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為社會工作的傳播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了探討如何運用新媒體來推動社會工作行業發展,本文就現階段我國社會工作發展中的主要困境進行分析,并進一步討論新媒體在改善這些困境方面的優勢以及當前社會工作行業中新媒體應用的現狀,最后提出運用新媒體創新社會工作發展路徑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社會工作;新媒體;創新性
長期以來,社會工作在我國認知度低、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已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會工作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曙光,通過新媒體來實現社會工作傳播與發展不僅是一條可行之路,更是必經之路。社會工作行業需要順應時代變化,積極探索 “新媒體+社會工作”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推動社會工作行業朝著信息化、共享化、智能化方向前進。
一、現階段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主要困境
(一)專業知名度低
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遵循 “教育先行”與 “政策導向”原則,雖可以在短期內培養一批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但也造成該行業在我國民間的認知度遠不及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西方社會工作。自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明確提出要 “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以來,國家在宏觀政策上逐年加強對社會工作的重視程度,先后推出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在最新發布的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要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進一步構建了社會工作發展的宏觀框架。但政策的實際落實效果并不理想。許多基層領導與干部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識浮于表面,對該專業的內涵、特點及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模式形成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并未深刻把握。加之我國除專業社會工作之外,還長期存在著普通社會工作、行政性社會工作,這便進一步造成基層領導干部對社會工作概念的混淆。與此同時,普通群眾也常常將專業社工等同于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等,專業社工所處境地較為尷尬。
(二)資金來源單一
資金是社會工作機構生存發展的基本保障,是正常運行的首要條件。現階段我國社會工作機構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政府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合適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將一部分社會服務交由社會工作機構,以期運用專業方法提升服務供給的效率與水平。但政府所能提供的財政撥款有限,且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再加上社會工作機構數量較多,當某些機構未中標時,便會出現因資金鏈斷裂而面臨倒閉的風險。此外,因機構自我造血能力的不足,社會公益資源也未得到充分挖掘,許多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一些富有創新性的想法只能停留在計劃書階段,難以落地生根。
(三)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現狀呈現出較強的區域不均衡性,“東強西弱”特點顯著。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無論是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還是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東部發達地區都明顯優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并在社會工作加速發展的這十年間取得了不少有目共睹的社會治理模式階段性探索成果,成為社會工作發展的區域標桿、行業高地。然而,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邊疆民族地區等,社會工作發展起步晚、速度慢,人才缺乏、機構稀少、服務水平較低等問題突出,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著巨大張力。
(四)本土化程度不足
自專業社會工作引入以來,我國學者便一直積極探索社會工作專業的本土化。從 “嵌入式”發展到黨建引領下的 “融合性”發展,本土化進程取得了巨大進展。但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異,產生于西方社會價值體系與社會背景的社會工作,其本土化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程度還不足以形成中國式社會工作,這還需要我國學者與全社會持之以恒的探索與努力。
