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信息時代,萬物皆媒。隨著信息生產、傳播、接收方式的迭代升級,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金話筒。不可否認,“自媒體”的蓬勃發展順應了時代潮流,減少了信息鴻溝。只不過,“自媒體”也具有天然的公共屬性,理應承擔相應的傳播責任,恪守基本的倫理規范。
【熱點1】
“自媒體”絕不能任性妄為
中央網信辦2023年7月10日通報并下發通知要求加強“自媒體”管理,希望能夠營造出更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讓理性真實的聲音成為新時代的“頂流”。
身處“萬物皆媒”的時代,“自媒體”憑借其互動強、更新快、傳播廣等特點,吸引了大量受眾,也對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文化繁榮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自媒體”成為了很多城市出圈的利器。但同時,“自媒體”的發展良莠不齊、泥沙俱下。此次通過立標尺劃界限,劃定紅線,劃定邊界,更加有利于“自媒體”良性發展,為絕大多數有責任、有追求、有品質的“自媒體”開辟一片藍海。
◆解讀
從“點”上看,這實際上是讓“自媒體”運營者能夠行穩致遠;從“面”上看,則能夠起到遏制“劣幣驅逐良幣”的作用,為優質“自媒體”的內容出圈營造一個更好的媒介生態。
【熱點2】
治理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
在網絡直播與短視頻最初的“野蠻生長期”,涌現出各類“魑魅魍魎”。一些網絡主播瘋狂蹭熱點,無底線追逐流量,淪為“流量乞丐”。從圍觀“流浪大師”,到追捧“竊·格瓦拉”,再到圍堵“大衣哥”“拉面哥”等,無不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網絡怪現狀。
2023年3月,中央網信辦部署“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從嚴打擊發布傳播謠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虛假信息的“自媒體”,嚴肅查處假冒仿冒官方機構、新聞媒體和特定人員的“自媒體”,全面整治蹭炒熱點、博取流量和違規變現的“自媒體”。截至5月22日,重點平臺累計清理違規信息141.09萬余條,處置違規賬號92.76萬余個,其中永久關閉賬號6.66萬余個,給違規違紀的“自媒體”以重擊。
◆解讀
對于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與時俱進完善立法立規十分必要。著力解決“自媒體”信息內容失真、運營行為失度等深層次問題,才能讓海量信息更有質量,讓“自媒體”真正誠然于心、取信于人。以法律樹威立風,讓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再無生存土壤,才能營造風朗氣清的網絡空間。
【熱點3】
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
2023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全面升級了青少年模式,在豐富分齡內容的同時,對時間和功能進行科學限定,把使用難度降到最低門檻,讓該模式真正成為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保護盾”。同時,還會同相關部門對青少年沉迷短視頻問題進行專項治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顯示,65.6%的受調查未成年人觀看過短視頻,20%的青少年表示“幾乎總是”在看短視頻。沉迷短視頻業已成為一些青少年面臨的嚴重問題。
◆解讀
有關部門和機構可免費向短視頻平臺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宣傳正確的短視頻軟件使用方式,引導青少年科學理性使用短視頻軟件,提醒青少年注意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等等,為青少年提升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夯實基礎。
【熱點4】
數字化時代的利與弊
互聯網、大數據的加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日新月異的數字生活。與此同時,短視頻沉迷、游戲成癮等現象,也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數字煩惱”。短視頻的內容和類型都很豐富,既有生活的記錄和抓取,也有類似原創短劇的展示,還有各種知識的普及,滿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同時,視頻的長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則,往往具有順暢的用戶體驗,手指一劃就能切換內容。此外,短視頻平臺還能根據算法,按用戶偏好推送相應的內容。對那些缺少時間管理觀念和自我約束意識的用戶尤其是青少年來說,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造成了大量的時間浪費,工作、學習乃至休息時間被占用;專注力受到干擾,很難持續關注較長連續性的事情;觀看大量無意義的內容造成生活本身的空洞化;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現實感欠缺,等等。
◆解讀
青少年要養成更強的自主和自覺意識,形成正常多樣的愛好和積極合理的交往,涵養更加健康積極的生活觀、對于學習和工作的專注力,更加自信地擁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數字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