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鐘 陸俊 王大山 孫黎明 陳家旺



關鍵詞:全產業鏈模式;農產品供應鏈;冷鏈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3)02-0017-17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保障農業安全是一個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而中國是全球的農業大國,中國農業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國際上2022年2月份開始的俄烏沖突給全球農產品的供應穩定帶來了巨大威脅,也給我們帶來了重要啟示:維護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刻不容緩,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國內多地散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部分城市,特別是超級大都市上海、深圳等城市農產品物流不暢的局面,讓我們認識到,暢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對實現民生的托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應該堅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我國近年來相繼出臺諸如《“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等助農、惠農的政策文件,旨在通過推動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和食品流通浪費,支撐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和農民增收,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從枝頭到舌尖”的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基于“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構建現代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政策舉措有助于落實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努力實現以“民生要托底、貨運要暢通、產業要循環”為特征的國內暢通循環經濟。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也關注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這一課題的研究,黃茂興和葉琪(2019)研究發現,我國農村經濟70年的發展歷程,始終蘊含著特有的發展規律,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的規律、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1];王朝輝等(2021)通過實地調查得出結論:農產品流通體系與農產品價格波動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優化農產品流通體系確實能起到抑制農產品價格過度波動的作用[2];但斌等(2013)針對我國生鮮農產品銷地批發市場內普遍存在的產品價格信息不對稱現象進行了動態博弈分析,研究表明批發商共享采購價格信息更有助于穩定生鮮農產品的供給[3];孫梅等(2020)針對有機農產品的供應鏈模式相對單一的問題,提出“農戶+餐飲企業”的新模式能夠使得農戶和餐飲企業共同受益[4];周繼祥等(2020)針對生鮮農產品的固有屬性導致的采購風險建議零售商通過采取返還給第三方物流一定利潤的方式來促使其同意參與采購管理[5];朱江華等(2022)針對需求不確定環境下政府如何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進行補貼的問題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財政預算充裕時的補貼策略能平抑物價、增加供給、拉動需求[6];張喜才和霍迪(2021)認為產地農戶及經營農戶組織化程度低、小而分散是導致生鮮農產品冷鏈斷鏈的最主要影響因素[7];在全產業鏈領域,韓喜艷等(2019)利用經濟模型從理論層面分析農業全產業鏈模式促進農產品流通的作用機理,全產業鏈農產品流通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而且也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參與主體的利益和消費者福利[8];張晴和周春應(2019)提出全產業鏈背景下的農產品品牌建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需貫通種養殖、精細化深加工、鄉村旅游等多環節[9];郭本海等(2019)以乳制品為例研究了全產業鏈下的質量安全與管控,研究結果表明核心企業主導下全產業鏈質量管控具有明顯優勢[10];馮長利等(2012)基于全產業鏈理論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為案例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企業自身價值、公共價值創造同戰略活動之間的緊密關系[11];趙謙誠(2020)指出我國重要農產品產業鏈面臨的主要問題有:產需不匹配導致的產業鏈失衡,競爭力缺乏增加的斷鏈、堵點風險以及外資持續滲入加劇的產業鏈控制隱患[12];在供應鏈安全保障方面,郭捷(2020)研究表明,隨著交易安全風險控制投入的增加,供應鏈網絡整體的交易安全水平和交易數量上升[13];李雯軒和李文軍(2022)指出定期評估常態機制、多元化布局是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必要途徑[14];楊松等(2019)針對農產品供應鏈成員質量安全投入存在的正外部性問題,指出政府懲罰力度達到某一閾值才能促使供應商和生產商同時進行質量安全投入[15];孟炯等(2018)指出唯有適當的供應鏈激勵協調機制才能平衡對外競爭力和產品安全責任[16]。
有關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研究已成為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并涌現出眾多成果,但現有文獻中對于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薄弱環節的全面梳理仍比較少見,特別是如何暢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國內循環、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補齊其斷點的研究較為鮮見,針對國內農產品產業安全薄弱點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的研究也存在較大空間。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斷點、堵點,進行補鏈強鏈,促進暢通的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國內大循環,并結合鄭明物流與建發農產品的合作案例,對構建全產業鏈模式下提升農產品供應鏈韌性的具體措施進行研究。
打造韌性的供應鏈運行體系,核心在于梳理、分析供應鏈上的堵點、斷點,然后尋找合適路徑進行強鏈、補鏈,實現供應鏈的暢通、穩定運行。
農業全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農資供應與采購、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倉儲與物流、農產品加工與深加工、農產品銷售等多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中糧集團是全產業鏈模式的開創者,2009年于國內首先推出了“全產業鏈”發展戰略,提出以消費者為導向,從原材料生產到食品終端,覆蓋了整個企業價值鏈的所有環節;中國中化集團下屬先正達集團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是中國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又一個商業模式創新,致力于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解決優質農產品在供和需、上游和下游兩端的錯配,振興優質農產品。基于全產業鏈模式的農產品供應鏈,要全面梳理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各主要環節,確保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運行高效、暢通,解決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上的斷點和堵點。
將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分為6個主要環節:生產環節、加工環節、倉儲環節、配送環節、流通環節及消費環節。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梳理各個環節的斷點、堵點,包括產需不匹配、產地預冷不足、加工保鮮不夠、農產品加工商資金約束、產業鏈價值不高、冷庫節點布局不合理、冷鏈運輸覆蓋率低、貿易流通效率低下、終端消費意愿減弱等現象,找出造成這些現象的底層原因,系統性梳理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國內循環脆弱的底層邏輯,歸納總結形成反饋機制,為下一步的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礎。
針對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斷點和堵點等問題,對其形成的因果鏈進行研究,歸納總結造成這些問題的可能因素,并將這些問題與相關因素分別以魚骨分布態勢展開,形成魚骨分析圖,以進行全面的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系統問題分析,如圖1所示。
基于產業鏈供應鏈不同環節所呈現出的各個斷點、堵點問題的底層成因進行分析,總結暢通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影響因素,建立研究的框架邊界:①數字化建設水平;②冷庫一體化布局;③期貨衍生品的應用;④農產品追溯力度;⑤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程度;⑥農產品價格穩定性;⑦普惠金融支持力度;⑧市場消費意愿;⑨農產品流通加工效率。
農產品供應鏈循環系統的變量即上述研究對象,各變量之間存在反饋作用,多個變量的反饋關系形成因果反饋鏈,對各條反饋鏈梳理,總結通過調節變量打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連接斷點的機理:
路徑1:“數字化建設水平—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流通加工效率”的反饋機理。加強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建設,依托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實現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共享,促進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四流合一”,為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普惠金融的實施提供有利條件,助力金融機構實現數字化穿透式風險管理,提升面向中小農產品采購商、加工商、物流企業的融資意愿,采用諸如農產品動產質押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線上化運力貼現融資等方式,解決這些流通加工過程中中小企業的資金約束,提升通加工環節的運行效率,起到打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堵點的作用;

