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友,井立沛
1.合肥職業技術學院;2.徐州開放大學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手機的過度使用也進一步引發了手機成癮問題的出現[1],手機成癮是指為一個人長期使用手機后,不能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沖動,同時產生了戒斷癥狀,對個人的生活產生危害[2]。研究表明,手機成癮對個體的情緒健康[3]、認知能力[4]等均具有消極影響。因此探討手機成癮的前因變量及其作用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人格特質作為較為穩定的內部因素,尤其是情緒穩定性可以影響個體的行為反應[5]。但“情緒穩定性如何影響、在什么條件下影響手機成癮行為”仍需要進一步探討。
根據拓展的“認知-行為”模型[6],人格特質應該通過改變個體的認知進而影響其行為。青少年正處于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自我認同作為內在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影響。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可知,自我認同感可能是情緒穩定性影響手機成癮的重要中介因素。首先,情緒不穩定的個體更容易關注消極的事物,自尊低且容易體驗到焦慮、抑郁等情緒[7],這導致他們在現實人際交往中難以獲得自我認同,但網絡為他們提供了更長的語言組織時間和更好的自我展示平臺,這滿足了個體提高自我認同的需求[8]。其次,根據“病理性網絡使用的補償滿足理論”,當在網絡上比在現實中更容易獲得自我認同時,青少年便容易產生網絡成癮[9]。因此,具體研究高職生手機成癮的誘發因素,不僅能夠提高社會對該特殊群體的關注,還有利于從實踐層面提出更加科學地解決高職生手機使用問題的方法。
孤獨感是其他因素影響個體行為的重要調節變量,能夠緩解或增強其他因素對于個體行為反應的影響。高孤獨感的個體更容易獲得沉浸體驗[10],當個體沉浸在手機中來獲得愉悅體驗時,就容易沉迷于這種體驗,最終強化成癮行為[11]。已有研究表明,孤獨感和手機成癮關系密切,青少年孤獨感越高,手機成癮傾向越強[12]。因此與低孤獨感的個體相比,高孤獨感的個體在低水平自我認同狀態下手機成癮傾向更強。所以,為了探明孤獨感在手機成癮中所屬的地位,本研究建立了調節模型,并假設孤獨感對自我認同感的中介作用后半段產生調節作用。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安徽省某職業院校抽取高職生550名。
1.手機成癮指數量表
選用香港中文大學Leung教授(2008)編制的手機成癮指數量表[13]。
2.自我認同感量表
該量表由奧克斯普拉格(1986)根據埃里克森的“自我認同發展理論”編制而成[14]。
3.簡式版人格量表
該量表為錢銘怡等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的基礎上修訂而成[15]。
4.孤獨感自評量表
由Russell等人1987年修訂的第三版[16]。
結果表明(見表1),手機成癮與自我認同感存在顯著負相關,與情緒穩定性和孤獨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自我認同感和情緒穩定性、孤獨感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

表1 各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結果
首先,在控制年齡、性別的情況下對自我認同感在情緒穩定性與手機成癮關系之間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見表2),情緒穩定性對手機成癮的預測作用顯著,且在中介變量介入后情緒穩定性對手機成癮的直接預測作用依然顯著成立。情緒穩定性對自我認同感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自我認同感對手機成癮行為的負向預測作用也顯著。情緒穩定性對手機成癮影響的直接效應及自我認同感的中介效應的Bootstrap95%置信區間的均不包含0,表明情緒穩定性不僅能夠直接預測手機成癮,而且能夠通過自我認同感對手機成癮產生顯著的預測作用。

表2 自我認同感中介作用的回歸分析
其次,對有調節的中介模型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見表3),將孤獨感放入模型后,自我認同感和孤獨感的交互項對手機成癮的預測作用顯著,說明孤獨感能夠調節自我認同感對于手機成癮的預測作用。進一步的簡單斜率分析表明,相較于孤獨感水平較低的個體,擁有較高孤獨感水平的個體,其情緒穩定性對手機成癮的間接預測作用更加顯著。

表3 孤獨感調節作用的回歸分析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高職生情緒穩定性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手機成癮,即情緒穩定性越差越容易引起手機成癮,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同[17]。再次證明了人格特質對個體行為確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本研究結果更清晰地認識個體特質和手機成癮的關系,從而為引導青少年更加合理地使用手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結果顯示,自我認同感對揭示情緒穩定性負向預測手機成癮具有重要意義。這可能是由于不同情緒模式的人各自所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典型情緒不穩定的人較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煩躁等[18]。負面情緒的累積使得該類型的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建立穩固的人際關系,從而容易進行自我否定,引起自我認同感降低。而手機的匿名性和互動性使得個體可以依靠其社交功能獲得更多的自我認同。現實生活中未獲得的認同在手機網絡中得到彌補強化了個體使用手機的頻率,從而轉去網絡上尋求統合和滿足,最終形成手機成癮[19]。而情緒穩定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并能夠建立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豐富的現實生活使其避免了沉迷網絡。
青少年正處于自我認同發展的關鍵時期,當發現理想和現實難以達成一致時,就可能會逃避現實,轉而去網絡上尋求滿足。長期將精力和時間投放到虛擬世界中必然造成與現實脫離的自我封閉,最終形成高孤獨和不安的狀態。手機的多功能可以從根本上緩解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孤獨與不安。本研究表明,孤獨感與手機成癮呈顯著正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20]。在此次研究中,隨著被試孤獨感水平的降低,低自我認同感的更不易誘發其手機成癮。
為了降低高職生手機成癮的發生率,首先,我們有必要通過恰當的訓練和干預來提高其情緒穩定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認識自我,了解自身所面臨的問題,認同自我存在的價值。同時,培養青少年社會交往技能,舉辦多種賽事活動,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增加人際交往互動,以減少高職生對手機的依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