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琴
應考錦囊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了解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考生對這幾類文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掌握。
1.新聞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1)文體特征:真實、準確。新聞必須保證所報道的事實確有其事;必須保證構成新聞事實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的真實、準確;必須保證新聞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真實、準確;必須保證報道中所涉及的各種資料真實、準確。新聞寫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導語)——次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結構行文。寫作技巧上,涉及醒目的標題、事件的倒敘、細節的貼切、語言的精練等都是其特有的。(2)主要表現手法:分析新聞結構的合理性,可以從“能否深化主題”“結構是否完整”等角度著手;分析新聞標題的藝術性,可以從“分析新聞標題的表達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新聞標題對表達新聞主題的作用”“分析新聞標題對吸引讀者的作用”等方面著手;了解新聞手法的巧妙性,可以從“分析新聞訪談的提問方式”“分析通訊的細節描寫”“分析文中閑筆的妙處”等方面著手。
2.傳記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1)文體特征:兼具紀實性和文學性。紀實性要求傳記記敘的事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虛構。傳記敘寫的是歷史或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有真名實姓、生活經歷、歷史背景等,反映人物在品行修養、志趣追求與才能業績等諸方面的真實面貌。同時傳記又屬于文學的范疇,具有文學性。它并非是對歷史原封不動地再現。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結構安排、表現手法運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點,在對傳主生活經歷的敘述與評論中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愛憎。(2)主要表現手法:一是敘述順序。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閱讀時,考生要能準確判斷出傳記運用了何種敘述順序,從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經歷,明白作者這樣處理的意圖。二是描寫手法。傳記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說刻畫人物有相似之處,往往是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來塑造傳主形象,展示其內心世界。正面描寫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直接、具體地刻畫人物形象(包括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等),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鮮活豐滿。側面描寫是通過其他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間接地刻畫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鮮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襯托、對比等)。
3.報告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1)文體特征:報告是對某項工作、某個事件、某種問題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后,將收集到的材料系統整理、分析研究,以書面形式匯報調查情況的一種文本(一般由標題、正文、結語三部分構成)。開頭部分通常會有一段總述性文字,考生可以根據這些文字把握調查的對象、目的和基本內容;然后應通讀正文部分,了解調查的起因、經過、方式和結果,尤其要精讀調查者搜集的數據、發表的議論,深入研究其核心內容。(2)主要表現手法:調查報告的語言特點是準確、客觀、真實,多用材料(典型材料、對比材料、精確數字)來說明觀點,常用對比、列數據等說明方法。另外,作者往往會根據調查內容發表議論。
4.科普文章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1)文體特征:科普文章是一種獨特的說明文體,是用小品文的形式來介紹科學常識,說明某種事物或現象的形態、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其特點是語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常運用豐富的想象、聯想以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科普文章既有科學的嚴謹,又有文學的情趣。(2)主要表現手法:一是整體安排。科普文章的整體布局一般有漫話式、設問式、穿插式、擬人式、問答式等。漫話式布局行文流暢,設問式布局條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內容豐厚,擬人式布局情趣盎然,問答式布局生動活潑……這些布局各有其妙,考生可細細體會。二是局部刻畫。科普文章的局部安排通常涉及引用材料、講述故事、設置懸念、留下問題等。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
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湖泊、開闊的草原、蔚藍的天空……青藏高原的美景令人向往。不過,這塊高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絕不僅僅只是貢獻了美景。
追溯青藏高原的起源,我們需要回到恐龍尚未滅絕的年代。大約1.3億年前,地球的海陸分布格局與現代截然不同,青藏高原當時完全看不到蹤影——它的大部分區域還是淺海。大約1億年前,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和南極板塊分離,開始向北漂移。等到了大約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已經與歐亞板塊撞到了一起。碰撞的結果是兩個板塊總共縮短了至少1500千米,縮短的部分不會憑空消失,自然只能從垂直方向隆起,讓地殼增厚。青藏高原就是這樣形成的。
青藏高原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東南亞和中亞等諸多國家的地形。這種塑造過程,就是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持續擠壓的過程。其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在板塊邊界上,出現了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在內的一系列宏偉山脈。其中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最高的山脈,它正好位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邊緣。世界上幾乎所有海拔超過了7000米的山峰均位于這一山脈中。而青藏高原正因為海拔高、氣候寒冷,被稱為“世界屋脊”。
此外,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力量不只影響了板塊邊界,還深入了板塊內部,將中國改造成現在的模樣。首先,它影響了整個中國的地勢。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中國的地勢是東高西低的。但在青藏高原形成時,板塊碰撞的巨大擠壓力量傳導到板塊內部后,圍繞著青藏高原的區域也被迫隆起,形成了較低的云貴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等一系列高原,讓中國形成了從西向東逐級遞減的3級臺階。其次,青藏高原形成時,其內部以及周邊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山脈,包括我們熟悉的昆侖山脈、橫斷山脈、祁連山脈、天山山脈、秦嶺、大巴山等,我們僅從這些山脈的走向就能看出它們與青藏高原關系緊密。
青藏高原的形成還極大地改變了氣候和環境。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中國東部為干旱荒漠,西部則為潮濕的森林。但青藏高原形成后,這個狀態就完全翻轉了。
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大致分為動力作用和熱力作用兩大類。動力作用,就是青藏高原這個龐然大物阻擋了氣流。這種阻擋作用一是對影響中國的盛行西風造成分流效果,使干燥的西風氣流分為南北兩支,兩支氣流繞過青藏高原后合流,給華南帶來春雨。二是在夏季阻擋西南季風暖濕氣流,讓季風沿著高原邊緣向華南、江淮地區輸送,導致這些地區雨量充沛。三是在冬季阻擋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使之在蒙古堆積,為寒潮的爆發準備條件。而熱力作用就是地形導致不同地區出現溫度差異,進而影響天氣。典型的例子就是海陸風。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與平原相比,那里的地表溫度自然是比較低的,但跟周圍的大氣溫度比可就高多了。據科學家計算,高原氣溫較周邊同高度自由大氣高出4~6℃,甚至10℃。因此,面積達到250萬平方千米的青藏高原無論冬夏,都是一個巨大的熱源。夏天時,這一效果尤其明顯,熱空氣因密度低而上升,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低壓區。這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氣泵”,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周邊的空氣向青藏高原集中。結果每到夏季,青藏高原就會吸引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導致東亞、東南亞降雨增強。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北緯30°附近大多是沙漠和荒原,只有在中國是煙雨江南、“千湖之省”的湖北以及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這是青藏高原的功勞。
除了影響氣候和環境之外,青藏高原還可能是現代生物演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樞紐。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披毛犀化石出土于西藏札達盆地,這些化石表明披毛犀起源于青藏高原,經過從南至北的擴散才抵達西伯利亞。青藏高原在崛起后,充當了冰期動物的“保育園”,它們在此起源演化,全球性大冰期時從青藏高原擴散到世界各地。除了披毛犀化石,科學家還在西藏發現了北極狐的祖先邱氏狐、豹亞科中最古老的物種布氏豹,以及盤羊的祖先喜馬拉雅原羊等動物化石。多樣的生態環境,讓青藏高原成為冰期多種生物的避難所。可以說,青藏高原塑造了現代生物鏈。
(摘編自劉忠亞《青藏高原如何改變世界》)
1.青藏高原的形成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結合材料進行概括。
答:
2.這篇科普文章既有嚴謹性,又有文學性,請舉例對此加以分析。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