圖1 農產品供應鏈產業鏈斷點與堵點梳理魚骨分析
路徑2:“數字化建設水平—農產品追溯力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程度—市場消費意愿”的反饋機理。加強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建設,通過RFID等物聯網技術支持農產品的自動識別和數據的自動采集,補齊鏈條斷點,實現農產品的全產業鏈供應鏈條可追溯,從而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使市場消費者吃得放心,維護市場消費意愿;
路徑3:“冷鏈一體化布局—農產品價格穩定性—市場消費意愿”的反饋機理。對產地、銷地兩端進行一體化、網絡化冷鏈布局,通過庫存調節農產品跨季節供需,維護農產品供應價格的穩定,維護市場消費意愿,起到打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堵點的作用;
路徑4:“期貨衍生品的應用—農產品價格穩定性—市場消費意愿”的反饋機理。合理運用農產品期貨衍生品交易,應用對農產品價格的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決策,維護農產品供應價格的穩定,維護市場消費意愿,起到打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堵點的作用。
最終通過全產業鏈模式,提升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流通加工效率,促進農產品的終端消費市場,打造具有韌性的國內農產品供應鏈循環體系。如圖2所示。
依托產業鏈供應鏈系統的影響變量,分析各變量間的因果反饋關系,對各變量對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系統的影響機理,即農產品全產業鏈模式形成機理和實現路徑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另外,通過靈活運用金融衍生品對沖能源消耗,對冷庫高峰期用電能耗給予費用減免支持,解決成本消耗問題。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從源頭上解決農業進口卡脖子的問題,也有助于促進暢通的國內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大循環的實現。

