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慧 張新穎

盤活文物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是增強全社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有效途徑。文化公園以不可移動文物為載體,以公園為形式,在保護、展示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現闡述文化公園的概念,總結文化公園的主要特點,提出文化公園的建設和評估要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化資源。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創新保護利用方式,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各類文化公園以不可移動文物為載體,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景觀環境,正在成為文物保護利用的有效方式。
文化公園的概念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將公園定義為: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景觀、文教和應急避險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務設施的綠地。公園包括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等類型。文化公園顧名思義是展示特定文化的專類公園,根據景源的歷史真實性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
狹義的文化公園的主要景源是具有歷史真實性的不可移動文物,主要功能是保護文物、傳承文化、休閑娛樂、美化環境。根據不可移動文物在公園內的空間占比以及滿足文化公園各項功能的程度,可將文化公園細分為歷史名園和其他文化公園。
歷史名園以布局靈活、樣式精美的亭臺樓閣、奇峰異石、花草林木、匾額楹聯為主體,直觀展現了一定歷史時期的造園技藝、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歷史名園保存完整、價值更高,其中不可移動文物的實際邊界與文化公園的范圍基本一致,園內保護、管理、展示和服務設施相對齊全,需要開展的建設活動十分有限。
國家文化公園、考古遺址公園、文化遺址公園、生態遺址公園等都屬于文化公園,其相同之處在于不可移動文物只占文化公園的一部分,且除了展示文物本體外,還需要輔以陳列展覽、地面標識、文字說明或其他方式來增強文物的可讀性,進而實現對文物價值的闡釋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同之處在于不可移動文物的類型和公園的社會影響力,其中國家文化公園代表著國家文化形象,主要包括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等在國家層面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考古遺址公園的主要包括需要開展考古工作的古遺址、古墓葬;文化遺址公園、生態遺址公園的主要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其中的文物等級和公園規模也更加多樣。
廣義的文化公園包括以文學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藍本,借助大規模的場景重塑來展示特定時期或特定類型文化的主題公園,如仿照唐代皇家園林樣式建造的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唐芙蓉園;脫胎于古典名著《紅樓夢》,展現官僚貴族生活場景的北京大觀園。
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除歷史名園外的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要景點的“文化”“遺址”公園。
圖1 文化公園結構關系圖(作者自繪)
圖2 歷史名園(拙政園)(作者拍攝)
圖3 文化公園(西安天壇遺址公園)(作者拍攝)
文化公園的主要特點
文化屬性
不可移動文物星散在廣闊大地、綿延于歲月長河,是歷史的見證者,在歷史、藝術、科學、社會、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基于不可移動文物建成的文化公園,通過對文物本體、可移動文物和相關歷史背景的展示,向社會公眾闡述了特定歷史時期該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精神追求,生動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圖景,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公園而言,其文化底蘊更為深厚。
多元復合
不可移動文物的歷史時期、類型、歷史功能、保存狀況、自然和社會環境、保護管理利用的條件各不相同,為文化公園的建設運營提供了不同的基礎條件,因此公園的形態也豐富,功能復合多樣。文化公園中與文物相關的保護管理設施、展陳設施推動了文物的保護、價值發揮和文化傳承;與保護展示功能相配套的服務設施、綠地、道路、廣場等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多樣化的公共交往空間和應急避難場地。
情感屬性
不可移動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通常見證了一個地區或群體的發展歷程,承載了地區或群體的共同記憶,其保存情況影響著地區的空間形態和景觀風貌,經過時間積累逐漸成為鄉愁的物質載體、地區的文脈要素和空間的地理標志。以此為基礎建成的文化公園對當地居民和特定群體來說具有特殊的情感價值。
文化公園的建設要點
以文物保護為基礎
不可移動文物作為文化公園的精神內核,在建設運營的各個階段要注意保護好、管理好文物本體和歷史環境,這也是文物活化利用和建設特色公園的前提。文化公園的規劃和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不可移動文物的空間分布情況、保存狀態及其面臨的主要風險,合理布設展陳設施、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各類設施的規模、體量、色彩、形式以及綠化植被的種類應符合保護區劃管理規定的要求,展示活動內容與形式、游客容量和開放計劃應不超過文物本體和環境的承載力。同時,文物安全監測和評估應貫穿公園建設運營的全過程,并根據長期監測數據不斷優化保護和展示方案。
凸顯文物的價值
