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洋
單元主題與語文要素:
單元主題: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葉圣陶
語文要素: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教材分析:
《松鼠》是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因其所處位置,它與其他單元的精讀課文定位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體會表達方法,學習寫作知識,強調從閱讀中習得表達。課文條理清晰,表達上具備一般說明文的語言準確,同時又不失生動活潑的特點。短短的5個自然段就把松鼠的漂亮、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這些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是感受表達、習得方法的典型范例。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正確讀記“乖巧、馴良”等詞語。
2.讀好作者表達對松鼠喜愛之情的句子,從而了解松鼠特點。感受文中準確的語言,以及生動形象的描寫。
3.激發學生愛護動物,保護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感受文中準確、生動、形象的描寫,在閱讀中習得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舊知遷移,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太陽》,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作者在介紹太陽時用到了哪些說明方法。
(出示:圈畫重點語句的《太陽》課文。)
生:課文通過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來說明太陽的遠、大、熱的特點。
師:是啊,這些說明方法不僅幫助我們了解了太陽的特點,還讓我們感受到了說明文語言平實而準確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本單元的另外一篇說明文《松鼠》。
師:生活中我們都見過松鼠,可我們未必有機會仔細觀察它。(出示:山鼠的圖片。)這是松鼠嗎?
生爭答:是。
師:其實啊,它并不是松鼠,而是山鼠。(出示:山鼠和松鼠的對比圖片。)請你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松鼠的尾巴更大一些,像把雨傘。
師:對!看來啊,光是看并不能完全了解松鼠,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
二、通讀梳理,把握內容
師:課前我們都做了預習,相信同學們能夠準確地讀出這些詞語。
出示有生僻字的詞語:馴良、矯健、帽纓。
出示讀音易錯的詞語:船舵、苔蘚、勉強。
生讀詞語,讀紅字。領讀、開火車讀多種形式朗讀增強記憶。
師:正如葉圣陶所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松鼠》這篇說明文說明白了關于松鼠的什么呢?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思考。
生:作者向我們說明了松鼠很乖巧,很討人喜歡。
生:說明了松鼠很有本事,能自己搭窩,還很干凈。
生:說明了松鼠總是在樹上活動。
師:同學們讀懂了這么多,看來作者說明白了。這么多的內容,其實在全文中有一句話就能把它概括出來。請你來讀一讀。
生: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
三、細讀文本,感受特點
1.精讀指導,研讀松鼠的漂亮。
師:相信松鼠的“漂亮”一定給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出示:它們面容清秀……最不像四足獸了。)
師: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段話,其他同學思考: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了松鼠的漂亮。
生讀課文。
生:我覺得“清秀”這個詞就能說明松鼠的漂亮。秀就有漂亮的意思,面容很清秀,也就是面容很好看的意思。
師:了不起,抓住開篇的一個詞就感受到了松鼠的漂亮,那么你就讀第一句,試著把“清秀”這個詞讀得輕一點,加以強調。讓我們跟隨你一同想象松鼠的樣子。
生再讀文。
生:我覺得眼睛閃閃發亮,再加上后邊“機警”這個詞,讓我感受到了松鼠的漂亮。一般眼睛發亮說明眼睛有神,機警也說明非常有精神。這些詞語都能把松鼠漂亮的樣子展現出來。
師:帶著你的感受再讀這句話。
生讀文。
師:接下來的同學在講完感受以后,直接讀出讓你有這種感受的句子。
生:帽纓似的美麗的尾巴讓我想到了松鼠那蓬松的大尾巴,好想摸一下。這尾巴可是松鼠的招牌,真漂亮。我來讀一下這句:玲瓏的小面孔……顯得格外漂亮。
生:松鼠美麗的尾巴總翹到頭上,好像是給自己撐了一把大傘,松鼠這個樣子很好看。我來讀一下這句:尾巴老是翹起來……躲在尾巴底下歇涼。
…………
師:看來整段話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松鼠的漂亮。作者寫松鼠的漂亮是很講究順序的,請看屏幕。
(課件:出示標注描寫順序的松鼠圖。)
師:請一位同學借助著圖片,按照順序再來讀一讀這段話,把松鼠的漂亮介紹給同學們。
出示隱去部分內容的文字“它們面容,眼睛,身體”
生讀文。
2.從扶到放,感受松鼠的乖巧、善良,討人喜歡。
師:全文圍繞“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這句話來寫。我們在第一段中感受到了它的漂亮。下面請你默讀剩下的段落,畫出能表現松鼠乖巧、馴良,討人喜歡的語句,并完成學習單。稍后匯報。
生根據學習單記錄進行匯報。
生:它在樹上生活,不接近人的住宅,從不打擾人類的生活,這能看出它們很乖巧。
生: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樹的空心的縫隙里,塞得滿滿的,留到冬天吃。它還有長遠的打算,像人一樣聰明,我覺得真是討人喜歡。
生:松鼠非常干凈,它們用牙齒梳理全身的毛,身上總是光光溜溜、干干凈凈的。這么講衛生的小動物,怎么能讓人不喜愛呢?