圖2具有韌性的農產品供應鏈國內循環體系因果反饋

基于全產業鏈模式理論,本文選取鄭明物流與建發股份的冷鏈合作為案例研究,對鄭明物流與建發農產品的國內供應鏈的主要斷點與堵點的治理經驗進行總結,研究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韌性的實現路徑。
建發股份是以供應鏈運營和房地產開發為雙主業的現代服務型企業,系廈門市屬國有企業。公司業務始于1980年,1998年6月由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獨家發起設立并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建發農產品深耕農產品行業近20年,已在玉米、高粱、大麥、豌豆、菜籽、菜油、菜粕、葵粕、魚粉等多個產品領域建立了優勢,針對大宗商品市場風險的控制,積極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工具進行套期保值,通過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模式助力賦能國內農產品分銷網絡。
上海鄭明現代物流有限公司(即“鄭明物流”)由1994年成立的上海鄭明汽車運輸有限公司物流板塊整合而成,是一家在冷鏈物流、溫控倉網、工業品物流、商貿物流、供應鏈金融等領域共同發展的專業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國內最早從事冷鏈物流服務的知名物流企業之一,在中國倉儲配送行業協會統計“2021年全國冷鏈倉儲企業排名”榜單中以7974萬立方米的冷庫容積位列國內首位。通過鄭明物流倉網、干線網、配送網的建設,鏈接了冷藏車輛、冷庫,通過WMS\\OTB等信息平臺的建設,形成以信息網和配送網為核心的冷鏈生態圈。
鄭明物流的冷鏈物流一體化布局,符合建發股份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需求。以鄭明物流與建發股份在上海市嘉定區某冷庫為中心的倉儲及配送業務為例分析,該冷庫為鄭明物流面向建發等客戶的進口凍品業務的外協庫,起到從一級庫到國內各地終端市場間的中轉功能,該庫滿庫運營狀態約4000托位,折合約3200噸凍品,于2021年10月投入運營。統計該庫投入運營一年的庫存狀況,主要經歷了兩個爬庫期,第一個爬庫期在2021年10-12月,約1個半月時間穩定在1/3庫存狀態,第二個爬庫期在2022年4-8月,歷時約4個月達到滿庫狀態。該冷庫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的一年內的庫存走勢,如圖3所示。

圖3 鄭明物流上海嘉定某冷庫1年期歷史庫存走勢
為梳理客戶的國內凍品供應鏈的堵點、斷點,總結全產業鏈模式提升農產品供應鏈韌性實現路徑中的各條路徑,對鄭明物流與建發的農產品的供應鏈合作進行梳理,打造具有韌性的建發農產品供應鏈體系。
對該冷庫內建發的各類農產品進、出貨周期進行統計,主要產品包括凍品牛肉、羊肉及蝦類水產品,各類凍品進出庫情況如圖4-圖6所示。

圖4 鄭明物流上海嘉定某冷庫凍品水產品進出庫情況

圖5 鄭明物流上海嘉定某冷庫凍品羊肉進出庫情況

圖6 鄭明物流上海嘉定某冷庫凍品牛肉進出庫情況
由圖4-圖6總結,統計期內凍品牛肉總計周轉量為5532噸,凍品水產品周轉量為881噸,凍品羊肉周轉量為464噸,凍品牛肉的操作量最大,進出庫也最為頻繁。總結各類農產品在鄭明冷庫內周轉情況如表2所示。

參照鄭明物流的WMS系統數據,針對在庫周期過長的貨柜,鄭明物流積極配合客戶的庫內監管,在保障貨物貨權安全的原則下,積極協助上下游客戶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盤活在庫資產,打通農產品供應鏈堵點。
在出貨淡季,鄭明物流通過數字化手段,幫助客戶走入下沉消費市場,促進流通加工一體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如圖7所示。