二、新媒體的運用對改善社會工作發展困境的優勢
(一)擴大社會工作的影響力
新媒體平臺的運用在擴大社會工作專業影響力方面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在新媒體出現之前,社會工作的宣傳主要依賴傳統媒體或熟人介紹等方式得以實現,其效果遠遠落后于以廣泛性、交互性著稱的新媒體。不僅如此,新媒體也為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帶來廣闊的前景與巨大的潛力。截至2022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65億,豎屏時代已經來臨。群眾通過互聯網與外界產生鏈接、接收信息已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征。因此,社會工作需要順應時代潮流而為之,不能故步自封地認為做好線下服務便可萬事大吉。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對獨有的專業價值、服務理念與成果等進行介紹與宣傳,以此來構建社會工作的正面形象,讓大眾知道社會工作的存在及其意義;另一方面,社會工作還可以運用其專業視角,在合法合理范圍內通過新媒體平臺幫助有關事件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尤其是與弱勢群體相關的事件,使政府意識到社會工作專業在推動社會公平與進步方面的作用與價值。
(二)提供資源鏈接平臺
社會工作在為服務對象排憂解難的過程中,如若缺乏必要資源的支持與保障,便很難為服務對象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有學者指出,我國服務對象問題的主要成因更可能是資源不足所導致的,資源的補充本身在化解癥狀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新媒體因可交互性、公共性等特性,使得其在鏈接資源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能夠很好挖掘社會慈善資源。一方面,我們可以搭建線上社會工作資源平臺,通過新媒體平臺讓廣大愛心企業與人士提高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度并愿意將資源交予社會工作機構發揮作用,機構將收集到的資源分類處理后,匯集形成不同類別的資源庫。同時,我們還需要收集服務對象的信息,并在保密化處理與核實后量化形成分等級、分類別的需求庫,社會工作機構則在其中充當橋梁作用,將資源庫里的資源輸送至需求庫,完成資源鏈接閉環。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籌集資源的過程中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社會工作機構也可以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創收。如可以在嗶哩嗶哩視頻平臺上發布優質內容,通過平臺創作激勵機制形成額外收入,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付費線上教育等方法拓寬資金來源途徑。
(三)改善地區發展不均衡現狀
面對我國社會工作行業地區發展不均衡這一難題,“新媒體+社會工作”為其提供了緩解策略。一方面,我們可以建立線上社會工作服務站,通過開展網絡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心理疏導等服務,打造 “零距離”的高效綜合性服務平臺,以突破空間限制,緩和中西部地區社會工作服務需求與服務供給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張力;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平臺,我們可以將相對成熟并得到所在地廣泛認可的好項目向社會工作剛剛起步的中西部地區、邊遠地區進行點對點、一對一的線上幫扶。將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特色理念、模式與經驗通過線上平臺與當地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一線工作者進行分享與交流。此外,還可以讓當地社會工作學生在平臺上進行線上實習,以緩解當地社會工作教育資源短缺的困境。
(四)有助于形成本土特色
在豎屏時代,社會工作與新媒體相結合是行業發展的趨勢。然而目前,各國關于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更多關注于線下,將社會工作與新媒體相結合的研究尚未在學術界形成氣候,均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我國擁有如此龐大的新媒體用戶群體,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也為社會工作與新媒體結合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空間。在優勢如此突出的條件下,大力推進社會工作與新媒體相結合,將有助于社會工作在我國形成本土特色,實現社會工作實務、理論體系的創新與變革,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
三、社會工作行業中新媒體應用的現狀
(一)發布內容單一
微信公眾號成為社會工作機構選擇運用新媒體平臺來拓寬發展路徑的首選陣地。綜觀各大社會工作機構的微信公眾號運營方式,大部分僅僅是運用其來記錄活動內容、發通知公告等,通常是大段文字加上少量圖片所構成,機械地將線下活動的流程與現場拍攝的照片整理成推文進行發布。內容與形式單一,極度缺乏創新性,只是呆板地完成了宣傳任務,忽視了新媒體平臺在社會工作發展中的作用,存在應付之嫌。
(二)未充分利用其他新媒體平臺
