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永楠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實驗幼兒園
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相關要求,幼兒園應關注“五愛”教育實踐,從小從早啟發幼兒愛國情感,尤其是運用幼兒身邊的節日情境,增強幼兒對愛國主義的感知和體驗,真正在幼兒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為此,加強幼兒愛國主義教育中節日主題素材融入,逐步成為當前教學實踐的重要選擇。
主題活動歷來受到幼兒園廣泛歡迎,其特點在于根據明確的主題實施教學,通過規范的教學設計和完整的教學過程,突出主題教學的鮮明特點,避免出現盲目教學的問題。同時,基于節日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及能力特點,讓幼兒可以通過主題目標了解愛國主義內容,使愛國主義雛形在幼兒心中落地生根[1]。
例如在端午節時,幼兒園可以將端午習俗作為主題素材,在教學活動開展前進行合理的教研與教學設計,將生活素材做成幼兒可以看懂的短視頻,以動態方式展現端午賽龍舟、包粽子等傳統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幼師需要為幼兒營造出活躍的互動氛圍,讓孩子更愿意參與節日活動。如此一來,幼兒園舉辦傳統節日相關活動,引領幼兒體驗節日活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懷,使之成為幼兒愛國主義教育的點睛之筆。
針對幼兒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重視教學活動在其中的作用,教學活動需要符合幼兒學習的天性,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激發幼兒興趣,在玩中學、學中玩,潛移默化地實現家國主義內容轉化[3]。傳統節日既是一種教學載體,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情結,開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可以拉近幼兒與家國的距離,幫助幼兒真正感受祖國的強大,培育幼兒民族認同感和家國情懷。
例如,以“建軍節”為契機組織教學活動,幼兒園可以創設“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如模仿紅軍過草地、爬雪山等,利用幼兒園教具模擬出相應的場景,讓學生可以在其中體驗挫折、困難,從而理解當年紅色長征的艱苦,以塑造出良好的意志品格。
綜上所述,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文化的積淀也是對光輝歷史的銘記,更是民族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將節日注入幼兒園家國主義教育之中,有助于豐富教育素材,讓幼兒從小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幼師應通過各類教學方法、環境及活動的呈現,推動幼兒教育方式創新,保持與新教學目標的有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