圖7 鄭明物流下沉市場的數字化一體化服務
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當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冷鏈行業的可追溯能力顯得十分重要。
建立鄭明冷庫進出庫貨物全鏈追溯體系,在當下傳統追溯模式下,綁定“滬冷鏈”小程序,在每票出庫單生成追溯二維碼,掃碼可讀取貨物從進口到出庫的提單號、柜號、檢驗檢疫信息、消毒信息、核酸報告信息、收發貨人信息、上下游冷庫信息等,實現每票貨物的全鏈條質量安全追蹤,補齊鏈條斷點,通過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維護市場消費意愿。
區塊鏈是指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組成的信息應用模式,其本質是去中心化的數據庫。獨有的鏈式結構決定了區塊鏈追溯具有安全可追溯性,基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分布式計算的特點優勢,在未來將區塊鏈技術引入農產品流通加工追溯體系,可以在共享系統上安全地存儲信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但不能做任何更改。建立貨主、冷鏈倉儲、物流企業及消費市場的聯盟鏈,每個節點都能夠參與追溯數據的存儲、數據管理與數據分析,實現從倉儲、物流及銷售環節的農產品質量信息全鏈條追溯,使金融機構、消費者等可知悉包括農產品從出廠到消費終端的包裝信息、倉儲信息、清潔信息、規格、物流企業信息、運輸車輛信息、運輸環境、配送時間、銷售信息等。設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的農產品供應鏈質量追溯體系,如圖8所示。

圖8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供應鏈質量追溯體系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況下,進口冷鏈食品安全受到極大的關注,消殺已經成為凍品報關入港后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受限于國內有限的消殺庫資源,從巴西、澳洲和美國等地進口的貨柜面臨較大滯港風險,形成了供應鏈堵點。鄭明物流為加強一體化冷鏈物流服務能力,積極協調與一級消殺庫展開長期穩定合作,對建發的物流服務從一開始的溫控倉儲服務,逐漸轉變到涉及到報關、短駁運輸,以及中轉消殺環節到入庫、出庫的一站式服務,提升各環節間協調效率,疏通了供應鏈堵點,如圖9所示。
國內冷鏈倉儲物流資源不均衡,容易造成農產品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的斷鏈,進而造成商品脫冷變質。由于建發農產品凍品銷售輻射區域主要為華東沿海、華南及華中區域,基于鄭明物流上海嘉定冷庫與這些區域省會城市的距離,以嘉定冷庫為中心點,梳理建發的農產品銷售輻射網絡中的冷鏈斷點,進行補鏈工作。

圖9 鄭明物流的冷鏈物流一體化服務
由于建發的進口凍品水產品種類較為單一,主要針對建發銷售的凍品牛、羊肉,整理各區域的供給與需求如表3、表4所示。


每個地區需求與產量之間的缺口,需要依靠冷鏈物流的方式滿足,若地區冷庫資源不足,則需要外部冷鏈物流輸入以滿足需求,因此針對上述各地的冷庫庫容量進行統計,如表5所示。

分別建立有關目標市場牛羊肉產量情況、需求情況與冷庫容量的矩陣|Sij|、|Dij|和|Cij|,求解各目標市場的冷鏈物流缺口A:

矩陣中負值含義是本地農產品供大于求,對于外部冷鏈物流輸入的測算無統計意義,因此做0處理,將凍品牛肉、羊肉兩列數據加總后處理后,得出目標市場的冷鏈物流缺口,如圖10所示。

