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翔



考點概述
一、選用、仿用、變換句式
對于“選用、仿用、變換句式”這一考點,高考試題主要考查以下三種能力: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選用恰當的句式的能力;仿照例句寫出句式相同的語句的能力;根據語境,靈活自如地變換句式的能力。
1.解答選用句式題,應注意:(1)審清題目是要保持上下文的連貫,還是要突出強調某一意思。(2)根據題目要求分析材料,如果是要保持上下文的連貫,就要重點分析陳述對象、句式等;如果要突出強調某一意思,則要從語序、關聯詞的運用等方面作分析。
2.解答仿用句式題,應注意:(1)仿句在話題上要與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緊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2)仿句的句式要與例句相同。(3)仿句運用的修辭手法要與例句相同。(4)仿句的句子成分組合方式與修飾限制語的構成方式要與例句保持一致。(5)仿句應做到語言通順、用詞得當、簡潔明確,不能出現不合邏輯、牽強附會、淺薄幼稚等問題。(6)仿句應當與例句語言色彩一致,包括語體色彩和感情色彩。
3.解答變換句式題,應注意:(1)仔細分析原句特點,包括原句的句式特點和各分句間的關系等。(2)根據題目要求改變原句句式,須相應地改變原句中的詞語甚至句子結構。比如主動句與被動句的變換,要將主動者與被動者的位置互換,表主動和被動關系的“把”“被”等介詞也要變換。一般而言,變換時應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如主語)或關聯詞語,有時還要重復某些詞語或添加代詞使前后呼應。
二、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1.解答擴展語句題,應注意:(1)準確辨識并符合題目提供的情景及情景所體現的具體氛圍。(2)了解題目擴寫的對象是什么,重點在哪里。(3)對描寫的內容進行合理、自然、貼切的聯想和想象。(4)注意描寫、記敘、議論、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和排比、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特別要用好描寫、記敘這兩種表達方式。
2.解答壓縮語段題,應注意:(1)分析語段的結構,弄清其內在關系,從而把握語段的重點。一般來說,語段內部層次分為聯合結構(并列、承接、遞進等)和偏正結構(轉折、因果、條件等)兩大類。前者概括時要以“兼顧”為主,采取“撮要式”,切忌有所偏廢;后者則要以“正”為主,采取“取舍式”,切忌舍本逐末。(2)根據題目要求,選擇最佳句式表達,具體應做到:①盡量選用主謂句(尤其是主動句)表達;②盡量選用材料中負載主要信息的原詞;③嚴格控制字數,注意使用單音節詞、簡稱、代詞等。如果超過規定字數,可能是某些內容不夠簡練或內容上有根本錯誤。
知識鏈接
1.遞進復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進一層,一般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反之亦可。遞進關系必須用關聯詞語,常用的有:
2.選擇復句:(1)說出兩種或幾種可能的情況,讓人從中選擇,叫未定選擇。(2)在兩種情況中選定其中一種,舍棄另一種,叫已定選擇。常用的關聯詞語有:
3.轉折復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后面分句是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根據前后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對的程度以及關聯詞語的不同,轉折關系分為“重轉”“輕轉”“弱轉”三類。常用的關聯詞語有:
“重轉”分句間的意思明顯相反,轉折意味重,又叫讓步轉折句。“輕轉”的轉折意味比“重轉”輕,只用承上關聯詞語即可。“弱轉”分句間意思上的相反往往不那么明顯,轉折語氣較弱,也只用承上關聯詞語。
4.條件復句:偏句提出條件,正句表示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結果。條件關系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兩類,“有條件”又分為“充足條件”和“必要條件”兩類。常用的關聯詞語有:
用充足條件關聯詞語,表示偏句是正句的充足條件,正句只要具備這種條件就能產生相應的結果,語氣和緩;用必要條件關聯詞語,表示偏句是必要條件,缺少了這個條件,就不能產生正句提出的結果,語氣堅定。其中,“只有……才”和“除非……否則”所表達的意思有差別。“只有……才”從正面強調必要條件,“除非……否則”從突出結果方面來強調必要條件。“否則”的意思是“要是沒有前面分句所說的條件,那么就……”無條件關聯詞語要合用,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條件,正句表示在任何條件下都會產生同樣的結果。
考題連線
(2023年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事有湊巧,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方,我聽見過三位老師講“破釜沉舟”這個成語。
第一位教師是這樣講的:“‘破釜沉舟表示堅決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堅決。無論做什么,只要是正當的、應該做的事,就必須抱定只許前進而不許后退、只許勝利而不許失敗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工作還沒開始就準備下失敗的退路,那樣一定不會成功。當然,前進的目的必須正確。在這一點上,古人不能跟我們相提并論。由于時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來很多是成問題的,下定決心做好事是應當的,如果堅決做壞事,那就不應當了。”
第二位教師是另一種講法,他說:“‘釜就是鍋,‘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動詞。‘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鍋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鑿沉。這樣用法的動詞叫作‘使動詞。同是做飯的工具,古代叫‘釜,現代叫‘鍋;同是水上運輸工具,古代叫‘舟,現代叫‘船,這是古今詞匯的演變。像古代叫‘冠,現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現代叫‘鞋,都是這種情形。曹植《七步詩》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師講得比較簡單,話說得比較少。他這樣講:“項羽渡河進攻秦朝的軍隊,渡河之后,把造飯的鍋砸碎,把船鑿沉,斷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終于把秦軍打敗了。后來大家就用‘破釜沉舟這個成語表示下定最大的決心,不顧任何犧牲的意思。”
1.請在橫線處仿照上句補寫恰當的句子,要求內容正確貼切,語意完整連貫。
答:
2.星球小學邀請你給學生講解成語。請從下列三個成語中任選一個,借鑒第三位教師的講解方法,擬出講解要點。要求闡釋準確,語言流暢,不超過60個字。
臥薪嘗膽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氣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