不可移動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和價值內涵是文化公園的底蘊。受文物保存形態、歷史變遷等因素的影響,公眾可能無法直觀、完整地理解不可移動文物的歷史時期、形態、功能、價值及相關的社會背景,因此需要借助各種各樣的展示方式來強化人們的認識。不可移動文物的展示和闡釋要確保展示內容完整準確,展示方式安全、美觀、經濟、可參與,能夠反映時代、類型和地域特點。同時,應特別注意有效利用建筑類文物在文物價值展示傳播方面發揮的作用,部分延續至今的建筑,如河北常平倉、陜西豐圖義倉、浙江倉前糧倉,其利用方式本身就直觀展現了文物價值,因此在文化公園建設和運營中應予以保留。對于歷史功能已經消失的建筑,如西安大華紗廠舊址、銅川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賦予其合理的利用方式,使建筑煥發生機,延續煙火氣息。
結合文物所處的環境
環境因素包括區位條件、用地條件和地域特征,影響著文化公園建設運營的成本和收益。文化公園的區位指其在城市中的空間位置,大致可分為城市建成區(含鄉村聚落)和荒野地帶兩類。依托城市建成區的不可移動文物來建設文化公園,能夠利用城市中已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有效提升地區的文化品質和景觀環境。同時,社區居民也能為公園提供相對穩定的參觀游覽人群,保持公園活力,創造較好的社會效益。相反,在荒野地帶建設公園,經費投入相對較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卻十分有限,只有擁有價值重大的文物或有可組團展示的旅游資源時才有建設公園的必要。
公園周邊用地條件,如土地利用方式、開發強度和地質條件等直接影響土地征用和場地修整的經費投入。規劃設計階段應深入分析公園的用地條件,結合文物價值和保存情況合理規劃公園的功能定位、空間規模和平面形態,文物價值重大但用地條件有限或文物本體不宜全面展示時,可以總體謀劃、分步實施、逐步開放;文物規模小或價值不突出時,應以提升社區的文化品質為主,建設“口袋公園”“小型公園”。西安市依托唐長安城遺址建成的文化公園就是總體設計、分段實施的典型案例。唐長安城遺址價值突出,規模宏大,但遺址大部分被城市建設占據,公園建設活動伴隨著遺址沿線的城市更新改造工作逐步開展,已經建成的公園在規模、形態、功能方面各有特點,如延平門沿線為帶狀公園;明德門遺址、木塔寺遺址、天壇遺址為口袋公園;大雁塔附近的唐城墻遺址公園與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遺址公園相貫通,形成了聞名全國的唐文化展示區。
公園周邊的景觀風貌,如已有的建筑、植被和地形地貌等也是公園建設運營中需要考慮的環境要素。公園內新建的功能性建筑應與文物本體和周邊建筑的風貌協調。場地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在滿足文物保護需求的前提下應盡可能保留下來,園內綠化應大量采用本土植被,以有效降低后期的維護費用。
考慮社區居民的需求
文化公園的建設運營必然會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且影響力隨著公園的價值、規模和交通可達性遞增。其中社區居民是文化公園重要的利益相關方,其享受到了優質的文化產品和公共空間,但也可能面臨交通擁堵、噪聲污染和光污染等新問題。因而公園的建設運營應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合理訴求,采用多種方式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和幸福感。第一,結合綠地廣場建設一定規模的健身和游憩場地,提高公園的功能復合性,滿足不同群體的活動需求;第二,盡可能取消實體圍墻,增強公園的開放程度和公益屬性;第三,將社區居民納入公園維護監管人員和志愿者隊伍,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感。
注重培養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是一定時間內人與環境之間通過積極作用,使環境衍生出的無形場力和獨特氛圍。場所精神對于文化公園的良性發展意義重大,若忽視場所精神的培養則可能使公園成為只能展示已有歷史文化,缺乏生機活力的靜態空間。場所精神的培養離不開人、場地和活動。
人是場所精神的塑造者。與游客相比,社區居民、特定群體參觀游覽的頻率高,停留時間長,活動內容豐富,更具備塑造場所精神的可能性。因而降低社區居民和特定群體的入園成本,提高其入園意愿,能夠顯著提高公園的人氣。
場地是場所精神的發生地。具有一定規模且舒適有趣的開放空間,能夠吸引相應人群的駐足;空間功能的復合性和兼容性,更有助于提高場地的整體活力,進而為群體性的公共交往創造可能。
活動是場所精神產生的必要條件。任何形式、規模的個體或群體活動,都有助于提升場所的活力。但是與文物價值存在相關性、延續性的活動更有可能產生有別于其他公園的場所精神,進而推動文物價值的提升,使公園成為歷史、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橋梁,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文化公園的評估要點
文化公園作為保護和利用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方式,評估其建設運營成效應以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為核心,著重關注5個方面。第一,文物本體的保護目標是否達成,影響文物長久保存的各類自然和人為病害是否得到有效治理;第二,文物展示、闡釋內容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展示闡釋方式是否符合文物保護要求,文物價值和歷史信息是否被公眾理解;第三,公園是否有效改善了城市和社區的景觀環境,提升了城市的空間品質;第四,公園是否得到了社區居民和特定群體的認可,是否具有持續的吸引力和活力,公園維護成本與社會效益之間的投入產出是否合理;第五,公園是否可以成為地區的文化名片和空間標識,是否形成了足以代表其文化特質的場所精神。
總體而言,文化公園以不可移動文物為基礎,以文物保護為前提,以文化傳承為目標,以文物利用為手段,通過公園化的建設運營,實現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不可移動文物的基礎條件不盡相同,但建設運營的關鍵在于以發展的眼光和態度,保護好文物本體和環境,展示闡釋好文物價值,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營造開放、多元、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間和社會交往空間。同時應持續關注場所精神的培養,為文化公園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