圖10 建發國內分銷網絡目標市場的冷鏈斷點分析
通過圖10分析,針對建發業務目標市場,100-200公里輻射范圍的冷鏈物流資源缺口達到8%,1500-1800公里輻射范圍的冷鏈物流資源缺口達到6%,是建發的凍品牛羊肉銷售網絡中的潛在斷點,鄭明物流應加大針對該地區的運力投放,通過加強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補鏈,保障供應鏈的通暢。
建發集團從海外進口凍品牛肉時,通過點價期權鎖定采購成本,進口后分銷至國內各目標市場。然而凍品牛肉在國內期貨市場尚未上線,因此在銷售段仍然要面對價格波動的市場敞口風險,尋找合適策略,靈活運用跨期品種對沖價格波動,是提升供應鏈韌性的一個解決方案。
第1步:模型的建立
尋找已上線的國內外期貨品種,建立ANCOVA多元回歸模型,擬合國內牛肉批發價格,通過跨期操作對沖分銷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由于生豬期貨交易在大連商品交易所已上線,同時結合美灣至遠東、亞洲內部的集裝箱運價指數,以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牛肉結算價格數據,考慮到美灣進口集裝箱45天海運周期,牛肉結算價格按照前期1月及2月價格設定自變量,求解國內牛肉批發價格:
B(rt)=f(X1(rt),X2(rt) ,X3(rt), X4(T-1)(rt) ,X4(T-2)(rt) )
其中:
B:國內牛肉批發價格(單位:元/千克);
X1:國內豬肉批發價格(單位:元/千克);
X2:美灣至遠東集裝箱運價指數;
X3:亞洲內部集裝箱運價指數;
X4(T-n):n月前CME牛肉結算價格;
建立2019-2022年的統計期為3年的ANCOVA面板數據,如表6所示。


經過多元回歸計算,回歸判定系數R2達到0794,擬合效果顯著,然而自變量間的方差膨脹系數(VIF)普遍偏大,顯示如表7所示。

第2步:模型的優化與檢驗
變量間具有過大的多重共線性,會干擾回歸結果,造成模型擬合效果不穩定,需要去除VIF較大的變量以優化擬合結果。
經過兩次優化,所有變量VIF值在5以下,判定系數R2達到071,模型達到穩定狀態,剩余變量X1、X3、X4(T-2),擬合參數如表8所示。

為了在穩定的模型輸出狀態下達到最好擬合效果,對剩余的3個自變量做C13+C23+C33=7次最佳子集回歸,總結每次子集回歸的剩余變量與判定系數,如表9所示。


通過最佳回歸子集結果分析,同時保留余下3個自變量時,擬合效果最佳,對擬合效果進行平穩性檢驗,分析國內牛肉批發價擬合效果圖及標準化殘差圖,如圖11、圖12所示。
通過圖11分析模型擬合結果能夠從漲跌方向上指導國內牛肉批發價格的走勢;通過圖12分析,標準化殘差形成以0為均值的正態分布,說明擬合效果平穩,具有實際應用意義。

圖11 國內牛肉批發價擬合效果

圖12 國內牛肉批發價擬合標準化殘差
第3步:模型輸出分析
通過表8中自變量系數分析,國內牛肉批發價格與豬肉價格、亞洲區域集裝箱價格指數及2月前CME牛肉結算價之間成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國內豬肉價格、亞洲區域集裝箱價格指數及2月前CME牛肉結算價的變動會驅動國內牛肉批發價格同向變動,基于2019-2022年的3年統計,相關系數分別為:0056、0049及0019。
基于這個結論,可以參考銷售期2個月前的CME牛肉結算價,結合國內大商所生豬價格及亞洲區域集裝箱運價指數,靈活運用跨期貨品種調節手段,對沖國內牛肉分銷市場價格風險,穩定終端銷售價格,維護市場消費意愿,打通市場劇烈波動時的供應鏈堵點。
基于上述4條路徑的分析和研究結論,打造全產業鏈模式下的鄭明物流與建發股份冷鏈合作中的韌性農產品供應鏈,總結實現路徑如表10所示。

