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


傳統的村落文化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大差異的文化瑰寶,是基于當地群眾日常生活和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是涵蓋了傳統生產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的特殊文化結晶,其發展兼具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特征,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審美基因和元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村落也會隨著外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由此也形成了相對獨立但卻與社會生活實踐密不可分的鮮明的村落文化特色。而長期以來,受到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我國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加大。城市經濟以及工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輻射到了以傳統小農經濟為主的鄉村社會,這也讓村落文化在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城鄉差距加大、農民傳統觀念消亡殆盡、村落文化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多方面問題。因此,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農村文化進行保護,成為推動農村文化發展、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重要切入點。現主要分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就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文化保護的重要路徑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推動農村文化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
農村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正確認識農村文化,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農村地區的文化根基深厚,世代累積的文化元素也被廣大農民普遍接受和認可,這也是農村地區人民生產勞動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俗的總和。在村落文化保護工作中,鄉村文明建設是重點,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推動村落文化保護工作的有效落實和開展,成為鄉村經濟繁榮的必經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落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價值
凝聚鄉村精神,帶動村落文化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協調我國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共同發展、推動農村地區走改革發展新道路的重要戰略,其通過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實現我國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的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功能與價值,通過開展文化活動來凝聚人心,最終整合出巨大的發展力量,推動鄉村地區的發展。以我國徽州的傳統村落文化為例,該地區的傳統村落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力,體現了當地的人文習俗以及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方式。而徽州的村落文化也是當地居民的生活指南,是維系當地居民群體認同感的重要力量。
彰顯區域發展特色,提高文化自信
傳統的村落文化展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建筑文化、發展歷程等,也表現了長久以來當地居民的精神內核特征,是彰顯地域發展特色的標志與符號。文化的繁榮昌盛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而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最主要的途徑,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以文化自信為精神指引。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村落文化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民的勞作形式以及人文習俗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因此,對村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更能傳承特色文化。開展村落文化保護工作可以幫助當地人樹立文化自信,從而有效提升我國農村文化軟實力以及農村文化發展的生命力和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對現代村落文化帶來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水平的不斷提升,城鎮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這給我國的鄉村建設和文化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很多人煙稀少的古村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根據中國文聯等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5年之前,我國的自然村落共有360萬個,但截止到2012年,這個數量銳減到270萬個,這意味著每天我國自然消失的村落大約有80到100個。除此之外,許多目前沒有消失的村落成為無人居住的“空村”。
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又讓村落文化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從更深層次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村落文化的保護工作本身就具有一致性。可以說,美麗鄉村的建設是村落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基礎,并且為村落文化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而村落文化的保護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開展的靈魂,是持續推動我國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村落文化的發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話題。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文化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農村傳統文化的衰落
目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文化的地位和特色正被逐步削弱。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搭乘了快速列車,在此背景下,城鄉改造活動大規模開展,原有的古村落、民俗民風以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會逐漸被遺棄,大量的農村居民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開始進城務工。這意味著傳統農村文化的傳播主體在大量減少。不僅如此,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農村居民不再將集體文化活動作為主要的精神娛樂方式,他們更加期待通過網絡途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曾經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正逐步被人們遺忘。與此同時,很多農村地區在城鎮化進程中單方面追求經濟效益,拋棄了原有的文化。例如,福建很多農村地區的人們在蓋房子時開始追求小洋樓,這導致農村地區的建筑風格千篇一律。但農村建筑是農村文化的主要載體,過分追求城市化的建筑,會導致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同質化,失去了鄉村原有的特色。
傳統農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客體逐步凋零
我國民間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樣,很多傳統村落中的民俗文化都是以傳統節日、當地戲曲、特色廟會以及民間傳說為載體。但是,在現代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前沿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徹底轉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也導致過去的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格局被打破,傳統文化的傳承客體逐漸減少。在現代化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引導下,人們更愿意將閑暇時間和精力用在旅游、在線視頻聊天、短視頻、網絡游戲等活動中,這導致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工作與農村居民的生活相割裂,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后繼無人、受眾短缺等困境。例如,由于缺乏市場保護機制,磚雕技藝和木雕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十分艱難。
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過度依賴旅游開發,保護與發展工作步調不統一
目前,開發旅游項目及生態文明景觀是促進部分傳統村落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最為重要的途徑和手段,也是保護農村地區傳統村落文化的一種特殊方式。雖然這種模式貼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理念,但是近年來也不乏一些不注重科學合理規劃以及高效管理的村落旅游項目,導致部分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過度依賴旅游產業,而旅游企業往往比較注重旅游項目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例如,我國部分村落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過于商業化的問題,而旅游項目的大規模開發也導致當地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工作不協調。因此,在傳統村落旅游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如何準確地把握開發力度,充分利用鄉村振興這一發展契機,推動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成為文化保護工作者關注的重點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工作開展的有效策略
加強文化宣傳,培養高素質的文化保護人員
目前,考慮到我國村落文化保護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為了不讓現有的優質文化逐步被人們遺忘,有關部門更應當通過宣傳逐步提升村落文化保護主體的文化素養,使鄉村居民意識到文化保護工作的緊迫性及其重要價值,引導鄉村居民自覺參與到文化保護工作中,這也成為目前推動我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必然途徑。一方面,應當持續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保護意識,為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提供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青少年群體是村落文化保護工作的動力和新鮮血液,因此,鄉村地區應打造傳統村落文化研學項目,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實踐活動,通過培養高素質的青年文化保護傳承人,為村落文化的傳承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注重產業創新,解決鄉村地區文化傳承的資金困境
產業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產業振興能夠為村落文化振興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就需要鄉村地區發揮自身文化特色,以農業為基礎,由政府部門牽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和第三方力量,采取社會第三方企業與農戶合作的發展模式,構建更加立體化以及層次化的農業產業模式,并強調發展過程中不同層次產業之間的融合,為鄉村地區構建新的發展業態,吸引更多在外務工的村民返鄉就業。除此之外,各級政府部門也應當為傳統古村落的發展制定一系列幫扶政策和優惠政策,為鄉村地區農民創業營造良好的條件,鼓勵更多的成功人士支持村落文化的保護工作,從而解決鄉村地區產業力量不足以及人口流失等問題。
構建文化保護體系,打造專業的村落文化保護團隊
人才力量是文化建設工作中最為核心的力量。正所謂高手在民間,挖掘古村落文化保護的專業人才一直以來都是村落文化振興過程中的重點工作。這就需要政府部門一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完善區域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機制,通過頂層設計,為當地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以及保護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另一方面,也要鼓勵農村地區現有的能人參與到傳統古村落文化的保護及傳承工作中,尤其是一些較為冷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當借助民間協會和民間能人的力量,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發揮各方的力量,為古村落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重古村落創意文化產品的開發
目前,很多傳統村落為了保護文化大規模開發旅游產業,這種偽復興的模式導致村落文化的保護工作過于功利性,不利于激發村落文化的生命力。為了徹底轉變目前村落文化傳承過程中過度依賴旅游業的局面,應當開發更多具有特色和創意的文化產品,以傳承和延續古村落文化。
綜上所述,村落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是實現村落文化振興最為關鍵的基礎條件。而村落文化作為當地重要的資源,應當通過開發創意新產品、提高產業發展活力、構建完善的村落文化保護機制等方式,多措并舉,為村落文化的振興與發展做鋪墊。
(作者單位: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