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祥 張國光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跳水比賽中,運動員需要完成規定與自選兩種動作。規定動作難度較小,為必做動作,每個運動員需要在比賽前兩輪完成,裁判員可以從運動員的完成效果中判定其功底;自選動作為運動員根據自身訓練水平而選擇,難度越大,得到高分的可能性也越大。兩種動作的總分,決定最后的排名。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或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夯實基礎,勇于創新
在跳水比賽中,運動員要完成規定與自選兩種動作,規定動作為必做,可判定其功底,自選動作可根據自身水平來選擇,這兩種動作的總分決定最后排名。所以我們要夯實基礎,勇于創新。(開篇引用材料,由于欠缺分析,導致觀點的提出顯得生硬,邏輯松散。)
夯實基礎是我們通往成功的保障。王羲之是著名書法家,他的兒子王獻之也希望像父親一樣有成就。于是他不斷地練習,進步神速。然而看過他的作品后,父親不過淡淡地說了句“有點像”。王獻之有點沮喪,父親用毛筆鄭重地按了一個點,他才發現自己與父親相差甚遠,頓時恍然大悟,父親的成功是他日日苦練的結果。從那以后,王獻之戒驕戒躁,拋掉功利心,日日夜夜苦練,寫好每一筆每一畫,最終和父親一樣流芳百世。而另一個天賦極高的方仲永,自小會做詞寫文,由于沒有接受良好的學習,打好基礎,成年之后銳氣全無,真是可氣可恨!可見天賦再好再高,就如一棵優良的樹苗,如果根只停留在泥土表面,最終會在風雨中摔倒,在風雨中失敗,因此扎實基礎很重要。(段首呈現分論點,升格時建議稍加闡發,使后面的論據與論點更加自然地貼合。選例一正一反,對比鮮明,但要注意論述的重心和角度,這里敘述的文字過長,削弱了論證語言的表現力。表達不通順的問題比較突出,升格時語句要捋順,主謂賓要準確,定狀補要合適。如“扎實”為形容詞,此處用詞不當。)
勇于創新是我們通往成功的加分項。在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男單自由滑比賽中,日本選手羽生結弦以一曲《與天共地》挑戰歷史級難度的4A跳,在落冰時摔倒,與“冬奧三連冠”失之交臂。但他讓4A這個突破人類極限的動作首次出現在正式比賽中,成為奧運歷史上首個得到正式認定的4A動作。他根據自身水平選擇了難度大的4A,在冬奧會上創下記錄。(選例中,日本選手羽生結弦最終的結果是與冠軍失之交臂,但該段闡述的應該是“4A”動作是否是成功的加分項,導致分論點與論證材料在邏輯上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基礎是創新的墊腳石,它們相輔相成。以建筑為例,要蓋房子,首先必須打地基,房子蓋得越高,地基越要向地下延伸,而且越要打牢,越要用水泥、鋼筋等澆鑄。就像沙灘上是蓋不成房子的,因為沒有辦法筑牢地基。在求知路上,基礎是根本,沒有基礎就沒有起點,沒有起點就沒有過程,更談不上有終點。(該段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闡述事理,使作文的語言生動,但此處論證基礎與創新的關系時,不能形成完整的推理鏈,房子蓋得高與“創新”關系不大,說服力不強。此外,個別句子有語病。)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要先夯實基礎,再在基礎上勇于創新。(引用名言進行論證,還應關聯“創新”,并有所強調。)
升格建議
原作邏輯關聯不夠清晰,存在論點與材料銜接不緊、論據不能論證論點的情況;內部邏輯松散,思想感情表達存在生硬、不夠突出的問題;語言不夠通順,個別地方存在用詞不當和病句現象。升格時,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注重嚴密性與邏輯性
所謂嚴密性,是指議論語言周到,沒有疏漏,無懈可擊。議論文需要通過明確的概念、準確的判斷和嚴密的推理來講清道理,語言表達必須準確無誤。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強調邏輯思維,因此,它的語言必須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2.增強鮮明性與生動性
議論文的鮮明性,表現在它表達的觀點毫不含糊,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愛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議論文的生動性在于簡潔明快地勾畫,有時還要借助歇后語、俗語、方言和各種修辭手法來增強作文的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