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2023年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我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59.3034萬億元,同比增長5.5%。經濟增速比一季度增加1.0個百分點,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截至7月底,全國各個省區市上半年GDP數據也陸續出爐,經濟大省的增長依然醒目,它們是中國經濟名副其實的區域火車頭。與此同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強省會和制造業大市的增長也不錯,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復蘇勢頭。
但是,也有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趨勢正在顯露。
在區域層面,北方一些相對落后、過去增速較低的區域,上半年出現了高于南方發達地區的增速,這在過去并不多見。盡管南方部分地區的增速放緩,但當地實體經濟正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其核心企業群體正啟動新的內部變革。
在最近20余年的區域經濟競賽中,東北一直被視為“后進生”,是“北方中的北方”。但2023年上半年,東北的吉林和遼寧,卻在數據上表現得異常醒目。
上半年,遼寧的GDP為1.3998萬億元,同比增長5.6%,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同期,吉林的GDP為6147.11億元,同比增長7.7%,竟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5%)2.2個百分點。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上半年,有15個省區市的經濟增速超過全國5.5%的平均水平。其中,北方省區占比超過了一半,為8個。除了吉林和遼寧,還有內蒙古(7.3%)、甘肅(6.8%)、青海(6.8%)、寧夏(6.5%)、山東(6.2%)和河北(6.1%)等超過全國平均值,而且,其中不少省區都超過了1個百分點以上。
北方地區經濟增速的普遍上升,一定程度上和過去本身的基數較低有關。比如,增速最顯眼的吉林,去年同期是在負增長。2022年上半年,吉林省的GDP為5697.15億元,名義增長-5.95%,顯示在疫情期間其經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但除了基數低之外,也有一些新的因素在起作用,使得北方一些省區的經濟有所反彈。其中,內蒙古、甘肅、青海和寧夏等由于經濟總量不大,暫不探討,但山東或者河北這樣的工業大省則很有探討價值。
近年來,山東一直都是中國省級行政區中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省份,排在廣東和江蘇兩個大省之后。2022年上半年,山東的GDP為4.1717萬億,同比增長3.6%,也是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
時間再回溯到2021年上半年,山東省GDP為3.8906萬億,也是同比增長,并達到12.8%的增速。當然,這一超高增速和2020年疫情暴發,導致經濟增速的基數極低直接相關。但回溯近3年的連續數據,也很容易發現,山東的經濟總量增長是不錯的,而且有一定的持續性。
對山東經濟的發展,很多分析熱衷于從經濟地理的視角來看問題。比如,山東的優勢之一是,它屬于全國省份中少有的“雙頭驅動”區域發展模式,有濟南和青島兩大核心城市驅動全省發展。兩大龍頭表現不錯。上半年,濟南GDP為5841億,同比增長6.4%,高于全省平均值,這意味著濟南對全省的增速有明顯的帶動作用。同期,青島GDP為7508億,同比增長6.2%。作為全省第一經濟大市,青島的增速等于全省增速,那么可以說青島充當了全省增長穩定器的作用。
在民企必須“順勢做減法”的緊縮時期,國企依然可以得到充足的資源,實現“逆勢擴張”。也就是說,國企由于其獨特的信用優勢,在一些特定時期能對區域經濟的穩定,起到壓艙石作用。
山東經濟增速穩中有升,除區域分析之外,還可以從其他視角來看。山東是著名的國企大省,在1990年代末的國企改革中,南方很多省份徹底貫徹了“抓大放小”的原則,競爭性行業基本上實現了國資的徹底退出,廣東、江蘇和浙江等地最為明顯。
但山東保留的國企相對較多,除了省屬國企之外,各個地級市都保留了大量國企。即使在日化、家電等競爭性領域,山東的知名企業也很多都是國企,比如海爾、海信等。而在廣東,家電企業基本上全都實現了民營化。
在競爭性行業,國企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在信貸寬松的時候,民企靈活的機制,會讓它們富于創新,敢沖敢打,在市場上如魚得水。但信貸以及其他與行政有關的資源收緊的時候,國企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在民企必須“順勢做減法”的緊縮時期,國企依然可以得到充足的資源,實現“逆勢擴張”。也就是說,國企由于其獨特的信用優勢,在一些特定時期能對區域經濟的穩定,起到壓艙石作用。
山東國資委發布的一個數據顯示,2022年,山東省屬國企實現收入21843.8億元,同比增長11.5%,主要指標居全國前列。同期,省屬國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6.1億元,同比增長為16.8%。顯然,骨干企業群體營收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對全省GDP的支撐作用不言而喻。
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只要它發展得好,發展得有效率,就都是好企業。
