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則宣 黃任之
“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如今,不少“不走尋常路”的“80 后”“90 后”父母,打破傳統的育兒方式,開始“反向育兒”。這種育兒方式是否真的有效?家長需要注意什么?
一些年輕父母開始“反向育兒”,即父母通過模仿孩子的行為方式,來處理與孩子的關系。這類“反向育兒”的視頻在網絡上獲得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次的播放量,也引發了網友的持續熱議。
有些家長表示贊同。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做父母的小幫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更好地體會父母的不易,在心理發育過程中會更容易產生共情。但也有家長表示擔憂,這是不是會讓孩子過早地失去童年,感受到親子關系的復雜?
“反向育兒”給孩子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家庭環境,但如何“適當、適度”使用,考驗著父母的智慧。從兒童心理發育的進程來看,“反向育兒”要謹慎。如果用得恰當,不僅會讓父母帶娃輕松和順利,還能讓孩子學會關心家人。如果用得不恰當,使親子關系倒置,孩子就會搞錯心理界限,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天性、需求和沖動,去迎合父母和長輩,過早地進行心理催熟。
如果親子關系融洽,父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反向育兒”會讓孩子學著照顧別人,感到“被需要”,從而提高親子間的情緒價值,加強依戀關系。
但對于那些安全感匱乏的孩子,當家長“示弱”時,孩子會惶惑不安,擔心如果做不好,父母就不喜歡自己了,從而產生情緒內耗和自卑心理,導致對未來缺乏希望和勇氣。
父母“示弱”,是想引導孩子塑造更多的積極行為,比如控制亂買東西的沖動,不任性,保持穩定的情緒,承擔個人的生活小事等,讓孩子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是符合孩子發展需求的。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身懶心不懶”,隨時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表現,及時給予孩子心理支持和幫助。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天性善良,就把屬于自己責任范圍內的事情變相地交給孩子,徹底成為“甩手掌柜”。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中,一切以父母的情緒和滿意度為準,就會變得患得患失,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缺乏自我獨立性,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反向育兒”是在正面教育無效的情況下,實施的一種教育創新。家長要看到,“反向育兒”并不適用于所有情況。
比如托人照看孩子時,對孩子說“那個托管人身體有疾病,需要你照顧他,他才會乖乖的”。這可能會讓孩子對托管產生恐懼心理,不敢和托管人交流,影響了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
所以,父母一人進行“反向育兒”,另一人需要正面引導“打配合”,創造溫暖的家庭環境,通過正面引導來緩解孩子的精神壓力,提供行為指導,讓孩子不陷入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