基于全產業鏈模式,梳理鄭明物流與建發股份的冷鏈合作的堵點、斷點,通過加強冷庫的數字化管理,加強企業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能力,靈活運用普惠金融及期貨衍生品等手段,通過強鏈、補鏈的方式,提升供應鏈各環節的風險應對能力及運作效率,加強建發股份的國內農產品供應鏈韌性。
本文基于全產業鏈模式核心內容,對國內農產品供應鏈的堵點、斷點進行了梳理,并對國內農產品供應鏈的強鏈、補鏈的路徑進行了研究,以鄭明物流與建發股份在冷鏈物流領域的合作為案例,對打造具有韌性的農產品供應鏈的具體實現路徑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主要結論與建議如下。
(1)加速推進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建設,支持對農業的普惠金融支持,推進第三方數字化物流平臺的農產品金融監管倉試點建設,積極開發諸如農產品動產質押融資、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及證券化等惠農、助農的金融產品,依托數字化穿透式風險管理手段實現農產品融資的精準質押準入,解決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資金約束,打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依托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全速推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追溯,連接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斷點,確保農產品質量產業鏈供應鏈全程可追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2)打造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一體化冷鏈運營體系,合理進行冷庫節點網絡布局,為農產品的跨季節、跨周期庫存調節提供基礎設施保障,打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中供需不匹配的堵點,維護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及市場價格。
(3)積極開發基于農產品的期貨交易及其結算與交割等期貨市場,合理運用農產品期貨衍生品服務農業經濟的主線,明確規定國家支持農產品期貨市場健康發展,發揮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功能,為穩定農產品供應價格提供支撐。
全產業鏈模式下提升國內農產品供應鏈韌性的路徑舉措不僅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更需要政府層面加強各項生產要素的配置。本文研究了在當前社會資金、技術要素條件下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與農產品分銷企業的供應鏈協調與優化路徑,進一步研究應考慮我國在建設統一大市場進程中的原則與發展目標,探討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契入農產品市場要素最優配置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黃茂興,葉琪新中國70年農村經濟發展:歷史演變、發展規律與經驗啟示[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36(11):3-21
[2]王朝輝,陳潔光,歐進鋒農產品流通體系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機理與路徑——基于92戶嵌入式個案實地調查數據的質性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21,29(12):92-104
[3]但斌,丁松,伏紅勇信息不對稱下銷地批發市場的生鮮供應鏈協調[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10):40-50
[4]孫梅,張敏新,李廣水“農戶+餐飲企業”有機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9):98-105
[5]周繼祥,王勇,邱晗光部分信息下生鮮農產品采購外包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7):122-131
[6]朱江華,張旭梅,但斌,等不確定需求下考慮資金約束的生鮮農產品政府補貼策略[J].中國管理科學,2022,30(8):231-242
[7]張喜才,霍迪中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薄弱環節梳理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1(3):93-102
[8]韓喜艷,高志峰,劉偉全產業鏈模式促進農產品流通的作用機理:理論模型與案例實證[J].農業技術經濟,2019(4):55-70
[9]張晴,周春應“互聯網+”背景下基于全產業鏈的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41(4):127-129
[10]郭本海,儲佳娜,趙熒梅核心企業主導下乳制品全產業鏈質量管控GERT網絡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19,27(1):120-130
[11]馮長利,蘭鷹,周劍中糧“全產業鏈”戰略的價值創造路徑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2,5(2):135-145
[12]趙謙誠雙循環視角下重要農產品產業鏈的現狀、風險與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2021(7):50-52
[13]郭捷考慮交易安全風險控制投入的在線旅游供應鏈網絡均衡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6):137-145
[14][1]李雯軒,李文軍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政策建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2):96-99,200
[15]楊松,莊晉財,王愛峰懲罰機制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投入演化博弈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9,27(8):181-190
[16]孟炯,唐小我,倪得兵基于產品安全責任的供應鏈激勵與競爭策略[J].中國管理科學,2018,26(3):84-93
Study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oughness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under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Take the Cold Chain Cooperation between Zhengming
Logistics and CDB as A Case Study
NING Zhong1, LU Jun2, WANG Da-shan1, 2, SUN Li-ming2, CHEN Jia-wang2
( 1 School of Managa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2Shanghai Zhengming Morden Logistics Co, Ltd, Shanghai 200042)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toughness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beneficial to realize the
smooth logistics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it plays a bottom-supporting role in the great circulation of the domestic industrial chain Founded on the theory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blocking points and breakpoints in the supply chain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nalyzed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 cha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conclusion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ld chain cooperation case between Zheng Ming Logistics and C&D,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cold chain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improving the inclusive financial support for each nod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an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futures derivatives are conducive to the strengthening and suppl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On this basi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element alloc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mod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cold chain logistics
基金項目:
2021-2023年上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超級博士后項目”資助“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監管信用研究(202131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