尤其在全球經濟都承壓的時代,山東作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大省,能夠保持穩定的增長,非常不容易,無疑對中國經濟的復蘇起到了重要的區域性支撐作用。再從區域平衡的角度看,北方經濟除了北京這樣的強力支撐點之外,也的確需要一個大省的持續發展來平衡南北經濟。
在工業化時代,區域經濟數據的背后是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的根基也是這個區域根據其自然、人力和政策稟賦所發展出來的支柱產業。經濟數據的波動和產業的起伏,兩者基本上是同步的。
前兩年,隨著國際貿易博弈的深化,再疊加東歐局部戰爭的爆發,國際能源價格出現了階段性暴漲。中國一些區域和城市因為集中了油氣和煤炭資源,也順勢出現了GDP數據的暴增。
比如,在2022年,我國境內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是鄂爾多斯,而之前長期是長三角制造業超級強市無錫。這一年,人均GDP第二名同樣是一度名不見經傳的資源大市克拉瑪依。2022年,兩座城市的人均GDP都超過了20萬元,這基本上是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2022年,西班牙的人均GDP為2.9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萬元)。
對資源型城市來說,這樣的高速增長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以因煤炭知名的能源輸出大省山西為例,國際煤炭價格的波動對該省的經濟數據有較大影響。2023年上半年,山西省的GDP為1.1688萬億,同比增長4.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前,國際煤炭價格已經回落。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煉焦煤約4522萬噸,同比增長73.7%;進口動力煤約1.67億噸,同比增長98.3%。顯然,進口煤炭的總量暴增對煤炭大省的經濟數據,必然帶來最直接的沖擊。
但GDP數據并不代表一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絕不是唯數據論的。
作為中國省級經濟排序的老大哥,上半年,廣東的GDP是6.2910萬億元,依然穩居省區市總量第一名。不過,由于經濟增速并不算起眼,外界必然有眾多疑問。
實際上,廣東經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轉型,廣東經濟的未來是高質量發展,而不是單純的GDP數據。廣東的國有經濟質量很高,但民營經濟才是真正的“廣東特色”。民營經濟的轉型升級,充分說明了廣東經濟正在步入高質量階段。

8月2日,一年一度的全球企業第一排行榜單公布。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位于廣東深圳的立訊精密首次入榜,排名479位。立訊精密的發展歷程,充分詮釋了廣東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立訊精密的崛起靠著蘋果公司,它是蘋果在全球的三大組裝廠商之一。但這兩年,由于一些客觀原因,“果鏈”開始在全球尋找原有供應商之外更多的替代者,于是立訊精密開始橫向拓展,進軍消費電子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從而降低大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也能實現再次增長。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部分廣東民營企業雖然營收增速開始放緩,但利潤增速卻出現了上升。以中國最大的家電企業美的為例,2023年一季度,其營收同比增長6.51%,低于2022年同期9.55%的增速水平,但另一方面,在同一財務期間,其利潤增速卻從10.97%,增加到了12.04%。
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不是畫地圖,它的任何變革都是對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規律的回應。數據的此消彼長,有著它獨特的內部動因,企業發展是一切的根本。
不但微觀市場主體在變革,走上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之路,投資的信心也在恢復。上半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3.2%。工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根基,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的老大哥,廣東正在積蓄力量。
其他南方經濟強省區市的經濟都表現不錯。在長三角,“三省一市”早已強勁復蘇,上半年,上海增速為9.7%、江蘇為6.6%、浙江為6.8%、安徽為6.1%,全部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作為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區域,頭部省區市要么積蓄動能,轉型升級,要么快速恢復較高增速。這些無不說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不是畫地圖,它的任何變革都是對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規律的回應。數據的此消彼長,有著它獨特的內部動因,企業發展是一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