…………
師:聽了同學們的話,我終于知道作者為什么會如此說……
生齊讀: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
四、比較寫法,習得表達
師:《松鼠》和《太陽》都是說明文,可這兩篇文章在讀的時候,我們有非常不同的感受,對嗎?作者介紹太陽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出示文字并指名讀:
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所以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么大。
師:你還記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太陽加以說明嗎?
生:列數字、作比較……
師:這些說明方法的運用讓我們更加準確地認識了太陽。那這種寫法也用到松鼠的身上怎么樣?我們一起看看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松鼠的描寫。
出示文字并指名讀:
松鼠體型細長,體長17~26厘米,尾巴長15~21厘米,體重300~400克。———《中國大百科全書》
松鼠在樹上筑巢或樹洞棲居,巢以樹的干支條和雜物構成,直徑約50厘米。———《中國大百科全書》
師:這樣的寫法和文中第一段中關于松鼠樣子的描寫有什么不同呢?
生:這樣寫有點生硬、死板,看不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
生:我發現課本中對于松鼠的描寫更加有趣、生動、細致。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描寫更加平實,也更加簡潔,用很精準的數字來說明松鼠的特點。
生:我覺得課文里“窩口朝上……不會落在窩里”這句話讓我覺得松鼠很聰明。
師:說明一個事物,表達的情感不一樣,用到的表達方法也就不一樣。《松鼠》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在準確表達松鼠特點的基礎上,又非常傳神、形象、生動。課文中像這樣的句子太多了,請把它們畫出來,讀給大家聽聽。
學生默讀圈畫并展示朗讀:
生:在晴朗的夏夜……吃東西。
生:松鼠搭窩的時候……足夠堅實。
…………
師: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你能試著用這樣的語言介紹一下它們嗎?
(出示:可愛的小貓、小狗、飛鳥等圖片。)
生:我家有一只可愛的小貓,它耳朵尖,鼻子黑,圓圓的眼睛像一對大玻璃球,嘴巴兩邊的胡子一抖一抖的,全身毛茸茸的,一道灰一道白。它把身子團成一團的時候,真像個花絨球。
生:小哈是一只十分美麗的哈巴狗。它的個子不大,雪白的卷毛覆蓋著全身,把小臉也遮住了,遠看還以為是一只毛茸茸的小綿羊。
師:看來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小動物,如果你想表達這種喜愛,《松鼠》一文的語言太值得我們借鑒、學習了。
五、總結提升,拓展閱讀
師:《太陽》《松鼠》是兩篇風格不同,卻同樣精彩的說明文。一篇運用說明方法,把太陽詳細而準確地介紹給我們。一篇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讓我們對松鼠這種小動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前一篇是常識性說明文,后一篇是文藝性說明文。無論哪種說明文,都把事物的特點準確表達出來了。就像葉圣陶所說……
(出示: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
生讀文字。
師:今天我們讀的《松鼠》選自于法國布封的《自然史》。這本書描述詳細而科學,文筆又極其優美,感興趣的同學課下讀讀這本《自然史》吧!
反思:
從備課之初,我就反復思考:《松鼠》這樣一篇文藝性說明文,可以教授給學生很多內容,在有限的時間里,該如何取舍?從整個教學來看,以讀貫穿始終,輕內容講解,重感悟,習表達的結構安排,效果頗為理想。松鼠漂亮、馴良、討人喜愛是學生一讀就懂的,那么就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講。在默讀、朗讀、匯報中感受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上升到寫法層面時,我由扶到放,引入《太陽》《中國大百科全書》原文,在對比中凸顯文本語言風格、說明技法的不同。學生在這種差異體驗中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進而引發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共鳴。學生明晰了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感受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精妙。所以學生在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時,靈動的語言才能脫口而出。本課教學中也有些許遺憾:語言的語用,只憑借一節課的學習和積累顯然是不夠的。如果能提前布置預習任務,不局限于教師給出的小貓、小狗、飛鳥的介紹,這樣可能會給學生更多不同難度的運用訓練,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參與成長。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