現歷史的痕跡,是長久以來博物館展示的主要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互聯網+”高度發展、數字技術頻出的信息時代下,應創新形式,講好非遺故事,將網絡、信息平臺作為非遺檔案保護的重要陣地,將數字化技術作為重要手段,把握宣傳推廣的核心即共享意識,利用好現代化的信息手段,更好地開展非遺檔案的保護工作,更好地共享、傳承非遺文化,探索“數字化+非遺”的傳播之道。在館際、館校合力下,博物館應做好非遺檔案數字化保護工作和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基于博物館平臺,南京云錦數字化保護探索中的展陳設計有了新的方向。依托云錦數字化保護研究成果,以博物館臨時展覽的形式策劃展示云錦的染織技術、工藝流程、紋樣章法、色譜構成與社會應用,將口口相傳的云錦技藝以標準數值、知識圖譜、數字信息等形式呈現出來,展現出傳統云錦審美體系在新時代的重要作用,讓傳統文化在與現代科技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展覽展示形式數字化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展示已經成為展覽展示的一種重要方式。數字化展示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實體展陳考慮到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以及為了滿足更廣大群眾的文化訴求,把優秀的展覽用數字化技術制作成網上展覽館,實現了留存精品展覽,足不出戶隨時參觀,提高展覽影響力的目標。用紅外線掃描設備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加三維建模進行展覽館全景搭建,利用云計算及人工智能進行全景場景內的漫游移動,運用環物攝影技術對展品進行360度掃描建模展示,經過后期精心制作整合,將數據存放于云端,并生成鏈接。既可以掛接到網站的欄目中,也可以掛接到微信公眾號的子欄目中,還可以直接發送至微信好友及朋友圈以適應移動閱讀的需要。跨越時空限制、虛擬延伸現實展示空間和激發用戶的參與感,讓非物質文化真正借助博物館實現線上展覽留存與傳承。
信息可視化設計
信息可視化設計是一種將復雜的數據和信息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技術,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可以用來分析各種類型的數據。
云錦妝花織造技術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大眾對其了解有限,并且其技藝傳承主要依賴口述而非書面或圖像記載,故而無法展現其技藝的全貌。通過信息可視化設計來解析云錦織造技藝,并盡可能實現技藝操作的標準化,實現南京云錦知識圖譜的設計與制作。通過云錦技藝全流程的視覺信息圖解、3D模擬再現以及VR互動等技術手段,將靜態圖形和動態影像相結合,展現織造工具的使用、織造步驟的順序、織造技巧的演示等。對南京云錦技藝進行全方位解析,多重手段相輔相成,確保織造流程能夠準確、明晰地再現。以數字化的方式還原古老技藝,最終成果能夠通過傳統媒介和新媒介進行多渠道展示,既有利于保護與傳承南京云錦,也為大眾提供了更多了解云錦的途徑。
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是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交互、傳感器技術等多種技術的集合。它通過虛擬現實設備,使用戶能夠沉浸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并與該環境進行交互,給予用戶身臨其境的感覺。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新興技術,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云錦大花樓織機以數字化虛擬的方式再現。這樣一來,人們無須親臨實地,就可以通過虛擬現實設備體驗和欣賞云錦大花樓織機的制造過程,甚至可以進行織造。
此外,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用于文物的保護和修復。通過數字化掃描和建模,創建文物的三維模型,進行虛擬保護和修復。這些模型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精細操作,修復破損部分,還原文物的原貌。這種虛擬修復不僅可以減少對文物實體的干擾,還可以保存修復過程的記錄,供后人研究和參考。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結合網絡技術,實現遠程協作和共享。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一起進入虛擬環境,共同探索和研究文物。這種遠程協作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使專家和研究者能夠跨越地理距離進行合作,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針對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靜態保護現狀,以南京云錦數字化保護項目為例,提出促進館際合作交流,加強文物藏品資源共享與展覽展示項目交流;促進館校合作,加強文化傳播新媒介;運用信息可視化、信息數字化的方式,以博物館為平臺打造活化資源保護平臺,提升陳列展示設計質量,豐富其設計形式,加快數字化轉型等策略,以期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
(作者單位:金陵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