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山水畫作為極具審美意趣的藝術門類,其技藝形式中所蘊藏的抽象性特性賦予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于當下的山水畫實踐探索中,進一步地挖掘與發展其表達上的抽象性特性,有著較樂觀的發展前景與學術探討意義。
一、寫意山水畫在抽象性特征上的體現
寫意山水畫的表達,精髓就在于筆墨運用的快慢之間,用生動凝練的筆墨繪制山水景象,傳達情感,其用筆用墨包含著作畫者強烈的主觀意愿,是對景致的表達,亦是心象的呈現,一筆一墨蘊藏著抽象性。
(一)用筆的抽象性
寫意山水畫中的筆墨運用是其畫面基本的語言載體,用筆是畫面筋骨之氣概的展現,可見其重要性。簡單來說,用筆包括點、線,面的表達,無論是點線的形態、技巧,抑或是對面的呈現,都有著諸多的方式方法,稍加變化便有不一樣的視覺感觀。例如對線的運用,山石、樹等事物的形態展現,線條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對事物的輪廓進行勾勒,用線的長短、方圓,粗細等的不同,便傳遞出不同的情感體驗,雖然是對事物進行較客觀表達,但怎么通過線條的技巧方式展開是融匯了作者主觀體會的表現,此處的用線是具有抽象性特征的。而完整的事物描繪亦常常是通過點、線以及面的用筆技巧進行綜合呈現,如對山石的表達,點線之間的用筆轉換就在剎那之間,通過節奏韻律的變化來體現出其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審美特性,出筆的橫側鋒變化可以對其體面的塑造進行豐滿,山石的整體面貌便在融合了多種用筆技巧的方式下表現出來,展現出其客觀面貌的同時亦蘊藏了主觀的抽象性。
在寫意山水畫的呈現過程里,用筆的質量是畫作整體質量與價值的重要體現之一,有效合理地掌握用筆技巧,通過富有節奏律動的下筆方式流暢地描繪出山川草木等景致,呈現出生動具體的客觀物象之時,亦是作畫者融感受于筆間的抽象性思考與體現。
(二)用墨的抽象性
寫意山水畫的表達,用墨亦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體現。墨隨筆出,筆因墨的變化而彰顯出生動之氣。那么對于用墨的體現包含了墨色的濃、淡、干、濕、焦,即自古便有的“墨分五色”之說,通過用墨深淺、干濕的不同對山川事物進行塑造,亦通過其豐富的變化傳遞出特有的水墨韻致之感。在此過程里,“墨”不僅僅被看作是一種黑色,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進而完美地表現物象。在描繪物象之時,用墨不是簡單地對事物的描摹,是需要經過作畫者主動思考后的再現,或深或淺,或干或濕,有著怎樣的變化,依據畫面的表達需要而定奪,那么,對于墨的運用便是融合了主觀情感的具有抽象性特征的顯現。這種對事物非常態意義上的客觀表達是中國畫特有的用墨方式與方法,[1]于山水畫中更是有著自由的發揮空間。
在山水畫面的內容呈現里,對于山石、樹、水,云流等景觀元素的組織,需通過恰當的墨色運用體現出畫面的空間感,層次感,事物面貌的體現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建立亦離不開用墨上的配合與調整。那么在對于墨的展現上,是以畫面內容的主次或強弱關系的界定來進行墨色狀態的表達與流露,而非一定是客觀意義上的用墨深淺、干濕的常規描述方式,正是因為其主觀意愿或想法的深入,使得用墨的自由與靈活性大大提升,對于畫面虛實、層次等關系的呈現便具有明顯的自主性,用墨的抽象性特征隨即顯露,也正是由于墨的使用讓寫意山水畫呈現出巨大的表現力與誘惑力,促使觀者去欣賞與體會。
(三)筆墨語言的抽象性
山水畫的筆墨語言應用從古典時期開始就有著明顯的主觀性與概括性特點,發展至今時今日,更是體現出充分的靈活性與自由性。也正是由于筆墨語言所彰顯出的表象特征,使之散發出一定的抽象性。
從對畫面“實”的表達來看,例如主體重要部分的山石結構,通常會用較豐滿的筆墨語言進行塑造,那么對于山石體面關系、紋理結構的處理,會經過組織提煉后以諸類“皴”法的方式進行呈現,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細致些來看,山石體面的表達在呈現出應有的用筆細節之時,亦需要讓出一定的位置作留白呼應,通過對比的方式體現出面與面的關系。那么如何去作對比處理就有著很大的靈活性與自由性,在顧及基本的體面結構之時,只要能展現出合理的筆墨節奏,無論是細膩的筆墨組織,還是有著浮夸的筆墨對比用語,都能塑造出其基本的結構面貌。此時的筆墨就像是不同的抽象符號,經由組織后呈現出應有的節奏與律動。
