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凌茜
(閩江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我們正在經歷全球化的智能時代,語言服務行業發展迅速,語言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提升語言服務能力建設水平和培養合格的語言服務人才,注重人才培養的層次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滴灌,是當前翻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項目驅動的翻譯教學符合“情境化”探究式教學理念[1],通過將真實或模擬項目融入教學過程,結合教學要求將項目的各環節分解為具體的工作任務,引導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工作情境中完成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課程群是指為完善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而將本專業或跨專業培養方案中若干門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課程體系[2],課程群有助于貫通各課程的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從而達到互相滲透、補充而優化整體教育資源的目的。從20 世紀90 年代提出“課群”概念以來,學者就課程群建設的內涵與功能、課程整合與協調、調整培養方案指導性等方面展開討論[3-4],卻極少探討基于項目驅動的課程群教學模式。口譯和筆譯教學實踐有各自鮮明的特點,也有諸多共通點,建構口譯和筆譯核心課程的課程群,有助于打通口筆譯課程的關聯,實現口筆譯核心課程緊密聯系和相互借鑒。本研究探索構建語言服務驅動的本科口筆譯課程群教學模式及實踐,基于模擬語言服務項目對標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需求,通過課程群知識點框架聯動、學生翻譯能力發展檔案項目式管理、地方文化思政引領等方式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
本科翻譯課程群由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口譯和筆譯核心課程組成,主要分為理論研究、知識技能、實踐應用、行業知識四個模塊。以英語為例,具體包括翻譯概論、英語口譯、英語筆譯、視譯、應用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口譯工作坊等課程。“翻譯概論”主要講授中西翻譯理論研究的歷史和前沿,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理論框架;“英語口譯”“英語筆譯”“視譯”注重習得和訓練口筆譯技能;“應用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口譯工作坊”則通過大量真實或模擬真實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非文學翻譯、使用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和翻譯項目協同、口譯現場應變等應用能力。這三個課程模塊主要圍繞口筆譯專業知識和社會需求,是課程群結構的核心,同時課程群具有開放的結構,行業知識模塊包括領域知識、行業規范、行業道德等,可動態補充更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相關專業知識課程,如文化、經貿、科技、醫療等。
語言服務是指以跨語言能力為核心,以信息轉化、知識轉移、文化傳播、語言培訓為目標,為高新科技、國際經貿、涉外法律、國際傳播、政府事務、外語培訓等領域提供語言翻譯、技術研發、工具應用、資產管理、營銷貿易、投資并購、研究咨詢、培訓與考試等專業化服務的現代服務業[5]。近年來語言服務發展迅速,其外延也不斷拓寬,在推動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語言服務項目驅動的課程群教學,以語言服務項目為主線,將項目各環節融入、貫穿教學過程,通過統籌協同課程群中不同課程大綱和教學目標形成連貫的工作流程,共同完成項目和課程群教學目標。建構語言服務項目驅動的本科翻譯課程群體系如圖1 所示。

圖1 語言服務項目驅動的本科翻譯課程群體系
圖1 顯示語言服務項目驅動理論研究、翻譯技能、實踐應用、行業知識四個模塊,其中理論研究模塊驅動翻譯概論課程注重翻譯服務的指導性原則和翻譯策略;翻譯技能模塊驅動口譯、筆譯和視譯課程培養項目所需的口筆譯知識和技能;實踐應用模塊驅動應用翻譯、口譯工作坊和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根據項目任務和實施階段要求,培養翻譯項目管理、譯者協同多輪審校、陪同口譯等實踐能力;行業知識模塊根據語言服務項目領域專門知識需求,驅動動態補充和更新經貿、科技、醫療等課程,包括領域知識、行業規范、行業道德等方面。此外,項目驅動打造課程群共同體,引導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認同,實現課程群的思政教育目標。
以某本科大學與地方政府公示語翻譯服務項目為借鑒開展模擬語言服務項目驅動的本科翻譯課程群教學模式實踐,將初譯、審校、實地調研、現場導覽口譯等環節融入課程群教學,分析口筆譯課程框架聯動、項目式管理教學以及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的策略。
