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霞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新城實驗幼兒園
作為常州市教育督導專家組成員暨金壇區幼兒園責任督學,我做兼職幼兒園責任督學已經7 年了,細數這7 年的時光,我憑著一腔質樸的幼教情懷,始終盡責盡職地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真心實意服務園所,務實求真促進發展”的督學宗旨,根據金壇區督學工作安排、《幼兒園工作規程》以及我個人的專業發展優勢,在幼兒園的責任督學工作中主要采用隨機督導、應邀督導、專項督導等方式為幼兒園把脈問診,更好地促進幼兒園的規范管理和教師的專業成長。
作為一名責任督學,不僅要“督”,更要“導”。因此,我們不僅隨機走進幼兒園,觀察幼兒園原生態的管理,還走進孩子游戲現場,觀察孩子真實自然的游戲;同時,本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原則進行隨機督導。在隨機督導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發現園所真實、自然、常態化的生態。
比如,有一次我走進一所民辦園,每個班級的孩子都在區域里玩游戲,中一班醫院游戲中的“小醫生”正東張西望,無所事事,因為“醫院”里沒有一個“病人”。我跟“醫生”交流:“今天一個病人也沒有,‘醫院’可以暫停營業,你是不是可以去其他區域轉轉?”。孩子回答:“不可以,老師讓我在這里的,今天我只能呆在‘醫院’,明天我才可以換。”聽完孩子的回答,我轉身問了正在觀察中的老師兩個問題:“如何理解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觀察的目的是什么?”一個月后我再去,發現原先無人問津的“醫院游戲”已經不在了,孩子們正興趣盎然地玩著“消防員”游戲。理念變了,游戲才能發揮它真正的價值,才能促進孩子經驗的提升,督學工作也是如此。
隨機督導不能滿足幼兒園的個性化需求,因此需要我們進行浸潤式現場指導。這就是應邀式督導的方式,其流程大致為:幼兒園提供研究項目→交流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共同探討解決的路徑。
比如,有一所小學托管園,老師們也想做班本化課程,但“班本課程從哪里來?怎么做?”“孩子的興趣和需求在哪里?”這些都是她們面臨的問題。因此,“班本課程的實踐探索”成了我們這次應邀督導的主題。走進園所,我看到托管園的種植園地還荒著,提出了以下問題:“種植園地能不能讓孩子規劃?如果孩子可以參與,他們能做什么?可以提供哪些支持?”老師們現場開始了頭腦風暴,設計出孩子參與后可能的行為:第一步,讓孩子設計規劃圖、分工合作、完成場地規劃;第二步,和孩子討論種植什么;第三步,討論種植完后怎么管理……老師們的思路就此打開了,之后“豇豆長成記”“雪里蕻的故事”“不一樣的蘿卜”等班本課程隨之誕生。通過現場頭腦風暴和后期課程生發,老師們形成了以下行動路徑:盤點資源→引發互動→基于需要→提供支持→生發課程。
應邀督導的實施,讓園所的瓶頸、困惑和需求在責任督學的協作推進、專業支持中得到解決和完善,提升了課程質量。
金壇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依據區學前教育工作重點確定了統一的工作主題,要求對幼兒園開學工作、安全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游戲化等內容進行專項督導,重點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課程游戲化專項督導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園所的“家長園地”成了一種擺設,如何讓特殊時期的“家長園地”變為“孩子園地”,和孩子產生互動和鏈接呢?我們重新審議環境的適宜性,共同探討家長園地的變革,通過一保留(保留每周主題計劃內容)、二去除(去除家長育兒經驗交流)、三增加(增加每周班級之星、閃亮時刻)等方式,從細節處對環境做微調整,改變后的家長園地成了孩子們最喜歡駐足的地方。
每一位責任督學在督學過程中都經歷過不少挫折,從最初的“不理解”到感覺“被需要”,從“擔心走形式”變為“實際真管用”。之后,每個責任督學心中都有了一塊專屬的教育“責任田”,在這塊責任田上,我們正求真務實,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