寫意山水畫注重“實”的表達,更離不開“虛”的展現,在一些山水畫的內容呈現里,多體現出對于遠山的表達,以疏簡概括的筆墨塑造遠山形態,呈現朦朧模糊的視覺效果,給予畫面“虛”的回應。這樣“虛”處的表達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亦體現出筆墨的抽象意味。在山水畫面里,無論是充盈的刻意營造,還是簡括的率性表達,筆墨語言在遵循基本的運用規律之時總能展現出極大的可塑性,稍做變化便是另一番感受,一筆一墨像是有節奏的音符,體現出其特有的抽象韻味。
(四)筆墨意境的抽象性
寫意山水畫向來注重畫面意境的表達,常被作為評判其畫作高下的重要標準。從根本上來說,意境的呈現一定程度上是作畫者心性與情感的投射與顯現,是包含了抽象性審美特質的,而這樣的抽象性與筆墨的運用方式及畫面留白亦有著重要關聯。
山水畫筆墨技巧的基本表達方式決定了其具有較大的自由度與寬泛性,一筆一墨節奏與停頓體現出作者對筆墨的認知、抉擇與想象,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是厚重質樸,是蕭疏淡雅,是奔放恣意,抑或是爽朗雋秀,不同的筆墨姿態匯凝于畫面構圖之中,傳遞出特有的畫面氣質,也帶出一份意境抽象之體味。當然,畫面意境抽象之感除了由筆墨本身的技巧方式鑄就,亦與畫面在空間上的留白處理有著緊密的聯系,二者相輔相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畫面對于虛白空間的處理往往起著重要作用,怎么經營留白之處,面積或多或少,位置或高或低,或整體或細碎,稍做變化便是不同的表現意味,與筆墨之間形成流暢自然的配合關系,使意境之氣息貫穿畫面整體,呈現出抽象之韻味。
優秀山水畫面的表達,需展現出巧明凝練的筆墨技巧,于位置經營中彰顯筆墨語言個性,生動巧妙地平衡實與虛白的關系,使畫面之氣韻流通暢然,進而流露出抽象之意味,也正是這份抽象性使畫面蒙上一層神秘之氣,給觀者以無盡的想象空間與情感共鳴。
二、寫意山水畫抽象性發展的分析
中國繪畫所特有的筆墨技巧與審美方式,決定了其畫面所蘊含的抽象性特征,但這種抽象性因傳統文化觀念等的影響并未得到充分發展。寫意山水畫作為以景致為主要表達與抒發對象的門類,具備較大地發揮自由性、靈活性與空間想象性,將抽象性發展作為山水畫繼續推進的一種思路,有著較強的學術性價值與發展可能性。
(一)詩、書、畫之于畫面構成的抽象性探索
山水畫發展至元朝時期,畫面之筆墨技巧達到了一個高峰,文人畫至此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繪畫之主流,即畫面講究對于詩文、書法、畫之內容三方面的藝術綜合體現,元畫完善的詩書畫結合的繪事藝術成為后世普遍認可的一種審美標準與范式,即以詩法入畫法,以書法入畫法,以增強繪畫的表現力,這樣的繪事藝術傳承發展至今。[2]就傳統審美而言,詩文、書法的帶入,作為畫面元素的組成部分,擴增了畫面的觀賞性與文化內涵之魅力,使觀者看畫之時能嵌入更多臆想的內容空間,由此而帶來的審美想象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性的,但其表達的方式并沒有太多的新穎性,之于畫面也多是一種文字表述或作為空間上的補位使畫面展現更完整。那么,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當下寫意山水畫的發展之于詩、書入畫的抽象性審美拓展的可能性。在維持山水畫基本審美底線的基礎之上,詩文、書法在承載其基本功用之時,可更多層面上地思索詩、書、畫三者內容在畫面構成形式上的突破與創新,使之不僅僅體現出其舊有的審美意味,還可以通過畫面新的置位、融合等方式來提升其抽象性特質的流露與表達。當然,筆墨語言本身亦具有較強形式感,進而使畫面彰顯出具有獨特的抽象性的氣質面貌,呈現出新的審美體驗。
(二)從傳統技藝中挖掘并抽象提煉
寫意山水畫歷經千年的藝術積淀,審美范式與技藝方法是每一位山水畫修行者必然要學習與吸納的內容經典。那么,在當下的山水畫抽象性發展的實驗道路上,其傳統技藝精髓仍然可以作為實踐者們去萃取的原料養分,技藝形式及審美上的突破與創新并非意味著對傳統的推翻與否定,相反,更應該從經典當中去再認識與思考,于宏觀處、于細微處去捕捉與品味,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與提煉,融合自身的所思所感,更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地以更具形式特點或夸張的方式進行抽象提煉并呈現。