相較于微信公眾號的使用,微博、抖音等公共性、開放性與互動性較強的新媒體平臺尚未受到社會工作機構的充分重視。就微博平臺而言,社會工作相關賬號達980個,除去一些廢棄賬號,筆者發現無論是大型機構還是小型機構,其微博的使用率較低、內容創新性較弱、與網友互動性較差,如粉絲量較高的重慶市薄荷社會工作機構服務中心已停更近一年;廣州穗星社工官方微博至今也停更兩月有余。那些內容更新頻率相對較高的賬號也幾乎淪為其機構微信公眾號的內容 “搬運工”。由于發布內容缺乏吸引力,導致賬戶的 “點贊”“評論”量寥寥無幾,微博引流能力未被充分挖掘。社會工作機構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傳播也同樣如此。短視頻平臺近幾年異軍突起,就抖音而言,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其用戶量高達8.09億。因操作簡單、內容 “短平快”等特點,使其日益成為我國網民信息傳播與接收的重要渠道。然而,開設抖音賬戶的社會工作相關機構較少,僅146個賬戶。其中絕大部分賬戶作品較少、內容多為機構活動照片再配上一段音樂而成。但也有個別輸出優質內容的賬戶,如擁有高粉絲量的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官方抖音賬號,其最高視頻點贊量達8000多,其余視頻的 “點贊”與 “評論”數據良好,但該賬戶早已在2019年停更,沒有持續更新實在令人惋惜。
四、運用新媒體平臺創新發展路徑探討
(一)培養從業者新媒體傳播思維
新媒體時代為社會工作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要求社會工作機構轉變以往傳統觀念,提高對新興傳播平臺的重視。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機構應積極培養從業人員的新媒體傳播思維與能力,對工作人員的視頻剪輯能力、圖文編輯能力等進行培訓,以期能夠運用專業技術在新媒體平臺上 “講社工故事,傳社工知識,立社工品牌”,并在保證社會工作公益性的前提下為機構 “引流”“引資”,以達到更好地為困難群體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最終目的。
(二)提高傳播內容質量,多平臺分類投放
新媒體平臺類型豐富多樣,唯有把握平臺特性才能抓住流量風口,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第一,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這類平臺以視頻篇幅短、內容平實、傳播速度快為特征,我們可以通過投放系列短視頻向大眾輸出 “什么是社會工作”“什么人需要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服務中的常用方法”等內容來提高社會工作的公眾知曉度。此外,還可以在這類平臺上進行公益直播,以同步直播線下活動的方式 (在服務對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促進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挖掘服務對象自身能力,對其進行賦能。例如,在面對動手能力較強的服務對象時,我們可以鼓勵服務對象制作手工作品來進行 “直播義賣”。
第二,B站等較長視頻平臺。在這類平臺上我們可以開展系列社會工作線上課程。邀請相關學者、一線社工等專業人才面向社會工作從業者與在校學生就實際工作過程中的案例與經驗進行展示與分享,使其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與技巧。同時,我們可以打造 “明星社工”、拍攝主題Vlog,以微觀視角為切入點,讓大眾了解到社工日常的工作內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嚴格按照社會工作倫理規范行事,客觀公正地展示社工的工作過程與結果。
第三,微信、微博等以圖文為主的平臺。在微信這類以強社交關系為基礎的平臺上,我們除了可以像過去一樣在公眾號上發布活動通告、撰寫活動簡報之外,還可以在公眾號菜單欄中將機構在其他平臺上發布的內容進行分類匯總,成為其他作品的 “集合地”,方便公眾號關注者查閱機構動態。同時,我們還可以在微信平臺上打造資源庫。一方面,可以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利用騰訊公益等合規網絡籌款平臺來發起籌款活動,并用公眾號進行轉發與實時更新籌款信息,做到資金來源與使用透明化;另一方面,定期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分類組建志愿者隊伍,鼓勵線下居民積極參與志愿活動。此外,我們也可以發揮微信小程序的功能,創建社會工作線上工作臺,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在線咨詢、個案輔導、心理調節等服務。在微博這類公共性較強的平臺上,我們可以立足機構特色領域對相關網絡熱點事件進行分析建議,同時還可以使用 “@”功能,點名呼叫名人明星、新聞機構等在微博上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型微博號,以期通過意見領袖的二次傳播或互動來擴大傳播效應。[2]
五、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社會工作與新媒體相結合可以擴大其影響力、提高鏈接資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地區發展不平衡狀況,促進本土化特色發展。但現階段社會工作行業中新媒體應用存在應付之嫌,未能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因此,筆者提出一些具體策略,以期能夠為一線社工提供融合方向,促進社會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友華,祝西冰.中國社會工作實踐中理論視角的選擇:基于問題視角與優勢視角的比較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6(11):73-79.
[2] 黃逸寧.新媒體運用于社會工作品牌傳播的對策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吳冰冰,女,漢族,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