根據地方文化翻譯和傳播特征、項目公示語標識相關的文字文本和口頭文本特征以及口筆譯相關課程特點,組織翻譯概論、英語筆譯、英語口譯、視譯、應用翻譯、口譯工作坊和計算機輔助翻譯等口筆譯課程組教師建立課程群,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和教研,整合口筆譯理論、譯前準備策略、筆譯原則和基礎技巧、口譯即時應對策略等教學知識點,形成針對該項目的知識點框架。以語域理論的語場、語旨、語式概念為例,理論概念對于公示語翻譯的情景語境、交際各方角色關系和意圖以及話語風格再現有指導意義,可結合公示語標識蘊含的地方文化、對外傳播策略、口筆譯訓練側重點等滲透和貫穿課程群系列課程教學。
例1:
中文:小心地滑
譯文1:Caution/Wet Floor
譯文2:CAUTION/Wet Floor(建筑物內);CAUTION/Slippery(景區等)
例1 的譯文2 中“CAUTION”使用大寫,起到喚起讀者注意的作用,照顧讀者閱讀的具體情境;區分建筑物內和景區兩類情景,提供“Wet Floor”“Slippery”兩種解釋,供具體情景使用。該例譯文涉及的理論概念和實踐技能可在翻譯概論課中講解語域和語場理論;在漢英翻譯策略技能訓練環節強調考慮受眾需求的翻譯技巧以及公示語的英語書寫規范;在實踐應用課程中結合實地調研考察具體公示語出現的場景以分析和評估譯文的有效性;相關口譯課程則可在陪同口譯實踐實訓中根據“小心地滑”的具體場景進行口頭補充解釋。
首先,依據項目內容將參訓學生分為公示語翻譯組和校譯組,具體分為語料搜集、翻譯/校譯準備、分組初譯/審校、小組審核、公示語翻譯實地檢查、現場導覽口譯、譯后反饋等環節,由課程群教師共同指導,分步驟、分組實施項目式管理。學生共同學習翻譯概論等理論性課程以及口筆譯課程技能模塊,分組進行筆譯、口譯實踐和應用性課程項目式學習。根據本科學生學情分析和能力發展特點,關注個體發展,建立學生個人翻譯能力發展檔案,參照PACTE 翻譯能力框架[6]和《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口筆譯能力指標,注重學生在譯前準備、譯中實踐和譯后反饋環節的翻譯質量和評價記錄,為跟蹤評測學生翻譯能力的發展情況提供數據。在學生個人翻譯檔案的基礎上建立翻譯項目小組管理檔案,實施翻譯教學的項目式管理。
除此之外,筆譯環節進行模擬三審三校,根據教學班學生的翻譯能力情況分配初稿和校譯的輪次,由教師聯系翻譯概論課程的相關理論進行指導以及譯文定稿。在模擬景點導覽口譯活動時使用筆譯審校素材進行譯前準備,打通連貫口筆譯教學環節和知識點。
通過組織學生自行查閱研讀相關資料、開展小組討論以及邀請民俗專家解讀等方式,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如歷史文化名人、歷史街區建筑文化等,幫助學生理解標牌簡介中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而基于翻譯傳播學框架指導學生進行福州地方文化特色英譯實踐。在口筆譯實踐中融入地方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傳統文化傳承、名人品德修養等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和品德培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探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例2:
中文:鼓嶺旅游度假區
譯文1:Guling Tourist Resort
譯文2:Kuliang Tourist Resort
譯文3:Guling(Kuliang)Tourist Resort
鼓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位于福州市東郊,自古就是避暑勝地。鼓嶺遍布異國風格的度假別墅,皆為晚清以來在華的外國友人所建,當時普遍使用威妥瑪拼音,鼓嶺拼作“Kuliang”,至今鼓嶺還留有許多“Kuliang”的標識牌。2012 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美國時提及加德納先生的鼓嶺故事:加德納先生幼年時每年都到鼓嶺避暑,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Kuliang”,他去世后加德納夫人尋訪“Kuliang”,在習近平主席的邀請下訪問鼓嶺,成為一段佳話。在鼓嶺雙語標識校譯項目中,使用漢語拼音“Guling”(譯文1)或威妥瑪拼音“Kuliang”(譯文2)還是漢語拼音加威妥瑪拼音(譯文3),引發討論。威妥瑪拼音“Kuliang”蘊含著豐富的國際交流歷史沉淀,但是由于漢語拼音方案發布后已廢止威妥瑪拼音,“Kuliang”的拼寫方法已不在中國和國際交流中使用。譯文3使用漢語拼音加威妥瑪拼音是一個折中的做法。這個譯例反映了在語言服務項目中引導學生了解地方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性。在分析譯例的基礎上,基于學生筆譯稿、專家審校稿以及現場導覽口譯雙語語音轉寫稿,可建立地方文化翻譯教學和實踐案例庫,并對案例進行分類,標注思政教育融合點、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通過分析討論和評價學生實際參與的真實案例引導價值判斷,提高人文素養,將育才、育人、育德有機統一起來,創新實施以思政育人為核心的課程群教學模式。
本研究探索語言服務項目驅動下的本科翻譯課程群教學模式,在“情境化”探究式教學理念下將模擬語言服務項目的筆譯審校、現場導覽口譯、實地調研等環節融入課程群教學。研究發現:語言服務項目驅動下的本科翻譯課程群教學模式主要分為理論研究、知識技能、實踐應用、行業知識四個模塊,通過打通口筆譯知識和技能訓練體系,結合課堂授課和模擬項目實踐,驅動更新口筆譯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翻譯項目管理和陪同口譯實踐能力以及相關領域專門知識。本科翻譯課程群關注本科學生能力發展特征,通過建立學生個人翻譯能力發展檔案進行項目式管理教學,同時以地方特色文化譯介為依托,創新實施思政育人為核心的課程群模式。本研究有助于為本科翻譯課程群建設提供借鑒,后續研究可進一步將真實語言服務項目引入課程群教學,探索校企合作、項目成果導向的課程群教學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