具體點來說,傳統山水大家的用筆用墨面貌特點,畫面構成方式,整體畫面氣質、情感、意境等的表達都可以作為借閱思考的資糧。于細節處,如皴法用筆的技巧特點,若有著直觀上的審美吸引力,其特點如何以更有形式抽象變化的方式體現出來。用墨上,清透的、厚重的、單純的、有豐富層次變化的,哪一類表現方法更適用于自身畫面形勢發展的需要。宏觀來看,如畫面整體氣質、情感的展現是否有著可放大或巧妙轉化的可能性。當然,這一切的學習與思考都需要以遵從作畫者自身的畫面技巧習慣、風格、審美傾向與情感釋放需求為前提。對于技巧語匯、氣質面貌等的抽象化提煉是一個持續性的淬煉過程,需更多地從作畫者本心挖掘,向內體悟,探尋出具有高度凝練、意表的抽象語式。
(三)從西方抽象藝術中吸納與融合
在西方抽象繪畫藝術的表達中,沒有具體的內容和情節上的展現,突出運用點、線、面、色塊、構圖等純粹的繪畫語言表現內心的感覺、情緒、節奏等抽象的內容,畫面往往具有極強烈而純粹的視覺效果。中國寫意山水畫在內容的描繪上固然也以點、線、面的方式進行意象化表達,但很大程度上存在對于內容形態上的刻意經營和對色彩運用的局限性。那么,要提升畫面的抽象性特征,便可有針對性地對此進行大膽破除與建立。在此方面,西方抽象藝術的表達方式有著一定積極的參考與借鑒性意義。
具體可在以下方面展開突破嘗試。其一,對事物形態邊界的破除與模糊化。寫意山水畫發展至今,在表達上雖呈現出更為自由、主觀的態勢,但總體上有著較明確的形態內容上的界定。與之相對應,一定程度破除對固有形態及內容展現上的拘束感,以更宏觀、整體,意表與融合的方式進行表達,使畫面呈現出更強烈而純粹的視覺張力,從而展現出較明顯的抽象性意味。其二,用色上的大膽嘗試與突破。在色彩運用上,可拓展用色的選擇范圍與處理方式,以更主觀、大膽、奔放之態進行表達,不再局限于畫面含蓄內斂的上色方式,進而展現出一定的抽象視覺觀感。其三,對傳統構圖形式的突破。在畫面構圖形式的展現上,借用或融入西方繪畫在構圖上的視角表達方式,注重畫面的構成形式感展現,突出對重點事物的表達,將畫面內容單純化,使之流露出抽象性。
三、寫意山水畫抽象性發展的價值體現
寫意山水畫作為我國傳統的經典藝術文化,它在當下的發展走向是藝術踐行者們始終不可回避和要承擔起的一份責任,將山水畫的抽象性發展作為繼續推進的方向,是基于對當代藝術審美大趨勢的基本判斷而做出的學術選擇,有著積極的探索意義與價值。
(一)審美范式的突破
寫意山水畫發展至今,無論是對筆墨技巧的應用,還是對畫面整體的審美展現,較之于傳統的山水畫面都有著明顯的變化與差異性,但總體上而言,亦體現出對傳統的繼承與延續性,有著慣性的審美范式的表達。鑒于此,在當代山水畫的發展進程中,一部分藝術先行者們為尋求對舊有審美的突破,將畫面抽象性的發展作為藝術探討與實驗的方向,讓大家看到了在藝術審美范式上突破與變化的可能性,展現出一定的學術意義與成果,但也還存在著較大的提升與拓展空間。因此,對于后來實踐探索的我們,也有著更積極的提示與引導性意義。寫意山水畫的藝術展現不應駐足在熟悉的審美范式里去尋找變化,而應跳出慣有的審美習慣做突破嘗試。畫面抽象性的體現展現出在審美范式上的不同于以往的藝術形態魅力,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與價值。
(二)賦予更新的藝術表現力
山水畫作為我國傳承千年的經典藝術文化,其藝術面貌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于當下時代背景下,寫意山水畫藝術的發展已處于需要迫切注入新的藝術活力的階段,將抽象性的藝術審美融入在山水畫的內容表達中,體現出對于時代審美的思考,已然展現出更具形式魅力、更富有視覺張力的畫面效果,這樣的藝術效果帶給觀者更新鮮而有力的審美體驗。山水畫的傳統技藝與審美固然有其特有的藝術性,但若只是一味地拘泥于舊有的技藝模式或僅僅是做一些表象的變化,終會給人以審美上的疲勞之感,而山水畫的抽象性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可做探索與突破的可能性,使畫面的展現有著更新穎的藝術表現力,其在形式面貌上的藝術表達也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四、結語
在寫意山水畫抽象性發展的道路方向上,存在著較大的可探討與發揮的可能性。那么,在當下山水畫的藝術實踐中,作為年輕一輩的我們,不應僅僅滿足于停留在舊有的熟悉的技藝與審美模式里,將山水畫的抽象性發展作為藝術突破與創新的探尋點,有著積極的價值意義。
作者簡介:熊婧(1984—),四川音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研究。
注釋: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
〔2〕方薰.山靜居畫論[M].楊亮,編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